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新型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Bio融合器)应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 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Bio组(23例)和PEEK组(26例)从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VAS和ODI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个 月时,Bio组有87%、PEEK组有73%获得了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椎间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 <0.05),术后5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 无显著性差异.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 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并可能在早期促进椎体融合上优于PEEK 材料,但远期疗效尚 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3.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医学综述》2013,19(11):2011-2013
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退变性腰椎失稳、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常须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近年来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融合术(TLIF)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统的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相比,TLIF对神经根及硬模囊的干扰较少,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进步,微创TLIF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该文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5.
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BAK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设计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术式,观察该方法治疗20例下腰痛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严重下腰痛(18例伴下肢神经症状)的患者,采用本研究设计的术式共融合28例椎间隙(L4-5间隙16个,L5-S1间隙12个),其中4例行2个椎节融合术的患者附加行Steffee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2.5个月,除1例外,皆达到临床融合,均无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应用TLIF治疗Ⅰ度、Ⅱ度腰椎滑脱患者19例,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通过腰椎正侧位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腰椎椎体融合率、椎间高度及丢失情况。结果 19例随访1~22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48.2±8.3)%,优良率为85.6%。椎体滑移距离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14个月,平均6.8个月,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结论 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手术创伤少,适用范围广,脊柱的融合率高,手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融合器(Cage)在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因Cage脱出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多。Cage脱出的危险因素有患者、Cage、手术技术、其他等因素,本文针对Cage脱出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40例腰椎手术,分为4组,根据X线片观察脊椎滑脱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对各组同一椎间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前、术后进行计算、比较。结果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加椎间融合器组融合率较其余组明显增高。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损伤节段形成牢固的生物学融合,固定牢靠,符合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椎间融合器(Cage)的出现及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各类腰椎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和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运用腰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共2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本组报道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5  相似文献   

10.
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27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失稳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板减压术后腰椎失稳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5例,Ⅰ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5例,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4例.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92.6%,植骨融合率占100%,短时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 单枚cage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的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脊柱植骨融合术一直是在治疗脊柱疾病中广为应用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纪早期发明Hibbs脊柱植骨融合术以来,人们不断进取,研究发明了经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前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以及360°融合术等各种各样的植骨融合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经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融合技术之一。PLIF技术最早出现自上世纪中叶,Cloward[1]通过将后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块植于腰椎椎间,以此来恢复椎间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快速推广,此后该方法即被称为PL…  相似文献   

12.
TLIF技术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腰椎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据统计,美国自1996年以来,每年腰椎融合术例数增加约77%.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前路腰椎融合术(An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后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而TLIF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腰椎融合术,正在被广大的骨科医生认识、接受并采用,本文主要就TLIF的适应证、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常规入路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差异性。方法 将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前路切开手术组(4只)和腹腔镜手术组(6只)。记录术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定期拍片以观察融合进程,术后3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 放射学检查不能确定融合节段发生了完全的椎体间融合。生物力学显示两手术组在融合节段处的僵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前路切开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两种手术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残余椎间盘组织,终板下软骨破坏和椎间隙内纤维样组织或各成熟阶段的骨小梁并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尽管前路切开手术组的椎间盘终板摘除率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术能达到切开手术时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常规入路前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差异性. 方法将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前路切开手术组(4只)和腹腔镜手术组(6只).记录术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定期拍片以观察融合进程,术后3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评价. 结果放射学检查不能确定融合节段发生了完全的椎体间融合.生物力学显示两手术组在融合节段处的僵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前路切开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两种手术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残余椎间盘组织,终板下软骨破坏和椎间隙内纤维样组织或各成熟阶段的骨小梁并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尽管前路切开手术组的椎间盘终板摘除率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术能达到切开手术时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曾德辉  王文军 《医学综述》2009,15(6):880-882
下腰椎植骨融合术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内镜下手术以及近年出现的经皮操作经直肠后间隙行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3种方式,3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但减压彻底;内镜下手术创伤小,但与传统手术相比,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长;经皮操作经直肠后间隙行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路旁组织、椎旁组织及脊柱结构的损伤,其局限性是手术适应证较窄。但随着脊柱基础研究的发展,微创手术是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IF)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与单纯椎管减压手术相比,LIF不仅可实现对神经根的减压和对腰椎前凸的恢复,还能实现腰椎畸形的矫正。LIF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得到了患者及医师的认可,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LIF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前路、后路、椎间孔入路、斜方入路和侧方入路。每一种入路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因此选择一种最佳的入路方式,成为临床工作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退变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以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大等生物力学改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分析各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锯加盖植骨法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因腰椎疾患术后需要植骨融合的60例患者随机均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环锯加盖植骨法的病例设为观察组,使用椎间融合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融合时间、融合率,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结果术后60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对照组有4例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向后移位(〈2mm),其中1例出现神经根受压表现.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下终板塌陷.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和术后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融合时间提早,其早期融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锯加盖植骨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