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发病情况及斜视、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生概况,为下一步预防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眼科门诊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屈光不正、斜视及弱视在3-12岁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类记录。结果:屈光不正儿童以3-5岁的发病率最高,较6-8岁、9-12岁者有明显差异,患儿近视的发生率较远视、散光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门诊儿童以内斜视为主,且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P<0.05,但年龄、性别对两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眼科门诊3-12岁的儿童中,3-5岁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好发年龄,其类型以近视为主,内斜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型。  相似文献   

2.
李保英 《中外医疗》2011,30(17):108-108
目的调查3~6岁幼儿视力异常情况,早期开展幼儿弱视防治,提高儿童眼保健意识。方法对1711名3~6岁幼儿视力筛查,视力低常者到我院眼科复查视力,进一步确诊、治疗。结果 1711名受检者中:395人视力异常,视力异常检出率为23.09%。弱视发病率为2.75%。结论弱视应重视,防治需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 24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询问及现场检测调查,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48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下率为13.70%;弱视发病率为3.21%;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岁组的视力低下率为30.7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组的弱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弱视患儿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3例,占57.5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弱视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以实现对学龄期儿童弱视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力不良患儿的弱视发病率、弱视分类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散瞳检影验光进行屈光状态测定以视力不良为主诉的患儿,选择矫正视力<0.9,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患儿,检查注视性质、眼位。结果:在2 000例视力不良患儿中,确诊弱视732例(1 150只眼),以斜视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为主,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及注视性质密切相关。结论:弱视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发育,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形成弱视的主要成因,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弱视预后有重要意义,呼吁儿童早期进行屈光状态测定及弱视筛查、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双眼屈光状态及变化情况,为临床儿童屈光不正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 816例3~6岁幼儿园儿童使用索维双目视力筛查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屈光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筛查5438名,筛查率93.50%。实际筛查人数中男孩2 935名,发现异常157名(5.35%);女孩2 503名,发现异常162名(6.47%)。男孩与女孩屈光异常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情况中以单纯散光最常见共236名(73.98%),远视伴散光33名(10.34%),近视伴散光6名(1.88%),单纯近视12名(3.76%),单纯远视32名(10.03%)。3周岁组与4周岁组、4周岁组与5周岁组屈光异常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周岁、4周岁组男女屈光异常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周岁组男女屈光异常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次屈光筛查异常的319名儿童均转诊至本院眼科门诊进一步检查确诊,实际有195名到本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136名。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中散光检出率最高,远视次之,近视最少,散光中以顺规散光最多见。索维双目视力筛查仪可以快速、方便、有效的检查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其对散光及远视的检查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高,对近视检查的准确性稍低。  相似文献   

6.
陶耘 《广西医学》2008,30(7):1003-1005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程度、类别、治疗年龄与弱视程度、疗效的关系,为儿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2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按年龄分3岁~、6岁~、8~14岁组,对所有患儿进行相关干预与治疗。结果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多见,屈光参差程度及年龄越大则弱视程度越重,但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类型无关;在屈光参差的类型中以近视性屈光参差治疗效果最好。儿童年龄越小,弱视治疗疗效越好。弱视程度越重,治疗疗效越差。结论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儿童年龄越小、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综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眼科弱视治疗室行弱视治疗的220例患儿中的115例(185眼)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弱视治疗经过及疗效。结果(1)治疗后,4岁以上不满6岁患儿、6岁以上不满8岁患儿、8~12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96.40%、86.00%,3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F=2.742, P>0.05),但前者治愈率显著性高于后两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χ2=4.23、8.42, P<0.05);(2)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0%、95.20%、77.30%,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F=3.47, P>0.05),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愈率均显著性高于斜视性弱视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14.16、7.93, P<0.05)。结论对弱视儿童予以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在患儿能配合的情况下,年龄越小则疗效越显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类型弱视。  相似文献   

8.
弱视是防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我国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一般为3~6%。我国有3亿儿童,相当大一部分儿童弱视的发生与屈光不正关系密切。现将我院眼科自1984年以来门诊治疗的78例儿童弱视的屈光状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一组弱视儿童3年综合治疗随访结果,观察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182例(276眼)3~13岁弱视儿童,男95例(157眼),女87例(119眼)。均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并给予恰当的屈光矫正。每6~12个月重新验光1次,同时给予相应的遮盖疗法、药物、光学压抑法及各种视觉刺激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每个月复查视力,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本组弱视儿童治疗总有效率为90.22%,治愈占57.61%,进步占32.61%,无效占9.78%。其中3~6岁组总有效率为95.92%,优于7~13岁组的总有效率76.25%(P<0.05);轻度弱视总有效率为98.79%,中度弱视总有效率为82.95%,均明显优于重度弱视的总有效率为56.52%(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4.76%,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有效率为90.62%,均优于斜视性弱视的总有效率73.58%(P<0.05);中心注视总有效率为99.45%,明显优于旁中心注视的总有效率72.04%(P<0.01)。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积极恰当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治愈儿童弱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3 965名(7 930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受检儿童视力1.0以上者,占93.11%,患弱视者占2.04%,弱视患病率3岁为3.28%,4岁为3.12%,5岁为2.52%,6岁为2.03%。患斜视89眼,占受检眼数的1.12%;斜视患病率3岁为1.85%,4岁为1.11%,5岁为0.83%,6岁为0.51%。结论:学龄前儿童易患弱视、斜视,在这一阶段防治弱视、斜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便于及时发现屈光异常,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儿童视力损害。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市3~6岁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调查,分为3岁、4岁、5岁、6岁四个年龄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及视力情况、屈光不正情况(远视、近视、混合散光)。结果 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视力为(0.78±0.24),3岁组(0.58±0.12),4岁组(0.79±0.25),5岁组(0.84±0.22),6岁组(0.91±0.37),不同年龄组的视力不完全相同。400名学龄前儿童中经屈光检查发现屈光不正49例,屈光异常率12.3%。各组屈光不正发生率分别为3岁组12例(19.7%),4岁组13例(10.0%)、5岁组13例(11.8%)、6岁组11例(11.1%),其中3岁组屈光不正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中,远视39例,占79.6%,近视5例,混合散光5例,分别占10.2%。结论学龄前儿童存在屈光不正情况,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屈光不正,对纠正儿童屈光不正和防治弱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情况,探索弱视防治的有效方法及最佳时期.方法对河源市区40间幼儿园26856人进行弱视调查,并对不同类型弱视儿童进行弱视机、遮光及配镜矫治.结果弱视检出率为3.48%.单眼弱视占弱视(眼)5.72%;双眼弱视占弱视(眼)94.28%.矫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54.50%.综合治疗、单项弱视机治疗与单项配镜矫治比较,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4岁~组治愈率占33.97%;5岁~组治愈率占37.41%;6~7岁组治愈率占28.61%.不同年龄组弱视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眼底、屈光状态检查可有效地早期发现弱视.普及儿童眼保健知识,采取综合治疗、单项弱视机治疗是弱视防治的有效方法.4~5岁是弱视矫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孝感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及弱视等病的流行特点,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于2014年7月-2015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762例3~6岁学龄前儿童,按不同年龄分为四组,3岁组184例,4岁组804例,5岁组1065例,6岁组709例。对其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斜视、立体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6岁组儿童视力≥1.0的检出率分别为62.50%、64.55%、73.05%、85.12%,4、5、6岁年龄组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分布以远视为主(77.66%),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远视的79.22%(892/1126)。弱视发生率1.77%,主要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9.18%(29/49),其次依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8.57%(14/49),斜视性弱视,占8.16%(4/49),形觉剥夺性弱视,占4.08%(2/49),不同年龄组弱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的检出率为1.19%(33/2762),其中以双眼交替性斜视为主。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儿童的立体视率分别为84.79%、63.64%和51.02%,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94.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99.227,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影响本市儿童正常视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屈光状态、弱视程度及年龄段儿童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状态的差异将其分为近视性(25例)、远视性(76例)、混合型(27例)屈光不正三组;根据弱视程度将其分为轻度(39例)、中度(75例)、重度(14例);按年龄段将其分为3~6岁59例、7~9岁42例,10~12岁27例;比较综合治疗后患儿的效果。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状态与患儿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r=9.81,P0.05)。不同弱视程度的患儿中,重度组患儿在治疗各阶段的总有效率均低于轻、中度组;中度组患儿在T3、T4阶段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岁组患儿各个阶段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患儿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r=11.09,P0.05)。结论: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屈光不正性质、弱视程度等关系密切,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通过尽早、综合的治疗有利于增强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运用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洛阳博爱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60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随机系统标注法分成两组,行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的80例为试验组,行传统治疗的80例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25%,高于常规组的78.75%(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视力≥1.0者占比37.50%,远高于常规组的18.75%(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80.00%的患儿立体视正常、20.00%异常,优于常规组的63.75%和36.25%(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运用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视功能,这一治疗方案有大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桂英 《右江医学》2004,32(3):249-25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 ,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 ,力争在儿童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及时治疗 ,以促进视力发育。方法 对 2 48例 4~ 6岁儿童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查视力 ,裸眼视力小于 4.9者 ,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 远视性屈光不正居首位 ,占 85 .13 % ,混合散光占 10 .3 8% ,近视占 4.48% ;不同程度屈光不正中以轻度屈光不正为主 ;远视性屈光不正占弱视构成比最大 ,占 74.6%。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与弱视形成密切相关 ,及时矫正幼儿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门诊确诊为弱视的患儿423例(816眼),应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弱视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治愈率6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愈率53.57%,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30.50%,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治愈率13.64%。年龄在3-6岁、6-9岁、9-12岁弱视治愈率分别是81.15%、66.67%、44.12%。轻、中、重度弱视治愈率分别是74.88%、43.79%、29.09%。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能有效治疗儿童弱视。  相似文献   

19.
近数十年来,眼科界对儿童弱视的治疗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怎样才能有效的防治弱视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探讨、摸索弱视的治疗并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我院弱视的病源以幼儿园儿童为主,并有部分小学生,故弱视的病因以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多见。近几年来我科随机选择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文内统一定为屈光性弱视)病人62人、104眼进行综合治疗,通过治疗得出了一系列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62例屈光性弱视患者,年龄4—15岁;男32人,女30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居家培训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防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4例学龄期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按完全随机对照顺序编号,分成A、B、C 3组,3组儿童均进行规范的验光配镜及个体化弱视训练等。A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居家培训",B组加用"针刺治疗",C组为对照组。通过问卷和现场考核等方法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学龄期弱视儿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 3组弱视儿童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注视性质均转为中心注视;弱视程度、三级视功能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C组。结论"居家培训"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方面的防治中更加规范了弱视治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且与中医针刺治疗疗效相近,故"居家培训"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