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71例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66例,非手术治疗5例;治愈63例,死亡8例。死亡者均为3处以上多脏器损伤,ISS评分61-75分间的4例均死亡。结论 仔细体格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CT和B超是腹部外伤有效的诊断措施;损伤器官越多,ISS评分越高,预后不佳,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71例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 6 6例 ,非手术治疗 5例 ;治愈 6 3例 ,死亡 8例。死亡者均为 3处以上多脏器损伤 ,ISS评分 6 1~ 75分间的 4例均死亡。结论 仔细体格检查 ,诊断性腹腔穿刺 ,CT和B超是腹部外伤有效的诊断措施 ;损伤器官越多 ,ISS评分越高 ,预后不佳 ,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损伤,临床很常见,诊治较复杂,容易漏诊、误治。我院从2000年1月~2003年10月收治以腹部为主的多发性损伤142例,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多发伤中腹部损伤临床诊治体会,提高腹腔外伤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8例腹部为主的多发伤中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和CT的阳性率分别为97.8%、89%、78.2%。48例手术、术后2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脑干损伤、脑疝形成和严重多发脏器损伤致出血性休克。随着损伤器官增加,手术次数增多,病人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 认真了解伤情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达,创伤病人不但数量剧增,而且伤势严重,范围较广,往往不限于身体的某一局部。在护理过程中如因护理观察不细致或缺乏整体全局思维,将使危急生命的腹部损伤未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抢救。我院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收治了以腹部为主的多发伤16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6.
王兆平  沈及人 《河北医药》2001,23(3):196-197
目的:进一步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0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病因、伤情、诊治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84.7%;其中手术治疗94例,非手术治疗9例,痊愈92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主要是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多器官损伤或合并伤伴创伤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以ISS评分>60分者4例均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的正确的正确处理等均为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我院2002年5月~2005年6月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52例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结果:痊愈51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是降低腹部闭合性损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腹部脏器多发性损伤43例的诊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症处理腹部脏器多发性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 43例腹部脏器多发性损伤病人入院后根据其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B超、检验、X线、腹腔穿刺及灌洗等方法,快速作出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探查,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情况修补或切除已损伤的脏器,做好抗休克、自身血回输和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组患者治愈37例占86.04%,死亡6例占13.95%(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 腹部脏器多发性损伤的诊治,一是要早期明确诊断,二是及时抗休克,三是及早行腹部仔细探查手术和有效预防或治疗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才能提高腹部脏器多发性损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腹部闭合性损伤14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08年5月接诊的141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经治疗125例治愈(88.7%),出现并发症17例(12.1%),死亡16例(11.3%)。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起病急,病情严重,医务人员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0.
10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经剖腹证实的10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情况,结合文献提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时相性",强调对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观察和重复使用特殊检查的必要性,提出不宜把腹腔穿刺阳性作为剖腹探查的绝对指征,总结了腹部脏器各种闭合损伤的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以腹部为主的多发性创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008~2010年收治的128例以腹部为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的诊治情况,手术治疗105例,非手术治疗23例。结果:痊愈92例,占71.88%,死亡17例,占13.28%;脑外伤并发脑疝5例,失血性休克4例,ARDS2例,MODS6例。治疗过程中,并发脑疝6例、肺部感染14例、ARDS2例、腹腔脓肿3例、腹腔内出血3例、切口感染8例。结论:腹部外伤病人的病情严重复杂,常为多脏器损伤,快速正确诊断对病人的抢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治经验,提高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158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腔诊断性穿刺阳性率98.2%,B超诊断阳性率97%,CT诊断阳性率92%.该组158例中,腹腔单个脏器损伤100例,2个脏器损伤40例,3个以上脏器损伤18例,合并脑外伤、胸外伤及多发性骨折57例.150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3例,死因为广泛性脑挫裂伤、脑干伤、脑疝形成及双肺挫裂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综合的诊断方法,做到早期诊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14.
余正龙  陈国强 《云南医药》1995,16(5):397-398
胸腹多发性损伤诊治的体会余正龙,陈国强胸的前壁第4肋、侧壁第6肋、后壁第8肋及上腹部受伤时,无论贯穿伤或闭合伤均有胸腹腔脏器同时受伤的可能。此部位的同一水平上有胸膜腔、腹膜腔,一但受伤则多器官受累的机会较多。心、肝、脾、肺、肾、胰、大血管、膈肌、消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0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情况,提出重复使用特殊检查的必要性,总结了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6.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部闭合性损伤 (BAT)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它起病急、病情严重、定位诊断因难 ,如果诊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我院1997年 10月至 2 0 0 3年 6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 3 2例 ,现将诊断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在 3 2例患者中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10~ 79岁。腹部车祸伤 18例 ,高处坠落伤 7例 ,撞击伤 4例 ,压塌伤 3例。手术处理的脏器共 3 9个 ,其中损伤 2个脏器者 5例 ,损伤 3个脏器者 1例。其中脾破裂 11例 ,肝破裂 3例 ,小肠破裂 4例 ,小肠系膜损伤 4例 ,肾裂伤 3例 ,膈肌破裂 1例 ,直肠损伤 2例 ,结肠系膜损伤 3例 ,膀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多发性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106例腹部多发性损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多发性损伤中采取损伤控制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39.81%。结论腹部多发性损伤急危重症患者通过有计划实施损伤控制手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于腹部多发性损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普通外科常见急症,有些病例症状隐蔽,早期不易明确诊断,常被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后果。我院自1992年至2002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34例,本文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邬丹 《北方药学》2011,8(8):60-6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诊治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腹腔穿刺检查、超声诊断检查、CT检查,且资料保存完整。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平均耗时、检查阳性率,综合评价超声检查在腹腔闭合性损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结果:超声检查的阳性率、平均耗时较腹腔穿刺检查和CT检查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用于腹腔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率高的优点,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可为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并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亡19例,植物生存状态5例,好转16例,治愈23例,死亡率30.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复杂,较易漏诊、误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