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吴鞠通对大黄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可迅 《河北中医》2010,32(7):1076-1077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药物的运用也具有独到的心得,其对大黄的论述颇有见地。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吴鞠通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体会,在其著作中多次论述了大黄的使用方法。总体归纳为2条:一是指出使用大黄之误;二是明示使用大黄之法。  相似文献   

2.
陈禧  上官慎康 《中医杂志》2011,52(16):1435-1437
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于感触,易于传变;六气为病,三焦分证;稍呆即滞,稍重则伤;直陈己见,痉因于风;博采众长,要言不繁;抚育调摄,防重于治等7个方面阐述了吴鞠通对中医儿科的贡献。并点评了吴鞠通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学术成就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温病学著作《温病条辨》从理论基础源自《内经》、制方灵活效法张仲景及遣方用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吴鞠通的温病理论基础、医学思想及其方药规律和特点,希望这些理论能为现今温病临床的证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为清代温病学创始人之一 ,但在他的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中有不少关于对小儿病的独到见解 ,笔者仅就该书《解儿难》中的学术观点作一些肤浅的探析 ,以求启迪于今天的儿科临床。1 宁饥勿饱 ,宁寒勿暖有关小儿喂养 ,吴氏提出 :“小儿无冻饿之患 ,有饱暖之灾”。是说小儿稍微饿一点 ,衣服稍微单薄一点 ,不会出现多大的疾患 ,而温饱过度 ,反而会使疾病丛生。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 ,常带三分饥和寒”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衣着温暖过度之害 ,吴氏说 :“全赖明医参透此理 ,于平日预先告谕儿之父母 ,勿令过暖汗多亡血 ,暗中少却无穷之…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常用到伤寒经方,但又不拘泥于伤寒之方,而是以伤寒之方为基础,结合温热性疾病的症候特征,改伤寒经方为其所用,其对伤寒领悟之深,又对温病研究之透,故将伤寒经方变通应用,机法圆活,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8.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9.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部著作中涉及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吴鞠通治疗痢疾常用的药物有补益药如人参、甘草、炒白术等;清热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常用;理气药常用木香、陈皮、槟榔;补血药常用白芍、当归。结论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初起,祛邪为先;久痢分虚实,宜攻补兼施,固护正气为要;治疗痢疾还善于应用炭类药物及药对。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总结和归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湿邪的治法,结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对湿邪的三焦论治、标本兼治等诸多治法特点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其所用湿邪的治法深合经旨,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温邪致病最易耗损阴液,本文浅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滋阴方法及用药规律,上焦以透热兼以养阴;中焦以泻热兼以保阴;下焦以育阴兼以搜邪.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温病条辨》一书因所列诸方配伍巧妙、剂量轻盈,后世医家多有效法.然年移代革,后世对其用药剂量的认识多局限在方大量小之上.今搜采《吴鞠通医案》重剂用药验案数则,加以解析归纳,最后参合吴氏用药主张,总结吴氏用药特点及规律,给同道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最早提出“甘苦合化利小便”法,即甘寒养阴药配伍苦寒清热药治疗热灼阴伤之小便不利。本文对《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探讨其作用机制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了9种温病的证治。在中焦篇中,针对阳明温病所致的各种急症特点,辨证立法,切实运用下法,以拯危难之病。笔者仅就"条辨"中焦篇有关章节,结合临床实践,对吴氏在温病急症中运用下法的经验,作一初识。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载方198,立法238,它是作者在研究前人学术成就基础上写成的,其中尤受叶天士的影响为大。吴对叶极为推崇,他认为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而吴又可又“立论不精,立法不纯”,“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针对这种情况,吴  相似文献   

17.
中医思维方法的诸多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在祖国医学的继承和挖掘工作中必须认真整理研究和继承。本文即是整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体现出来的类比思维方法并简略分析类比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热点,寒温比较是研究的方向。通过将张仲景与吴鞠通的著作作对比研究,分析的内容包括湿证名称、主治方剂的法度、类方、同名方和高频使用的中药剂量等。结果发现,吴鞠通学术渊源于张仲景,开创三焦辨证治疗湿证,提出了新的湿证名称,主治方药和仲景重叠范围广,为临床使用经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在厥阴病的概念、主症、病机、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认为痉厥神昏、舌謇烦躁,多为厥阴证.厥阴病的主症是神昏痉厥,病机是阴盛阳竭,或阳盛阴竭,或阴竭阳脱,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熄风清热、泄浊利水和综合论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