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郭学军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4):569-570
1用三辨论治法诊疗坐骨神经痛的思路 “三辨论治法”是西医辨病论治、中医辨证论治、针灸辨经论治的简称,是笔者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多学科研究中医的热潮,顺应新形势下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更高要求提出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首先,现在的医学院校中医课程的设置是以西医课程为参照物而设立的,加之西医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极易造成学生习惯于西 相似文献
4.
辨病论治中风病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医辨病论治法配合西药甘露醇等治疗中风患者69例,总有效率为76.8%。认为在治疗中风及其他疾病的过程,辨病与辨证同样重要,两者相结合后再论治,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导致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近代中医对中风的诊疗方式分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两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治疗疾病,都有其独到之处。如单独用于临床,则各有局限性,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病证结合进行论治。1辨证、辨病的概念及中风辨治模 相似文献
6.
7.
采用中医辨病论治法配合西药甘露醇等治疗中风患者 6 9例 ,总有效率为 76 .8%。认为在治疗中风及其他疾病的过程 ,辨病与辨证同样重要 ,两者相结合后再论治 ,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中风从痰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风以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 ,而日益引起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临床论治中风病 ,因受金元医家治风、治火、治痰、治虚的影响 ,目前认识尚不尽一致。笔者受“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丹溪心法》) ,及“大法中风诸症 ,总属风痰 ,初中之时 ,不论在表在里 ,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 ,待其苏醒 ,然后审其经络 ,分其气血而治之 ,不可因其内气之虚 ,而骤用补剂”(《丹台玉案》)之说的影响 ,复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 ,深感治痰法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临证心得 ,择要概述如次。1 急性期… 相似文献
11.
12.
13.
“辨质论治”与儿科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乐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3):40-41
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论治中,对体质因素越来越重视。相同的病,相同的证给予相同的法,相同的方药治疗,未必得到相同的结果。原因何在?源于不同的体质,故应“辨质论治”。它在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中与中医辨证论治相得益彰,更显重要。尤其在儿科学临...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就与皮肤病有关的汗的病变,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做了尝试性论述。首先作者认为,汗的病变可以由汗腺自身发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或皮肤的病变所引起。因而观察汗的病变,对于辅助诊断和治疗皮肤疾患等,就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汗的病变,作者分为颜色、气味及数量变化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其中颜色的变化,又分为黄汗、红汗、棕汗、血汗等;气味的变化(主要为臭汗),又别为腋臭、尿汗、足臭等;汗量的变化,又包括全身或局限性多汗或少汗等。在分辨汗症、审证求因的同时,又提出了相应的论治方法和治疗方药。并于文末附有其中不为常见的方剂三十余首,以便检索。本文内容较为丰富,论述条分缕析,对于指导皮肤病临床的辨证论治,当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据文献资料提示,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人数高达150万之多;中风病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因此,对中风先兆的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1识别中风先兆的意义中风病危害巨大,理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临床医生,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进行中风病流行病学调查。但是,在个人诊疗岗位上,对中风病的防治,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诚如古人(宋·魏岘)所言:“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提示门诊医生对中风先兆要充分重视,如能早期识别、及时正确处理,那将是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中风是由于阴阳气血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的论述颇多,其病机错综复杂,可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但究其根本,总以"血"为其根 相似文献
20.
1辨法论治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思路“辨法论治”是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基础上,提出的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的重要思路。所谓辨法论治,即结合肿瘤病人接受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治疗方法,依据应用这些治法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种种生理、病理改变,适时给予相应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