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麻黄(汤)八症中有四症是疼痛,即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病毒性外感病尤其是流行性病毒外感疾病早期出现的高热、头身疼痛等突出表现,符合寒邪外感的特点,所以病毒性外感疾病当从寒立论。《伤寒论》揭示了寒邪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其证治规律,病毒性外感疾病可以六经辨治。  相似文献   

2.
摘要:基于近10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相关文献,梳理总结了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各种外治法,文献研究发现推拿、刺血、针刺、中药灌肠、中药贴敷、熏洗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了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叶  黎敬波 《新中医》2004,36(3):73-75
回顾了古籍文献中外感病分类及病因病机,并就现代研究中中医外感病因与西医致病因素(病原)相关性、外感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外感病临床与实验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全生 《新中医》2005,37(1):3-5
探讨在中医外感病基础上构建中医感染病学的思路和设想。从外感病辨治理论的建立与感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外感病病因说与感染病的微生物入侵病源说类似、感染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外感病相似、外感病学的发展对中医防治感染病的重要贡献等方面论述了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病密切相关;从感染病的病因不囿于邪气的外感、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在感染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等方面指出感染病防治又不局限于传统中医外感病辨治体系。由此,提出了以外感病为基础,构建中医感染病的思路,阐释其内涵、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从教学、临床和科研等方面推动中医感染病学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小儿外感是因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而引起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自古中医多从肺论治小儿外感,然临证之时,一些小儿外感之证从肝论治亦常获良效。文章从肝生卫气、肝行卫气、肝与肺密切相关3个方面论述了肝在外感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众医家从肝论治小儿外感的临床运用做一总结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何清湖  万胜  朱民  周赛男 《中医药导报》2007,13(7):18-19,37
文章对袁长津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袁氏对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从病因病机、论治的主流趋势、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高度的概括。并对数位中医名家诊治外感热病的诊疗经验进行了精辟的归纳和提炼,为后世业医者治疗外感热病启迪了思维,拓展了新路。  相似文献   

9.
姜良铎教授认为外感咳喘存在单纯性的外感咳喘和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两种情况,临床诊治时不可混而同治。外感因素中寒邪居多,单纯性的外感咳喘治宜祛寒宣肺、解痉平喘,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加减;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则病情复杂,脏腑相关、内外影响,姜老认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喘诊治尤其注重肝肺关系。在外感咳喘的辨证上姜老注重"望咽喉"及判断"有无肺燥"。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与防治现状,应重视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外感热病的防治体系之中。结合我国卫生国情,运用中医健康管理理念防治外感热病,并着重从对外感热病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估、零级预防、综合干预、自我调治管理及群体干预管理等方面对外感热病进行防控,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外感热病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清代两位寒温融会医家的外感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名医俞根初、吴坤安两位医家学术思想的探讨,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融会的外感病学医家及专著的出现。俞、吴二氏建立了以六经为支架,融会卫气营血和三焦的外感病辨证施治理论,为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外感病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扶阳理论在外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本着《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疾病的总纲,列举案例,分析在扶阳理论在外感痰病中的运用。结果:现今外感以伤寒者多见,应将辨别阴阳作为首务,重视扶阳汤药的运用,纠正外感病治疗偏重寒凉药物的弊端,从而正确治疗外感疾病。临床多用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结论:以扶阳理论用经方治疗外感病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医著<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外感病舌案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等3个方面,对外感病舌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从舌质、舌苔、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方面探讨了舌诊在诊疗中的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病程长且治疗棘手,常因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夏月外感易夹湿邪,使慢性肾脏病缠绵难愈。阮诗玮教授结合慢性肾脏病夏月外感的时令特点和患者体质差异等,运用透邪解暑化湿、清热祛湿、扶正祛湿治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阐述了阮诗玮教授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夏月外感中的临床经验,并列举相关医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者在回顾足浴药浴对幼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基础上,对足浴药浴于幼儿外感发热的具体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足浴药浴在应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十分显著,同时足浴药浴不良反应小、疗效快,是目前较为适宜治疗幼儿的医疗方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以及足浴对外感发热的治疗进度分析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借此可以提高足浴药浴治疗患儿外感发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8,26(6):23-24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因外感者占十之八九。从《伤寒论》的问世到温病学派的兴起,中医在辨治外感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姜春华教授提出的"截断扭转"理论,运用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本文通过临床验案数则,简要介绍中医辨治外感发热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