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皮肤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中医治疗皮肤病常以脏腑辨证为主。五脏六腑之中,肝与皮肤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论治皮肤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藤类药多主入肝经,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完全契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张晓杰善于将藤类药物的属性功效与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辨证组方配伍,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病因多以湿、热、风、虫为主。如《理瀹骈文》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外用药亦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杀虫之品。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大黄加减药物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郁阻肌肤而成,大多兼挟湿热,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丹毒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归纳近几年的外治疗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师机《理渝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换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诊方面的治疗概况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中医外治大师的清代医家吴尚先,字师机,对中医外治十分精通。他历经20载,易稿10余次,荟萃外治理论及临床应用经验而编集成的《理瀹骈文》(以下简称《理》),对中医外治、即透皮治疗系统,有着重大贡献。《理》的篇首就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相似文献   

7.
乳腺炎多是由哺乳期妇女乳房部细菌感染,乳房挤压,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畅致疏泄障碍,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经络不通,气血郁滞,郁而化热成痈。属于中医“乳痈”范畴。《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乳痈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现归纳近几年的外治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熏蒸疗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外治特色之一,其原理在于眼部黏膜中具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充分吸收中药煎剂在雾化状态下转化的药气离子,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追溯至《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研究表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熏蒸疗法,局部组织内所吸收的药物浓度要高于内服吸收的药物浓度,药物直达病所,效专力宏,效如桴鼓。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以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  相似文献   

9.
卢国盘  谢孝春 《四川中医》1993,11(10):22-23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把新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研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脐部,或烫脐、灸脐、在脐部拔罐以治疗某些疾病的外治方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治疗霍乱的记载,至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收集脐疗验方达百余种之多,可谓集其大成。吴氏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相似文献   

10.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医学诊治方法,特别重视外治。苗医的外治法,在认识上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道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苗医的外治疗法种类很多,熏洗类为外治法中的一大类,能代表苗族医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中外治疗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医统源流》所说:“外科之证最重外治。”外治法中有用药物配制成各种剂型外用,亦有其他疗法如针灸、拔罐、耳针、割治、划痕等。临床中多内外配合治疗。笔者介绍几种单用外治法,且行之有效的疗法治疗皮肤病。  相似文献   

12.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赖善中 《四川中医》1993,11(1):30-31
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洽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则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可应用临床各科,方法简便,收效迅捷。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法于急症方面的治疗概况分述如下。【肠梗阻】姚××,男,68岁。因腹痛、腹胀、呕吐、大便矢气不通三天,于1990年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荣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0-1322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痛性疼痛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理论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尤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相似文献   

16.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17.
理渝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得,法耳!医理  相似文献   

18.
马拴全教授认为湿疹皮炎基本病机为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失去濡养,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以湿热为主;亚急性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马老师提出"因证施法,对症用药",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外治应遵循吴师机《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复幻",创立外洗方辨证治疗湿热蕴肤、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证型,即能体现局部用药特点,又能减少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20.
中药敷脐疗法虽古所遗,但临床报道甚少。其实外治急救疗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且适应症也相当广泛,若因症而施,方法简便,见效敏捷。因此外治急救疗法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内治法的补充,也是内治急救所不能取代的。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