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窒息足月、早产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10例正常儿、44例窒息足月儿、32例窒息早产儿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窒息足月儿阴、Am、FIB、PLT无显著差异,D-D明显升高,且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窒息早产儿与窒息足月儿比较阴、Am延长,FIP、PLT降低,D-D无明显差异。结论 窒息足月儿大都存有高凝为特征的前DIC或DIC早期;窒息早产儿更易发生DIC,且有向低凝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种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在重症肺炎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Pre-DI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13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其是否合并Pre-DIC分为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的FM、D-D、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三组间除FIB外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FM、D-D、FDP、APTT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re-DIC组最高,病例对照组次之;Pre DIC组的P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病例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DIC组和病例对照组的TM和PL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前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中FM、D-D、FDP诊断重症肺炎患儿DIC前状态的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0.84、0.76、0.64,三者联合诊断时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FM、D-D、FDP可作为重症肺炎患儿Pre-DIC诊断中有价值的标志物,3项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指标与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4月出生第1天入住本院的足月儿和早产儿进行危重评分,并检测凝血指标,比较患儿凝血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足月儿和早产儿凝血指标在危重评分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出生第1天足月儿抗凝血酶Ⅲ(AT-Ⅲ)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D-二聚体(D-D)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y=1.715-0.005×AT-Ⅲ+0.001×D-D,P=0.000;随病情加重,出生第1天足月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逐渐延长,AT-Ⅲ水平下降,D-D水平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生第1天早产儿AT-Ⅲ水平下降,D-D水平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危重程度各组早产儿D-D值较足月儿增高,极危重组更明显[(1278.2±422.6)μg/L比(321.5±105.2)μg/L,P=0.013].结论 D-D、APTT、AT-Ⅲ和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危重新生儿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量肝素对儿童急性白血病DIC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早期干预治疗疗效.方法 将初次接受化疗的60例A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30例:在诱导缓解治疗的同时加用LMWH;对照组30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前不应用LMWH,其他治疗同干预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和临床出血倾向等变化.结果 干预组在应用LMWH治疗后3 d,AT-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4.6360,P<0.05),D-D下降显著(t=9.3091,P<0.05),出血倾向于治疗后5 d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DIC;对照组与干预组同期相比APTT明显延长(t=4.2574,P<0.01),D-D水平升高明显(t=11.0665,P<0.01),出血倾向明显且恢复慢.结论 LMWH在初治AL化疗导致血凝障碍的早期干预疗效明显,出血倾向明显减轻;LMWH具有半衰期长,抗Xa因子作用强,使用方便等优点,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早期凝血功能与胎龄的关系,为早产儿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记录451例单胎早产儿围生期高危因素(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自发性早产)及出生后基本情况(日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Apgar评分),于出生后2 h内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根据早产儿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109例、中期早产儿组111例、晚期早产儿组231例,分析和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自发性早产等围生期高危因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儿各凝血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均随胎龄增加呈降低趋势,纤维蛋白原(FIB)则随胎龄增加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显示PT、APTT、FDP、DD与胎龄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早期凝血功能主要与胎龄有关,早产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处于不断变化、成熟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复查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日龄新生儿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05年1至12月129例生后无合并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分别于生后1、3、10 d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 在出生后1、3、10 d三个不同日龄,早产儿和足月儿两组间的PT、D-二聚体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早产儿组的APTT、TT在三个不同的日龄均高于足月儿,Fg低于足月儿,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随着新生儿目龄的增加,PT、APTT,TT、、D-二聚体减少,而Fg增加,三个时间点凝血指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胎龄、日龄对新生儿凝血指标均有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 (AL)出凝血检测的临床意义。检测了 48例初诊AL患儿的血小板 (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有出血和无出血组 ,PLT均值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P试验阳性的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APTT、TT、PT及Fg异常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急淋组中 ,标危急淋 (SR ALL)同高危急淋 (HR ALL)相比较 ,PLT均值、APTT、TT、3P、Fg的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相比较 ,PT和 3P试验阳性结果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值各为 <0 0 5和 <0 0 1) ) ,而PLT均值、APTT、TT、Fg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结果提示 :AL患儿多由PLT减少而表现有出血 ,有、无出血者的PLT均值差异极具显著性。即使临床无典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表现 ,也可出现各种出凝血指标异常。检测PT、APTT、TT、3P、Fg简便易行 ,在儿童AL出凝血诊断上 ,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足月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9例极危重、22例危重、21例非危重疾病和1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外周血血小板(PLT),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浆D-D、PT水平极危重、危重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极危重高于非危重疾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PTT极危重疾病组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新生儿D-D超过参考值范围占70%。疾病严重程度与D.D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28,P〈0.01),与PT、APTT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375、0.440,P均〈0.01)。结论 新生儿D-D水平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危重、极危重病患儿D-D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凝血、纤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儿病情严重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收住人ICU的88例急性感染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所有患儿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危重组PT、APlT较非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PT、APTT延长更明显(P<0.01).极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低,而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高(P<0.01).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尿NAG和RBP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方法:采用对硝基苯酚比色法及ELISA测定窒息足月儿、早产儿和正常足月儿、早产儿生后第1,3,7天尿NAG活性和尿RBP含量。结果:重度窒息足月儿、早产儿生后第3,7天尿NA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NAG,RBP可作为早期监测肾功能损害的常规方法,尿RBP是一项较尿NAG更敏感的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川崎病患儿高凝状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川崎病(KD)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KD的46例住院患儿,对血小板(PLT)>600×109/L、纤维蛋白原(FIB)>4g/L及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22例患儿。予LMWH注射液50~100IU/(kg·次),皮下注射,1次/d,连用7~10d。患儿按是否接受LMWH治疗分为应用LMWH组(H组)和未用LMWH组(NH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水平、血浆黏度、血沉(ESR)、红细胞比容(HCT)等变化,并全程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结果1.治疗前H组PLT与FIB显著高于NH组(Pa<0.05);2.治疗后两组比较,H组ESR、血浆黏度、FIB均较NH组显著降低(Pa<0.05);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H组治疗后PLT、ESR、血浆黏度及FI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0.05);NH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0.05),PLT、血浆黏度及FI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PT、APTT、INR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5.H组皮下注射局部出现皮下瘀斑1例,经局部热敷4d后基本吸收消失,余无严重出血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LMWH能有效控制亚急性期KD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并因其生物利用度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改善KD高凝状态、预防微血栓形成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高危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床旁头部B超研究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情况,并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以探讨IVH的高危因素.方法 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我院儿科病房共收治114例早产儿,应用东软NAS-2000型三维彩超诊断仪对早产儿在生后3 d进行床边头部B超检查,探查IVH发病情况;在生后24 h内进行血气分析、血细胞分析、凝血三项测定.结果 114例早产儿中,IVH34例,占29.8%.胎龄28~34周早产儿IVH发病率(43.8%)高于35周以上早产儿(12.0%),1500 g以下早产儿IVH发病率(58.8%)高于1500 g以上早产儿(24.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非IVH患儿比较,IVH患儿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明显增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1);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发病率增加(P<0.05).结论 小胎龄、低体重、贫血、血细胞比容增高、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异常、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可能与IVH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Plasma parathormone (PTH) and calcium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309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190 newborns during the first 7 days of life. The patient material consisted of 51 preterm, 130 term, and 9 postterm infants, including 22 infants of diabetic mothers (IDM), 38 infants with hypocalcemia, and 25 asphyxiated infants. PTH was detectable, although in low concentrations, in cord blood samples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elevated calcium concentrations. Postpartum, PTH concentrations in term,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infants remained low during the first 2 days of life; a significant (P less than 0.05) and sustained increase in plasma hormone levels was noted starting on day 3. PTH concentrations in IDM and preterm infants remained low for 3 days and a significant hormone increase did not occur until day 4. Hypocalcemia was common in IDM and asphyxiated infants; these infants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all hypocalcemic infants. The profile of plasma calcium in IDM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life was different than that of any other group of infants. Plasma calcium concentrations remained depressed over this period of time and exhibited a temporary drop on day 4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plasma PTH levels. Asphyxiated infants exhibited low plasma calcium concentrations, despite PTH level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07) higher than those of age-matched term AGA newbor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AX)在体外循环(CPB)中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经皮血氧饱和度[Sp(02)]<80%的2~12岁的发绀型先心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TA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TAX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TAX 10 mg·kg-1,CPB预充液中加入10 mg·kg-1 TAX,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再追加10 mg·kg-1TAX.对照组给予等量9 g·L-1盐水.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 min(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术后12 h、24h每公斤体质量纵隔心包引流量和成分输血量.结果 TAX组各指标在麻醉诱导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在T2、T3时,TAX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FIB明显升高(P<0.01),D-D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明显升高(P<0.01).在L时TAX组PT、APTT、FIB和D-D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均明显升高(Pa <0.01).TAX组T3、T4时累计心包纵隔引流量及术后成分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TAX对发绀型先心病患儿抗纤溶作用和血小板保护作用明显,并可减少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凝血状态指标,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SP患儿急性期56例、缓解期50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M、vWF以及D-二聚体、PT、APTT、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它们在HSP患儿不同时期及其在肾受损组及非肾受损组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HSP患儿TM、vWF、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PT、APTT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TM、vWF仍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P=0.000),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T、AP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肾功能受损组TM、vWF、D-二聚体高于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T、APTT、血小板计数较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HSP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血浆TM、vWF、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活动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监测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