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2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59例需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经肱动脉穿刺组(28例)和经桡动脉穿刺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及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结果经肱动脉穿刺组手术成功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升高(92.9%和87.1%),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经桡动脉穿刺组缩短〔(2.5±0.6)min和(4.5±1.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肱动脉穿刺组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容易穿刺不易发生血管痉挛,但并发症较多,从安全角度上来说不宜作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经肱动脉PCI208例、经股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股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分别以桡动脉、足动脉、腋动脉为穿刺部位在监测有创血压的效果对比,为儿童寻找最佳动脉导管留置部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8月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142例动脉穿刺置管患儿,随机分为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和腋动脉组。其中桡动脉组70例,足背动脉组42例,腋动脉组30例。比较三组患儿的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和置管部位形成瘀斑例数。结果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和腋动脉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4%、73.8%和70.0%,桡动脉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最长为(3.6±0.9)天,但同时腋动脉组留置部位瘀斑形成的人数比例最高(26.7%),明显高于桡动脉组(4.3%)和足背动脉组(7.1%)。结论在危重患儿动脉穿刺置管中,桡动脉穿刺部位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最高;腋动脉穿刺部位的置管留置时间最长,但该置管部位形成瘀斑的人数比例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及时、准确实施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工作,针对血气分析的动脉选择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更快更好的动脉血采集方法。方法选择60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选择肱动脉、桡动脉进行动脉血采集,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操作后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所需的时间却少于桡动脉组,且在操作后血肿发生方面没有差异。因此,肱动脉在动脉血采集方面优于桡动脉,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经足背动脉与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方法观察组为82例足背动脉搏动明显的患者,经足背动脉抽取血气分析,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82例患者,经桡动脉抽取血气分析,对2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在皮下血肿及误抽静脉血等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优于经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能大大降低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矛盾,值得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差异.方法 拟诊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成肱动脉组及桡动脉组,每组各180例,分阶段比较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穿刺用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肱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及并发症均高于桡动脉组,但穿刺用时少于桡动脉组.结论 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是经桡动脉途径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暂时性血管通道在紧急血透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择挠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或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对340例患者进行紧急血透。结果:穿刺一次成功率桡动脉为89.2%,足背动脉80.4%,肱动脉40.9%,股动脉为100%,股静脉100%;股静脉插管一次性成功率为100%,颈内静脉93.3%,锁骨下静脉80%。结论:建立暂时性血管通路进行紧血透时宜首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或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加压注射最佳位置选择.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09月呼吸科病房需动脉加压注射抽取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4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5例,其中A组加压注射的位置于足背动脉,B组在桡动脉,C组在肱动脉,D组在股动脉.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注射时患者的恐惧度和自我感觉疼痛度、注射后所需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注射后注射部位发生的并发症(皮下血肿)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对患者进行动脉加压注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的恐惧度和自我感觉疼痛度低、注射后所需按压的力度小和时间短、注射后注射部位发生的并发症(皮下血肿)少.结论 选择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动脉加压注射部位是最佳的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0.
两个采集动脉血的部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个理想的采集动脉血的部位。方法:将108例小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采血。结果:误穿静脉血发生率,穿刺后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二组患儿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无桡动脉穿刺禁忌症的病人,血气分析首选桡动脉采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12.
万旭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85-986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方法及对患者疼痛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3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5例在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组155例在肱动脉穿刺采血。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和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动脉血气标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主观感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选择肱动脉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疼痛反应轻,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危重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需行有创动脉监测的危重症患者126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31~76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可视下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63例(U 组)和传统触摸脉搏搏动盲法穿刺置管63例(C 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前的心率和无创动脉压。两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前均行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桡动脉的内径及桡动脉上壁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记录发生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桡动脉的内径及桡动脉上壁距皮肤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C 组比较,U 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明显升高,穿刺次数明显减少,穿刺时间亦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U 组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危重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定位准确、成功率高、穿刺次数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TRA)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拔除动脉鞘管前行肝素封管处理对术后桡动脉闭塞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笔者进修期间收治的41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8例,治疗组在拔除鞘管前进行肝素封管处理,对照组拔除鞘管前不用肝素封管处理。比较2组术后1个月内桡动脉闭塞并发症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3.8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部位血肿形成发生率治疗组为5.77%,对照组为4.81%,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素封管可减少TRA、TRI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并发症,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0例,据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30例、肱动脉组30例、改良肱动脉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5),穿刺成功率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之间的穿刺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穿刺并发症均少于肱动脉组(P0.05),3组之间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肱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接动-静脉穿刺在血液净化中不同穿刺手法对血流量,血肿发生率以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5年9月266例患者2560例次血液净化中动-静脉穿刺的临床资料。结果266例中,男159例,女107例,年龄10~86岁。慢性肾功能衰竭22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6例,药物、毒物中毒者10例。行桡动脉穿刺2044次,足背动脉445次,肱动脉71次。动脉法穿刺1452例次,发生血流量不足和血肿分别为101次(6.96%),121次(8.33%);静脉法芽刺1108次,发生血流量不足和血肿分别为66次(5.96%),57次(5.14%)。静脉法和动脉法穿刺相比,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肿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疼痛减轻,持续时间短。结论直接动一静脉穿刺方法简便,经济,安全。静脉穿刺法和直接进针并发症更少,疼痛轻,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及多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即盲探法(盲探穿刺,BP)31例,超声引导(UG)桡动脉穿刺组30例,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并发症(出血、血肿、血管痉挛)发生率、总操作时间。结果U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0%(24/30),与BP组51.6%(16/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总成功率为93.4%(28/30),与BP组70.9%(2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穿刺过程中发生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BP组血肿3-例,出血1例,桡动脉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0.05)。UG组总操作时间(1.4±0.4)min与BP组(3.0±1.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法可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减少出血、血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操作时间,临床效果优于盲探穿刺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2010年3月-2010年5月胸外科疾病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26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标本,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的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按压时间.结果 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79.2%,血肿发生率8.46%,误穿静脉发生率14.6%;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3.8%,血肿发生率1.53%;误穿静脉发生率1.53%.结论 从桡动脉采血导致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强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采血在儿科中的应用。方法比较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组(95例)和单人足背动脉穿刺组(75例)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双人足背动脉穿刺组血肿发生率(3/95)低于单人操作组(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双人组(88/95)高于单人组(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人配合足背动脉穿刺采血优于单人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地采集动脉血,减少误入静脉的几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3月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4组进行血液采集,采血部位分别为股静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每组25例,各组分别由护士进行采血,对每组的进针角度、疼痛评分、误采静脉、采集失败情况进行对比与观察。结果采集股动脉容易出现误入静脉,采集足背动脉疼痛感明显,采集肱动脉、桡动脉的成功率较高。结论在为患者采集查血气分析时应尽量选择肱动脉、桡动脉,以提高采集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感染的几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