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顶部筋膜瓣或吻合血管游离移植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已有较多文献报道[1,2]。1991年3月开始,在应用颞浅血管蒂肌筋膜瓣治疗脑脊液漏的基础上,采用了颞浅血管蒂肌筋膜瓣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大脑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囊肿壁层部分切除,将囊液分流至颞肌下,以便吸收。结果:本组34例,术后22例囊肿消失,其余病例囊肿均明显减小,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20例复发性硬膜下积液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术治疗。结果 20例病人术后2周内均行CT复查,显效18例,有效2例。随诊6~24月,均恢复良好,无硬膜下积液复发。结论 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术式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一种较好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大脑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治疗外伤性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20例外伤性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均行骨瓣开颅大脑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术,术后随诊6个月,观察患者积液有无复发。结果本组20例经手术治疗积液完全消失,20例随诊无1例复发,有效率100%。结论骨瓣开颅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股外侧肌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的疗效。方法采用股外侧肌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12例15侧。切取肌瓣为20 cm×10 cm大小。肌瓣填塞后均取中厚皮片一期移植。结果肌瓣均成活。13处移植皮片完全成活,2处移植植皮片部分成活,边缘因感染坏死,经换药3~4周后愈合。1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11±0.2)个月。植皮处颜色好,局部柔软,弹性佳,均未有褥疮复发。结论应用股外侧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操作简单、转移方便、组织量大、手术风险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颞叶内侧胶质瘤实施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的疗效。方法将36例颞叶内侧胶质瘤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分为3组,每组12例。分别以外侧裂入路、颞叶入路、颞下入路法进行手术。比较3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裂入路法与颞下入路法术后发生视力障碍明显低于颞叶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法与颞下入路法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安全性高,对脑组织与视放射损伤明显小。手术成功率与术者操作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的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外侧裂区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双额冠状瓣开颅13例,单侧额颞大骨瓣开颅66例。24例单纯清除脑内血肿和挫伤脑组织,予硬膜修补;55例血肿清除后行硬膜成形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18例还加行额极和(/或)颞极切除内减压术。结果术后死亡15例,其中脑疝致中枢性衰竭9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梗塞、脑干血管痉挛1例,晚期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64例平均随访5个月(3个月~1年),根据GOS标准:良好44例,中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采用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能提高手术疗效,术中应注意对外侧裂区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外侧裂是位于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的自然裂隙,内含诸多血管和蛛网膜结构。正确利用其局部解剖特点,对顺利开展经外侧裂手术入路很重要[1]。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6年6月33例外侧裂区肿瘤经外侧裂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头痛16例,癫痫发作7例,对侧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肌瓣在口腔颌骨肿瘤术后缺损的即刻修复方法。方法对24例口腔颌骨肿瘤患者,实行肿瘤切除后颞肌瓣即刻修复。结果 24例转移修复的颞肌瓣成活率100%,伤口痊愈,口腔内洞穿缺损消失,颞肌瓣表面在术后2周出现粘膜化。结论颞肌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引起的畸形,手术效果佳,方法简便,创伤小,转移修复的颞肌瓣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0.
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如颞肌和咬肌肌瓣转移和阔筋膜条悬吊等法,因术后面部表情处于静止状态,效果并不理想。目前认为效果最好的是Anderl提出的横过面部的神经移植术和Thompson介绍的自体肌肉移植术,其最大优点是术后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颞肌瓣纠正传统颞肌瓣术后供区凹陷畸形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颞肌瓣修复肿瘤切除后的创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54个月,均未发生改良颞肌瓣坏死,1例术后放疗过程中出现腭部颞肌瓣缝合口处裂开,放疗结束3个月后自行愈合。改良颞肌瓣术后4~6周上皮化,功能重建效果良好,与传统颞肌瓣方法相比,未见供区产生凹陷畸形。结论改良颞肌瓣与传统颞肌瓣一样,可以用于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创面的修复,且供区未见凹陷畸形,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矫治晚期面瘫简单有效的动力性矫正手术方式.方法 将颞肌、颞筋膜瓣转位悬吊法作了如下三方面的改进:①利用颅顶部骨膜使颞肌、颞肌筋膜瓣得到适当延长和张力加强.②升高颞肌颞筋膜瓣转位下翻的平面.③采用硅胶丰颞片填充颞部供瓣区凹陷.结果 克服了原术式供瓣长度不足的缺陷,并获得了一条在组织结构上相延续的完整的颞肌、颞筋膜、颅骨骨膜复合组织瓣供转位修复,而且有效地避免了颞部供瓣区的凹陷畸形,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术后颧部臃肿的外观.结论 改良后的术式成功地避免了原术式的不足,获得了较好的动力性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带蒂骶棘肌瓣在症状性骶管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带蒂骶棘肌瓣在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SSCC)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其应用于临床的初步效果.方法 自2002年8月-2008年4月,行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后应用带蒂骶棘肌瓣填塞交通孔法治疗具有明确交通孔的SSCC患者20例,其中L5-S1平面1例,L5-S1平面2例,S1平面2例,S1-S2平面5例,S1-S2平面3例,S2平面1例,S2-S3,平面6例.结果 随访1年~4年10个月,平均21.6个月.未发生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术后MR复查示囊肿消失.症状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4例,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带蒂骶棘肌瓣填塞封堵交通孔法是治疗具有明确交通孔且术中有较多囊肿壁残留的SSCC的理想术式,明显优势表现在操作简单安全、充分消除残腔及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正> 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是颅内蛛网膜囊肿中较常见的一型。我科自1990~1999年共治疗小儿外侧裂蛛网膜囊肿40例,其中16例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分布3~12岁,平均为9岁。病程3个月~1.5年。左侧5例,右侧11例。 1.2 临床表现 16例中头痛、恶心、呕吐、拒食等颅内压增高2例;一侧肢体轻瘫,活动不灵6例;局限性癫痫4例;头颅局限性增大,头形不对称2例;以其他病因偶然发现2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8例头颅x线平片均显示病变部颞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血压脑壳核出血患者采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65例患者,其中30例经侧裂显微镜手术,35例骨瓣开颅经颞叶手术,术后分析评价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6个月后生存质量ADL评分。结果经外侧裂组术后2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5天,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23例(占76.7%),对照组术后4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23天,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17例(占48.6%)。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瞻能较快康复并更好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手术治疗及随诊,研究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囊肿切除术,并且全部行脑池、蛛网膜下腔疏通术。结果:3例囊腔消失,7例囊肿明显缩小,5例稍有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对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儿童巨大侧裂池囊肿,虽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仍应积极手术治疗;脑池蛛网膜下腔疏通术可有效地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地位变迁,并回顾常用的新型和传统组织瓣的发展历史,总结其解剖学基础、适应证、优缺点和改进方法。结果颏下动脉岛状皮瓣、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和颌下腺瓣等新型组织瓣,在特定患者中表现出与游离皮瓣相似甚至更优的修复效果。而目前临床对鼻唇沟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颞肌筋膜瓣以及颞顶筋膜瓣等传统带蒂组织瓣的制备技术也进行了诸多改良,进一步拓宽了各自适应证,尤其适用于自身条件不佳的患者。结论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缺损修复重建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患者甚至展现出切取更便捷、术后恢复快、治疗花费少、修复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3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行椎板减压术后,分别对囊肿进行处理。1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后,重新缝合残余部分以包绕囊内神经根;8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囊肿切开旷置。随访时间3个月~11年2个月,平均30.2个月,观察疗效,并对其临床表现,术中的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以及X线片、CT、CTM、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RI可清晰地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囊肿切除后重新缝合包绕神经组与囊肿切除肌肉填塞组优良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有皮肤糜烂和颅内感染。结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性硬脊膜缺陷所致。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最为合理。术后以不放引流条及忌平卧为宜。  相似文献   

19.
腘窝滑膜囊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出Go窝滑膜囊肿的命名及分型,探讨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92年至1998年手术治疗190例Go窝滑膜囊肿患者,分别采取术前检查,术中所见进一步了解发病部位及囊肿是否与膝关节相通而进行临床分型。应用半膜肌或腓肠肌腱膜瓣修补交通型和混合型囊肿150例,单纯彻底切除滑囊治疗单纯型囊肿40例。结果:有125例随访0.5-5年,用自行拟订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00例,良好20例,好转5例。术前按Go窝滑膜囊肿部位,分侧型及外侧型,按术中情况分为单纯型、交通型及混合型。结论:早期采取半膜肌或腓肠肌腿膜瓣修补和单纯彻底切除滑囊的手想方设法治疗不同类型滑膜囊肿,无一例复发,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其发生率在颅脑损伤中占3.7%~5.4%[1],由于老年人有脑萎缩存在,发病率较青年人为高,治疗也更为棘手.本院2000年至2002年,共收治老年外伤性硬膜下积液52例,其中11例采用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