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平卧位和半坐卧位2种体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行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均分为平卧位组和半坐卧位组(n=30)。观察2组患者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2组患者脱机成功率。结果平卧位组VAP发生率为70%,发生时间为(23±1.2)d;半坐卧位组分别为20%,(7.1±1.0)d。半坐卧位组明显优于平卧位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坐卧位组脱机成功率为73.3%,明显高于平卧位组的5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坐卧位有利于减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值得在PICU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进行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48 h 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36例(对照组)、口腔冲洗结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37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口腔冲洗、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联合半坐位组37例(集束化组),观察3组患者 VAP 发生率、VAP 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结果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3、7天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集束化组与对照组在 VAP 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于9 d 与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明显缩短。一旦发生 VAP,3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严格执行半坐卧位,加强口咽部各环节的干预管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16例,采取俯卧位2h,1~2次/d。分别观察俯卧位后5,30,60,120 min4个不同时段患者HR、MAP、SpO2、PaO2较俯卧位前5min的变化。结果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患者HR、MAP无显著改变(P〉0.05);俯卧位后5min患者SpO2无明显改变(P〉0.05);30,60,120min患者SpO2明显改善(P〈0.05)。俯卧位后60,120min患者的PaO2较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可做为ARDS患者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5°半坐卧位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临床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按照二阶段交叉设计的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入 A、B 两组。A 组患者先进行45°半坐卧位膀胱压力容积测定(Cystometry,CMG),再进行平卧位CMG,B 组患者先进行平卧位 CMG,再进行45°半坐卧位 CMG。统计以下 CMG 参数:膀胱初始感觉容量、膀胱初始尿意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及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率。结果与平卧位相比,45°半坐卧位对膀胱初始感觉容量、膀胱初始尿意容量、膀胱最大容量的测定无影响,且能提高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检出率(45°半坐卧位37.21% vs.平卧位11.63%,P =0.006)。结论45°半坐卧位能代替平卧位作为 CMG 的检查体位。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体位护理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云  周娟  王晓敏  林赟 《西部医学》2011,23(8):1581-1583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住院时间的作用。方法将NICU中机械通气患儿97例分为三组,常规体位组44例,抬高床头〈30°;半卧位组29例,抬高床头30°~45°;改良体位组24例,抬高床头30°~45°的同时,交替予以左侧卧位、半卧位、右侧卧位。比较三组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半卧位组、改良体位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体位组(2χ分别为4.51,6.91,均P〈0.05),而改良体位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体位组及半卧位组(q为7.08,3.71,均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儿抬高床头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而变换体位更可提高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COPD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36例,随机分成两组,无创组运用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有创组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创通气组与有创通气组治疗后8h、48h时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呼吸、心率、动脉pH值、PaCO2与PaO2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一般情况及动脉血气分析,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两组间APACHEⅡ评分、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创与有创通气在辅助治疗COPD所致呼吸衰竭过程中的作用相似。但无创通气可避免气管插管。减少通气时间与住院天数,降低VAP,使用方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位引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性消化道去污染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实验,对照组予以吸痰、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30°~45°卧位;给予莫沙必利5mg/次,多黏菌素E100mg/次,每8小时1次经鼻胃管注入;二性霉素B10mg稀释于100mL蒸馏水,取适量喷涂于鼻咽部,每8小时1次。结果综合治疗组机械通气24h后,口咽部美蓝发现率为6.7%(3/45),下呼吸道美蓝发现率为2.2%(1/45);对照组机械通气24h后,口咽部美蓝发现率为25.6%(16/45),下呼吸道美蓝发现率为26.7%(1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开始治疗后,ICU住院15d内的日均住院费用与干预15d后的APACHEⅡ分值比较,综合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综合治疗组VAP发生率为8.9%(4/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21/45)(P〈0.05)。综合治疗组VAP归因死亡率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8/45)(P〈0.05)。结论采用体位引流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性消化道去污染措施有助于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率,降低VAP归因死亡率,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降低患者住院费用,预防VAP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Of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方法:治疗组1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CMV治疗,对照组1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惠儿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治疗组2h后PC0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氏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8h后氧舍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h~48h后氧舍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Ⅲ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0.05)。结论: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一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和序贯机械通气组,两组患者均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序贯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拔除气管插管,改为面罩无创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h及48h的动脉氧分压(P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机械通气组PaO2及PaCO2在治疗后24h及48h均比常规机械通气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02及PaCO2在治疗后48h均比治疗后24h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2006年4月~2009年6月121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气管切开时间分为早切组(≤7d)和晚切组(〉7d),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121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早切组54例,晚切组67例。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2±4.6)d和(8.44±.4)d(P〈0.05),人住ICU时间分别为(12.1±5.1)d和(14.4±6.9)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20.4%和38.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为24.1%和2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和人住ICU时间,降低VAP发生率,但对患者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4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住院时间的平均值分为2组:较长住院时间组(A组),即住院时间≥22 d;较短住院时间组(B组),即住院时间〈22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病程、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管切开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住院时间为因变量,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β=0.255)、合并上消化道出血(β=0.203)和VAP(β=0.284)、机械通气时间(β=0.449)是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高龄、合并消化道出血和VAP、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是影响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闫韬  王烁  刘金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30-32,37
目的研究俯卧位通气对犬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28只,充分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内注入盐酸建立ALI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常规仰卧位通气组与俯卧位通气组,每组各14只。分别采取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240 min,余通气条件相同。测定心率(HR)、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体循环平均压(ABPM)、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PAPM)、肺动脉楔压(PAWP)和心输出量(CO)。取外周动脉和肺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血分流率(Qs/Qt)。结果①建模成功后,各组pH、PaO2/FiO2、SvO2、HR、ABPM、CO、PIP、Pplat、Cdyn均较健康状态显著下降,Qs/Qt、PAPM、CVP、PAWP均较健康状态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6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aO2/FiO2、SvO2、Qs/Qt、Cdyn、PAPM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2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H、PaO2/FiO2、SvO2、Qs/Qt、PIP、Pplat、Cdyn、ABPM、PAPM、PAWP、CVP、CO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40 min时间点时俯卧位通气组pH、PaO2/FiO2、SvO2、Qs/Qt、PIP、Pplat、Cdyn、ABPM、PAPM、PAWP、CVP、CO等指标优于常规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明显改善ALI动物的氧合状况,对呼吸力学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吸入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气道痰液引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宿迁市钟吾医院ICU收治的28例严重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镇静、肌松、持续俯卧位通气状态下监测初始仰卧位、俯卧位1h、俯卧位2h、恢复仰卧位2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与初始仰卧位比较,患者俯卧位1h、俯卧位2h时PaO2[(85±12)mmHg和(97±10)mmHg比(65±11)mmHg]、PaO2/FiO2[(150±37)mmHg和(158±50)mm如比(130±28)mmHg]明显升高(P〈0.05),且恢复仰卧位2h时持续存在[PaO2(87±11)mmHg,Pa02/Fi02(150±52)mmHg,P〈0.05],MAP、HR、CV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2h时气道痰液引流量较初始仰卧位明显增加[(15.3±2.0)mL比(8.1±1.1)mL,P〈0.05],而俯卧位1h、恢复仰卧位2h痰液引流量与初始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0)mL和(8.3±1.2)mL比(8.1±1.1)mL,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严重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氧合,且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改善持续存在;可改善气道痰液引流,但恢复仰卧位后改善引流作用消失;俯卧位通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俯卧位通气可用于严重吸入性肺炎并ARDS的辅助治疗,需气道充分引流的患者可适当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对减少肺内分流和预防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2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2组,每组各11例。B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1~3L/min),A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并于OLV前(T1)、OLV 30min(T2)、OLV 60min(T3)、关胸双肺通气(TLV)30min,分别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在OLV 30min及OLV 60min时,B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A组(P〈0.05);OLV 30min时B组Qs/Qt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可以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的肿瘤患者98例,均机械通气>48 h,以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6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应用激素、意识障碍、留置胃管、APACHEII评分及平卧位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OR=1.087,95%CI1.0181.161)、机械通气时间(OR=5.148,95%CI 1.3421.161)、机械通气时间(OR=5.148,95%CI 1.34219.743)、留置胃管(OR=1.074,95%CI 1.01119.743)、留置胃管(OR=1.074,95%CI 1.0111.141)及APACHEII评分(OR=1.336,95%CI 1.1301.141)及APACHEII评分(OR=1.336,95%CI 1.1301.580)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年龄大、机械通气时间长、留置胃管及APACHEⅡ评分高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付祥真  罗霖  刘奎  田洲舟  蒋莉  陈丽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919-2926
背景 国内外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并未阐明侧卧位通气(LPV)与俯卧位通气(PPV),以及肺内源性ARDS(ARDSp)和肺外源性ARDS(ARDSexp)患者不同体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差异。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ARDS患者LPV和PPV治疗效果,探讨其应用策略和价值。方法 纳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85例ARDS患者,本次发病期间尚未进行过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根据病因及通气方法分为ARDSp+LPV组(n=21),ARDSexp+LPV组(n=21),ARDSp+PPV组(n=22),ARDSexp+PPV组(n=21)。监测患者体位变化前和体位变化后0.5 h、1 h、2 h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1)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体温、心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PACHEⅡ)评分。(2)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3)呼吸力学监测:气道峰压(Ppeak)、呼吸浅快指数(RSBI)、气道平台压(Pplat)和静态肺顺应性(Cst)。(4)重症超声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腔静脉直径(IVC-D)、左心输出量(CO)、右房室瓣环平面收缩位移(TAPSE)、左房室瓣环平面收缩位移(MAPSE)、左心室舒张早期E峰与左房室侧壁瓣环舒张期e'比值(E/e')和平均动脉压(MAP)。重症肺部超声监测患者肺超声(LUS)评分。(5)心功能指标监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预后情况:患者28 d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aO2/FiO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aO2/FiO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PaO2/FIO2上主效应显著(P<0.05)。SaO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SaO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SaO2上主效应显著(P<0.05)。PaO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aO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PaO2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2/FiO2和PaO2高于仰卧位通气(SPV)时(P<0.05)。ARDSexp+L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2/FiO2和PaO2高于ARDSp+LPV组(P<0.05),ARDSex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2/FiO2和PaO2高于ARDSp+PPV组(P<0.05)。ARDSex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2/FiO2和PaO2高于ARDSexp+LPV组(P<0.05),ARDS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2/FiO2和PaO2高于ARDSp+LPV组(P<0.05)。4组患者体位变化2 h时的SaO2高于SPV时(P<0.05)。LVEF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LVEF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LVEF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1 h和2 h时的LVEF高于SPV时(P<0.05)。平均LUS评分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平均LU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平均LU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1 h和2 h时的平均LUS评分高于SPV时(P<0.05)。体位变化前和变化后平均LUS评分与PaO2/FiO2均呈负相关(SPV:r=-0.439,P<0.001;体位变化1 h:r=-0.348,P=0.001;体位变化2 h:r=-0.327,P=0.002)。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并发症,4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5)。结论 ARDS患者的快速精准化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是未来的热点之一。ARDSexp患者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改善优于ARDSp患者。PPV对肺通气改善稍优于LPV,但复杂环境下应首先考虑LPV。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对体外循环术后行机械通气的18例低氧血症患儿实施健侧卧位通气,分别于侧卧位通气前、实施侧卧位通气后1h、恢复仰卧位通气后1h做血气分析,观察各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侧卧位通气1h后氧分压(PO2)及PaO2/FiO2较仰卧位通气时升高(P〈0.01),而各循环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恢复仰卧位后1h时,氧分压(PO2)及PaO2/FiO2虽较侧卧位通气时下降,但仍高于体位改变为侧卧位通气前(P〈0.01)。结论侧卧位通气对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93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n=37)和非VAP组(n=56)。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问、镇静剂应用时长、再插管情况和住院时间;观察VAP感染菌群情况。结果93例机械通气患儿中发生VAP37例,发生率为39.8%;VAP组在孕龄[(35.6±3.9)周]、出生体重[(2.42±0.66)kg]均低于非VAP组[(37.3±3.0)周、(2.72±0.59)k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在机械通气时间[(99.48±33.46)h]、镇静剂应用时长[(58.73±22.54)h]、再插管比例[29.7%(11/37)]和住院时间[(21±8)d]均高于非VAP组[(73.62±15.25)h、(41.16±9.13)h、8.9%(5/56)、(1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P组细菌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91.9%,其中G-杆菌15例(44.12%),G+球菌18例(52.94%),真菌1例(2.94%);鲍氏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缓症链球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结论新生儿VAP感染菌群和相关因素较为复杂.了解其相关因素和主要病原体对于新生儿VAP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11月我院PICU中非感染情况上呼吸机并且上机前血清PCT正常的患儿30例,按照患儿在≤7 d的机械通气时间内是否有VAP发生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为上机后患有VAP的患儿;对照组15例为上机后未出现VAP的患儿。检测并比较机械通气前后的血清PCT水平。结果观察组的PCT水平在机械通气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后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机后2 d、上机后4 d及上机后7 d的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前及治愈后PCT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病情的改善,PCT值逐渐降低,上机前、上机后2 d、上机后4 d、上机后7 d及治愈后的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血清PCT的敏感性较高,对血清PCT水平进行及时的检测有利于小儿VAP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三种不同撤机方式[GCS评分、感染控制窗、自主呼吸试验(SB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撤机方式随机分为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SBT组,每组各40例。3组均采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行机械通气。GCS评分组待GCS评分达15分,稳定2 h至窗口期出现;感染控制窗组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SBT组待SBT成功后,拔除气管导管改无创通气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GCS评分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P均〈0.05),感染控制窗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SBT组(P均〈0.05);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的VAP发生率均低于SBT组(P均〈0.05),但GCS评分组、感染控制窗组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新插管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GCS评分撤机方式治疗可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可减少VAP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