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早、中、晚期有效率(治愈或好转)分别为88.2%、64.3%、23.5%。随着年龄的增加、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及治疗后胆红素反弹率升高、治疗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疗效逐渐下降。并发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预后差。治疗前无效组血清中LPS、TNF—α、IL-18、NO水平高于有效组;有效组治疗后病情好转时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而无效组病情加重时无变化。结论年龄、临床分期、血清白蛋白、PTA、总胆红素、胆红素反弹率、细胞因子水平、并发症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plasmaexchange,PE)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有效率为61.7%。PE的疗效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PE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值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1)。PE的疗效与治疗次数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行血浆置换术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尤其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低、PTA值较高、临床处于早中期的患者。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仍需针对患者病情特点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152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转归的因素。方法:将收治的152例慢性重型肝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临床分期、肝功能、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状态及并发症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性别外,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其它六项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年龄偏大、有肝硬化病史、疾病晚期、多种病毒重叠感染均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不利。并发症的性质和数量也影响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升高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ChE)下降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应用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1例26人次,平均2.36次/人,每次至少治疗8小时,间隔2~3天,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全套、血氨、PT、PTA等。结果患者总生存率72.73%(8/11),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肝性脑病程度减轻,肝肾综合征好转,血氨、血清胆红素、胆汁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下降,PT、PTA及电解质、酸碱度恢复好转。治疗过程平稳,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蛋白吸附再循环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减轻肝性脑病,并能降低高胆红素、内毒素血症,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安全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郑志雄  吴锡信 《广东医学》2002,23(5):516-517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4例重症肝炎和4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TA,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胆固醇等能客观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的指标,通过对比研究,分析TA对这两种疾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PTA与胆固醇一样,能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但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相同数值的PTA并不代表两者预后相同。结论:相同数值的PTA在重症肝炎中的临床意义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同,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洪智 《中原医刊》2007,34(7):55-55
目的对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住院患者96例,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生化指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年龄〉40岁、慢性重型肝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CHOL)对预后有影响。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并发症、AST/ALT、TBiL、DBiL/TBiL、ALB、PTA、CHOL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NO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一氧化氮(NO)在生肝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了不同病毒性肝病患者外周血NO及血清胆红素(STB)浓度。结果显示:亚急性重型肝炎(SFH)组患者NO浓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慢性重型肝为(CFH)、肝炎后肝硬化(LC)、慢性肝炎中度(CAH)、急性黄疸性肝炎(AH)组患者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除急性黄疸性肝炎外,皆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血清NO水平与STB水平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36例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血常规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PTA上升(P〈0.05),不良反应轻,早期重型肝炎9例全部存活100%(9/9),中期重型肝炎8例存活5例62.5%(5/8),晚期重型肝炎3例存活1例33.3%(1/3)。结论:血浆置换对早中期重型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慢性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海舰 《广西医学》2002,24(6):785-787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临床意义和TTV的致病性。方法:采用TTV套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183例慢性肝病的TTV感染,分析其肝功生化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HB)患TTVDNA阳性48例,其中并有肝硬化12例,占25%(12/48);重型肝炎18例,占37.5%(18/48)。病死12例,病死率为25%(12/48);TTVDNA阴性90例,其中肝硬化6例,占6.7%(6/90),重型肝炎6例,占6.7%(6/90),病死3例,病死率3.3%(3/90)。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有18例TTVDNA阳性,其中TTV阳性的病例无一例并发肝硬化和重型肝炎。HBV+TTV混合感染的慢性肝炎组的总胆红质和ALT水平均高于CHB组和单纯TTV感染的慢性肝炎组,白蛋白和PTA水平均低于后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TTV套式PCR是检测TTV感染的可靠手段之一。HBV和TTV混合感染可以加重病情,容易并发肝炎后肝硬化和形成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并发症、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性别、有无肝硬化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53例HRS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Ⅰ型36例,Ⅱ型117例),分为对照组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组(治疗组),分析HRS患者的基础疾病,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尿量变化以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Ⅰ型HRS患者治疗组治疗后除总胆红素外,肌酐、MELD评分以及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和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总胆红素、肌酐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住院死率(40.0%VS 8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3,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18.2%VS 4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2,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治疗HRS患者,有利于患者肝肾功能恢复,对HRS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肝硬化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在肝肾综合征(HR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90例肝硬化病人和26例健康体健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检测其肾功能。并分析CRP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关系。结果:CRP在肝硬化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患者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且随着肾功能衰竭的加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与Ccr成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可反映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并有助于判断HRS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预测2型肝肾综合征(HR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以台州市中心医院100例2型HRS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治疗方法和转归,计算MELD评分。自确诊之日起,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患者被纳入死亡组,存活患者纳入存活组。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2型HR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死亡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水平及MELD值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脑病、消化道出血、脓毒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尿酸、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C反应蛋白(CRP)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ELD每升高1个单位,死亡风险增加33.8%;总胆红素每升高1个单位,死亡风险增加20.5%;血肌酐每升高1个单位,死亡风险增加18.5%。结论 MELD评分可预测2型HRS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ELD评分对预测1型肝肾综合征(HR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以2000年1月~2010年10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已明确诊断为HRS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生化指标、治疗情况和预后。根据住院期间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别;根据上述单因素分析得出可能对死亡风险有影响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探讨MELD评分对1型HR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死亡组白蛋白、总胆红素、血肌酐、尿酸和MELD值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显示,MELD值每升高1单位,1型H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26.4%。结论MELD评分可以预测1型HRS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D Zhang 《中华医学杂志》1990,70(8):438-41, 32
We determined serum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 TNF activity in 8 healthy donors and 47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y using 3H-thymidine release method of Maennel et al. The serum TNF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and subacute hepatic failure (13.8 +/- 6.3, and 19.4 +/- 3.9). Patients with serum bilirubin more than 10 mg/ml showed a higher serum TNF level than those with lower serum bilirubin.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of TNF level was also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endotoxemia or concurrent bacterial or viral infections.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Wistar rats induced by galactosamine (GLN) and LPS produced marked increase of serum TNF level and submassive liver necrosis. It is noteworthy that normal serum TNF and markedly ameliorated liver injury were observed in rats that receive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GLN, LPS and hepatopoietin (HPN), a low molecular peptide extracted from suckling porcine liver. In vitro, HPN also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NF activity when it was co-incubated with PBM and LPS. An encouraging result was observed in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 of HPN for the treatment of subacute liver failure. It suggests that Serum TNF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injury from viral hepatitis and HPN seems to be a protection in liver injury against TNF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对两组患者基础疾病行不含抗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实验组在胺碘酮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所有患者均接受8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fraction,LVEF)、血清中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test,6M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DD)、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和肝肾功能,记录各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LVEF、6MWT、QTd、LVDD和NT-proBNP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能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2017 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 10 例。其中,男性 8 例,女性 2 例 ; 平均年龄(57±18)岁。结果??10 例患者共行 18 次胆红素吸附治疗,其中显效 1 例,有效 8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80%。治疗后胆红素降低( P <0.05) , 对转氨酶、肌酐、尿素、尿酸的清除无作用( P >0.05) , 对白蛋白、血常规、凝血常规、 E7A 无影响 ( P >0.05) 。结论??胆红素吸附在治疗以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高。若合并有自发性腹膜炎、 肝肾综合征、 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危重患者, 则应联合多种人工肝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急诊肝移植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WL  Zheng SS  Xu X  Liang TB  Jin J  Shen Y  Zhang M  W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60-3463
目的探讨急诊肝移植救治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急诊肝移植标准和预后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6例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32例)与死亡组(14例)患者的术前各临床与生化指标的差异,探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全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29d±460d,存活组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575.5(257~1766)d,死亡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0.5(5~267)d;全组术后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73.9%、71.7%和69.6%;原发病为乙肝重型肝炎死亡比例达31.0%,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的0%(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肌酐水平(96.6μmol/L±50.6μmol/L vs190.4μmol/L±138.7μmol/L)、MELD积分(35.5±9.0vs42.3±8.6)和CTP评分(10.5±1.4vs11.9±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P和MELD评分各级别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肝移植能有效救治危重肝病患者;术前高血清肌酐水平与移植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MELD评分较之CTP评分能更好地评估急诊肝移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生存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37例肝硬化住院病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统计,并随访预后情况,分析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红蛋白、白蛋白、腹水与住院期间预后显著相关。②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及年龄与5年预后显著相关。③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与5年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低密度脂蛋白和腹水、年龄。④住院期间生存率为89.0%,3个月生存率87.8%,6个月生存率82.2%,1年生存率77.4%,3年生存率59.1%,5年生存率46.9%。结论①较多常用临床指标与肝硬化预后相关,肝功能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②腹水及年龄亦与5年病死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清胆红素、血脂水平及临床表现差异。方法:对ACS患者男198例,女164例,健康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测定清晨空腹血清直接胆红素(DBi)、间接胆红素(IDBi)、总胆红素(TB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无论男女,ACS患者DBi、IDBi、TB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男性患者DBi、IDBi、TBi、HDL-C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而TC、TG、LDL-C水平高于女性(P<0.05)。而对照组男女间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分析血清胆红素、血脂水平有助于预测ACS的发生,尤其有利于男性ACS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