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的方法。方法: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32例。结果:经3~26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临床效果按(A-SIA)神经功能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2009,22(8):583-58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2000年2月至20108年2月手术治疗5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男45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5例,坠落伤17例,压砸伤5例。骨折脱位节段:C3-C4 4例,C4-C5 13例,C5-C6 32例,C6-C7 8例。骨折脱位类型:单侧小关节脱位3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5例。神经损害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9例,B级17例,C级19例,D级12例。手术入路:14例前路手术,11例后路手术,32例前后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效果按神经功能(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新鲜骨折脱位,颈椎牵引容易复住者或爆裂性骨折、严重成角畸形,选择前路手术;颈椎椎板或关节面骨折,压迫以后方为主或多节段颈椎损伤,选择后路手术;对于脊髓受到前后夹挤性压迫时,宜选择前后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经后路切开复位完成下位颈椎稳定手术的方法,以解决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复位的问题。方法 14例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6例前后路手术一次完成,后路手术切开复位,前路椎闻植骨,钛合金自锁钢板(CSIJ)内固定;其余8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择期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4例脱位颈椎全部达到解剖复位,使脊髓受压迫状态解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提高l~2级。结论 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早期切开复位是可行的,对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挽救脊髓残留的神经功能,促进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路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策略。方法 手术治疗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45例。所有患者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分为复位成功前路手术组(A组,40例)和复位失败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B组,28例)。结果 68例复位成功率58.8%,双侧交锁较单侧交锁复位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1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无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牵引后感觉评分增加,末次随访感觉、运动评分均显著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 d及术后3、6、12个月定期行X线检查显示椎体序列及椎间高度良好,植骨正常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颈椎骨折脱位和椎间盘损伤,需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于清醒状态及X线透视机监视下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MRI/CT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持续闭合牵引复位时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损伤至开始牵引复位的间隔平均为31 h(6~52 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患者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 I扫描。[结果]治疗前MRI显示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存在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ASIA神经功能评级分别为:C级7例,D级5例,E级4例。16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复位成功后再次MRI扫描显示:6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接近自动回纳,4例仍维持原样;3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维持原样,另1例转变为椎间盘突出。平均牵引重量为19 kg(10~32kg),平均牵引时间为53 min(30~135 min)。[结论]当患者处于清醒及检体合作的状态下通过动态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根据全身及局部状况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颈椎屈曲牵张(distraction-flexion stage,DFS)损伤3型24例,4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用后前路手术减压解除绞锁,然后复位、前路融合并行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国际截瘫学会(IMSOP)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ASIA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情况.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结果 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500ml(平均36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为四节段固定.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和ASIA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一级.结论 后前路减压、解除绞锁,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保留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strategy of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in treatmen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37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bilateral joints dislocation.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years (19-58). Distraction-flexion stage 3(DFS 3) were found in 24 cases and DFS 4 in 13 cases. All th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X-ray, CT and MRI and confirmed during the surgery.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had been adapted as the surgical strategy. The NASCIS and IMSOP standard were applied to definite the level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he ASIA grading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the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rate. The X-ray and CT were used to observe reduction and bone fus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4.5:±0.5) h, and the mean amount of blood loss was 360 ml (200-500 ml). All the incision healed. The two segments fixation was used in 23 cases, 3 segments fixation in 13 cases, and 4 segments fixation in 1 case.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2 months (16-45 months).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bone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4-8 months, without graft displacement, or failure of implants. Spinal cord function did not aggravate, and sensory recovery ranged from 7 to 20 levels (averaged, 12.7). The ASIA grade were improved with an average of one grade. Conclusion To trea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the posterl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fusion was benefit to preservati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Ⅰ期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2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0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4例,D级6例;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平均为(7.2±2.4)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喉返喉上神经及食管等周围组织损伤,复查X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27例,不完全复位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植骨愈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重建及维持。ASIA分级及JOA评分基本均有所提高,其中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6例,E级9例;JOA评分平均为(15.7±3.0)分。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前后充分减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3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11例,C级9例,D级1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交锁复位的则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否则,则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平均随访41.5个月,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的具体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位减压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复位减压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伴截瘫24例,颅骨牵引复位成功19例,复位失败5例。24例均进行早期手术减压治疗,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0h。复位成功的19例施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复位失败的5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然后一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除全瘫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不全瘫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患者施行早期复位减压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8年12月,应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首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经损伤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适当型号Syn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后植入和带锁钛板内固定重建,术后定期随访并参照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患者闭合牵引复位成功且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5个月融合.术后Frankel分级:B级4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7例、E级3例;D级8例恢复至E级6例,2例无恢复;E级5例仍为E级.[结论]闭合牵引复位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应用Syncage椎间融合器加带锁钛板行单节段融合固定在满足颈椎损伤节段减压融合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前凸的同时,利于护理和脊髓功能康复,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绞锁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1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前、后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新鲜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椎体骨折并脱位或病程超过两周的陈旧性颈椎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3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本组11例获得了13~29个月随访,平均为16.8月,术后大部分患者(11/13)神经功能改良ASIA分级上升。住院时间平均19天。结论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关节突交锁脱位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就其生物力学、治疗方法及复位技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讨论,特别强调前路复位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C3~C7)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颈椎损伤,根据暴力种类、大小、有无旋转等因素不同,常致颈椎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单侧或双侧的半脱位或全脱位及合并椎体、椎板、棘突的骨折,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迅速、简便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常  相似文献   

16.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观察其疗效并进行对比,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总结笔者自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56例外伤性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不同手术方法、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意外发生,随访6个月~6年,平均18个月,未出现内固定钢板断裂、断钉、退出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骨性愈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后颈椎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神经功能按Frankd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根据致压物的部位、小关节交锁情况、颈椎损伤程度、不稳定程度、受伤时间及自身的体质等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本院近3年下颈椎创伤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评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X线摄片、CT、MRI检查,确定损伤节段、对4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前方、后方和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植骨3-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9例,D级15例,E级12例。结论对于下颈椎创伤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病例行手术治疗,均可使损伤脱位颈椎恢复解剖位置及稳定性,使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此,不同类型的下颈椎脱位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 1997年 10月至 1998年 10月 ,采用颈椎关节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8例 ,效果良好。临床资料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30~ 5 3岁 ,平均 41 5岁 ,均为外伤。颈椎骨折并脱位 6例 ,单纯脱位 2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A级 3例 ,C级 3例 ,D级 2例。内固定节段 :C4~C62例 ,C5~C6 4例 ,C6~C72例。手术方法 采用普通钢板 ,根据患者关节突进钉点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孔间距与长度的钢板 ,并按颈椎生理前凸作成预弯。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 ,手术在牵引下进行。取侧卧位 ,症状体征较重侧在上。以 0 2 5 %~ 0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成功与失败分别行前路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交锁,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10年3月间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绞锁6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45例。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先行大重量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若复位成功则择期行前路手术(A组),若失败则择期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B组)。[结果]A组37例,B组31例,复位成功率54.4%。颅骨牵引单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22.2%,双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75.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5例完全瘫痪者无任何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等级标准平均提高1~2级,牵引后AISA感觉评分增加,术后随访ASIA感觉、运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颈髓评分均显著增加,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3例前路手术内固定失败外,其余患者术后5 d,3、6、9、12个月定期X线检查示椎体序列及椎间高度良好,植骨正常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双侧关节突交锁同单侧关节交锁相比,大重量颅骨牵引效果更好。牵引后可改善AS...  相似文献   

20.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对于手术治疗时选择何种手术入路和方法尚有争议.自1998年6月~2003年3月,采用前路钢板或后路Axis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8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