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式。方法对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化18例患者行ERCP8例,开腹手术治疗10例,其中经肝门上途径取石3例。结果手术时间2.9~5.4h,平均3.8h,术中出血量150~2630ml,平均430ml,术后结石残余率为11%。本组病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合并慢性肝病病史,多次胆道手术病史尤其是合并多次胆道感染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化,术前依据影像学资料、肝功能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利用胆道镜尽量取尽结石,必要时利用超声协助行肝叶切除以去除肝内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2.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CTPV)是因门静脉主干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导致肝门区和十二指肠韧带及其周围形成许多向肝性扩张迂曲的静脉血管瘤样侧支循环 ,进而引起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我们从 1994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共手术治疗CTPV16例。报告如下。本组男 13例 ,女 3例。年龄 4~ 11岁 ,平均 6 .78岁。首发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 14例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贫血 2例。 1例在外院已行单纯脾切除。首发症状的年龄为 2~ 6岁 ,平均 3.7岁。均经术前经彩色多普勒影像得到确诊 ,患儿的脾门部脾静脉宽度为 4~ 7mm ,左肾静脉在 5~ 8mm之间。手术…  相似文献   

3.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状变性(PVC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5例成人PVC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术前均经B超或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PVCT,并经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确诊。9例行脾动脉结扎、冠状静脉结扎、肠系膜上民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肠腔C型架桥);1例行脾动脉结扎、脾肾静脉C型架桥术;5例已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者4例行肠腔C型架桥术,1例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eavem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属肝外门静脉闭塞的一种类型。该类型患者行胆道手术时极易发生大出血。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收治2例CTPV合并胆道结石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主因腹部不适8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体健,曾有新生儿期反复发作的脐炎病史,无肝炎、结核等慢性传染病史,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6.
7.
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多见于儿童,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大多数为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门静脉栓塞和侧枝循环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也是肝移植失败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过去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相...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由于肝前的原因,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阻塞,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造成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代偿性建立,引起形似海绵的一种病变.以往认为该病罕见和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和确诊病例逐渐增多,现将我院诊治的15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问题. 方法 1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14例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便血,2例表现为顽固性贫血,脾脏肿大是其重要体征,均经彩色多普勒获得明确诊断.均行脾切除、食道下端胃底静脉离断术,14例施行了不同方法的分流手术. 结果均获随访,时间平均31/2(8月~7年).彩色多普勒显示分流处血管吻合口通畅,贫血症状明显好转.3例患儿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缓解. 结论该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诊断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其中彩色多普勒由于无创、可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列为首选.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分流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10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照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联合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中2例患者因结石嵌顿转为开腹手术,取石成功率96.2%,对照组有1例因结石散落、嵌顿无法取出,取石成功率98.1%,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无术后胆汁漏、切口裂开、出血和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出血,1例结石残留.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ERCP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5年间诊治的19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结果ERCP组(99例)中有6例患者手术失败,32例合并胰腺炎,1例出现十二指肠壁穿孔。3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LCBDE组(98例)中无手术失败,8例放置T管,无胆总管结石复发,无严重并发症。LCBDE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ERCP组[(5±2) d vs (3±1)d, (2.23±0.85)万元 vs (1.73±0.43)万元]。 结论ERCP+EST和LCBDE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都是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大多数患者应首选LCBDE,对于特殊患者可选择ERCP+EST+LC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6-2019-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的12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将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的患者作为双镜联合组,将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开腹组,各6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联合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胆瘘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内的残石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早、肛门恢复排气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治疗的19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术式分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组(43例)、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CBDE)组(65例)和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OCBD)组(87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三组治疗前后CRP、PA、TBIL和ALT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LTCBDE组除手术时间比OCBD组长外,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LCBDE和OCBD组(P<0.001)。LTCBD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LCBDE组的15.4%和OCBD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CRP、TBIL和ALT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而PA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LTCBDE组的降低和升高水平比其余两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安全及经济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把10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LC组54例,LCTD组48例,对比2组手术后的情况。结果 EST+LC组54例,手术成功52例,成功率96.3%,LCTD组手术成功48例(100%)。2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LC与LCTD术式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优点,手术前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胆囊切除术与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与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普通外科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4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开腹手术或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的病例资料。计算胆囊切除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比例,并对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组与未行任何胆道手术组的相关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共61例,占全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病例的14.2%(61/430)。自行胆囊切除术至发现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间隔时间平均为8.23年,最长者28年,最短者2年。多发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多见(X^2=9.030,P〈0.01),且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X^2=8.259,P〈0.01)。结论胆囊切除有可能是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既往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发生胆系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提示我们感染亦可能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与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普通外科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4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开腹手术或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的病例资料。计算胆囊切除术后罹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比例,并对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组与未行任何胆道手术组的相关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共61例,占全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病例的14.2%(61/430)。自行胆囊切除术至发现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间隔时间平均为8.23年,最长者28年,最短者2年。多发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多见(χ2=9.030,P<0.01),且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χ2=8.259,P<0.01)。结论胆囊切除有可能是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既往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发生胆系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提示我们感染亦可能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尾状叶结石的肝内胆管结石的合适的诊治方法.方法 20例合并尾状叶结石的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尾状叶切除联合左外叶切除10例,采用左外叶切除联合尾状叶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5例,肝右叶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1例.肝左叶切除联合尾状叶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肝右后叶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2例.结果 并发胸腔积液12例,切口感染1例,胆漏2例,死亡1例.随访2年,2例联合尾状叶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患者仍有胆管结石复发,间断出现胆道感染症状.结论 联合尾状叶切除术可以达到良好的远期效果,是合并尾状叶结石的肝内胆管结石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男性44例、女性62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15.7)岁。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伴或不伴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67例,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39例,对两组病例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72.8±21.0)min、(2.8±1.9)d和(5.5±2.3)d,优于T管引流术组的(95.5±26.5)min、(5.7±1.4)d和(8.1±2.6)d(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分别为(1.9±0.8)d和(2.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肝衰竭、腹腔感染、胆管残余结石、胆道出血及穿孔,胆漏发生率T管引流术组(3例)高于胆总管一期缝合组(0例)(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病人明显受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EST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单纯EST治疗风险高、操作时间长。Ersoz等首次报道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取得较好疗效。随后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4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取石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