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头颈部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起源于内皮细胞的血管腔隙组成,瘤内血管不与其周围组织相连,是一种错构瘤而非真正的肿瘤。Watson 等曾对1363个血管瘤作过总结,其中有56%发于仅为体表面积1/7的头颈部,75%于出生时就有,1岁以内者达85%,  相似文献   

2.
头颈部先天性静脉管畸形(congenitJvenousva”-cularmalformation,CVVM)为低流量,非增殖性病变,内皮细胞成熟,系血管树的静脉侧形成,于细胞培养时未显示任何血管新生。因此不能称为血管瘤(heman-giomas)、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lomas)或淋巴管血管瘤(lymnhanglohemanslomas)。Detakats(1932)就描述原始血管发育有三期:①内皮期组成内皮湖网,若此时分化不良,就形成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瘤;②网状期系血管湖联合而入毛细血管腔,若此时发育受阻,导致混合性血管病损或动静脉瘤;③动静脉分化期。随着病因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3.
喉部血管瘤是幼儿喘鸣的主要原因,小儿喉血管瘤几乎都在声门下。Shikhani复习323例声门下血管瘤,女与男之比为2:1,大多数病例在出生后6月内就诊,平均3.6月,大多数患儿就诊时有某种程度的呼吸窘迫,最常见为吸气性喘鸣,还有声嘶、咳嗽、发绀、咽下困难、呕吐等,约45%患儿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腹腔、骨、眼)血管瘤。声门下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血管病变罕见,然威胁生命,最常见为单侧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约占有先天性喉发育异常的1.5%,女2倍于男,多中心型及弥漫型血管瘤较孤立型者更罕见,其真实发病率不清楚,其症状及治疗则视其类型、部位、大小而定。声门下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及混合性三型。Shikhani等复习72例中91.6%属毛细血管型,后二型仅各3例,患者中约半数伴头颈部皮肤血管瘤,反之,有皮肤血管瘤的婴儿一旦出现(?)时,提示可能有血管瘤阻塞呼吸道。据认为声  相似文献   

5.
耳部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肿瘤。1986年正月至1995年1月我们收治10例,现予报道。10例中男8例,女2例,年龄15~40岁。均为单侧耳血管瘤。瘤体呈紫红色,患测温度较对侧高的大耳廓6例次,耳廓明显搏动者4例次,耳廓后包块3例次,耳部有大出血史者2例次。患者听力均正常。3例耳廓血管瘤术前作颈外动脉造影,2例给予栓塞。10例中8例行血管瘤切除术,其中2例同时行耳廓成形术、招风耳矫正术,1例行植皮术;1例行预外动脉结扎木;l例2次行供应瘤体的血管结扎术。病理报告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毛细血管瘤1例,血管畸形血管瘤3例,动静脉型血管瘤2…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青春期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区别。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25例JNA(JNA组),10例婴幼儿血管瘤(对照组Ⅰ),11例婴幼儿血管畸形(对照组Ⅱ)术后标本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呈阴性,血管瘤组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阳性,对照组Ⅰ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VEGF表达阴性,JNA组血管内皮细胞PCNA、VEGF表达与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1),与血管畸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bFGF表达阳性,对照组Ⅰ血管内皮细胞bFGF表达阳性,对照组Ⅱ血管内皮细胞bFGF表达阴性,JNA组血管内皮细胞中bFGF表达与对照组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1)。结论:推测JNA的本质为先天性血管增殖畸形。  相似文献   

7.
头颈部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是出生或生后一周即出现的先天性肿瘤。鼻尖部呈Cyrano外观(Cyrano为Edmond Rostand的剧作《Cyrano de Bergerac》中之男主人公,其颜貌以巨鼻为特征。——编者)的原发性血管瘤相当少见。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外科医生常采用待其自行消退的保守疗法。作者们对19例Cy-rano鼻血管瘤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分为保守观察和手术两组,随访时间都在6年或6年以上。保守观察组8例,即对鼻部病变不作治疗,而只经常随访。8例中5例为海绵状,3例为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程度中度7例、重  相似文献   

8.
血管瘤是婴儿最常见的肿瘤,虽可出生时即存在,但多于生后数周始出现,并迅速进入增殖期,1岁后生长减慢,7岁时约70%可全消退或仅残留瘕疵,与先天性血管畸形不同,因其可自行消退而多不予治疗。约5~10%的血管瘤病例可体积巨大,影响生命器官功能,危及生命,生长迅速,有严重并发症,影响面颈部美容,须积极治疗。疗法虽多但争论亦多,诸多方法中以全身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应用最广泛而有效,可缩小瘤体,但疗效显著者仅占30%,可能有效者占4O%,无效占30%,除口服外也可在病损内注射。IFN-α是由单核和树突细胞产生的单…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发育不良,发病率占新生儿良性肿瘤的10%[1],部分血管瘤由于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可能危及生命,如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subglottic hemangioma,SGH),具有血管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征,占先天性喉部畸形的1.5%。50%的SGH患儿可同时伴有皮肤血管瘤[2]。  相似文献   

10.
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淋巴管瘤116例,其中毛细血管瘤13例,海绵状血管瘤86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毛细淋巴管瘤5例,囊性淋巴管瘤9例.116例中男59例,女57例,年龄6个月~75岁.116例患者共有脉管瘤159处,多发性血管瘤27例,占23.3%.头颈部病变149处,占全部病变的93.7%(149/159).结果 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瘤治愈率87.1%(101/116),好转率8.6%(10/116),副作用有发烧、局部肿胀、黏膜溃疡、局部组织坏死、肌肉萎缩和过敏反应.结论 平阳霉素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疗效高,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血管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总结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57例鼻腔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鼻腔血管瘤好发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鼻中隔来源30例,下鼻甲来源16例,中鼻甲来源5例,钩突来源2例,鼻前庭来源2例,鼻底来源1例,筛泡来源1例。病理类型,毛细血管瘤41例,血管瘤样增生5例,肉芽肿型血管瘤4例,血管平滑肌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性别及侧别无明显差异。平均随访时间大于10个月,1例复发,治愈率达98.2%,无并发症,手术效果肯定。结论 鼻腔血管瘤是鼻腔内常见的血管性良性肿瘤,鼻腔血管瘤以毛细血管瘤最多见,最好发于鼻中隔,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血管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对鼻腔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小,是治疗鼻腔血管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自1989年始应用YAG激光手术治疗鼻腔血管瘤83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3例中,男33例,女50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3岁。病程最长5年,短的1周。发生于鼻中隔的毛细血管瘤53例,发生于下鼻甲25例,中鼻甲5例,均为海绵状血管瘤,以上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瘤体大小不一,米粒大至蚕豆大、龙眼核大不等。可具细蒂或广基,色鲜红或暗红。毛细血管瘤较小,质较软,有弹性,易出血。海绵状血管瘤体较大,基介、质软可压缩,多无包膜,易出血,量多,不易止。小的瘤体一次即除,大的分次激光治疗。1.2.设备…  相似文献   

13.
头颈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患者年龄、病变的大小、血流动力学和位置。本组报道用 Nd-YAG 激光治疗头颈血管瘤16例,年龄6月~80岁。其中肥厚性红斑6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混合型3例,毛细血管型2例,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同时存在者1例。随访时间1至8年。平均18个月。14例疗效极好,2例疗效较好。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如电凝、冷冻、皮质类固醇、压迫疗法、注射硬化剂、栓塞和手术切除等。但对大范围的病变疗效令人失望。氩和 CO_2激光利用切除和光凝的方法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激光外科手术和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激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学者公认激光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效果最佳。本科自1997年4月至1999年6月首次采用1.3414微米Nd:YAP激光窥镜外科手术切除头颈部巨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8例,初步效果满意,简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典型病例 本组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7~40岁。其中毛细血管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蔓状血管瘤3例,血管畸形1例。 例1女,40岁。诉咽部不适,阻塞感8天。一般进食尚顺利,无咳血或痰中带血,曾就诊…  相似文献   

15.
周遵珊  赵方琴 《耳鼻咽喉》1997,4(5):290-291
本文报告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61例,病变完全消退者57例(93.4%),明显缩小者4例(6.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本方法治愈率高、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小,为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61例,病变完全消退者57例(93.4%),明显缩小者4例(6.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本方法治愈率高、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小,为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咽喉部多发性血管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咽喉部的多发性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多为单侧发病,因其肿瘤范围较广,发生在咽喉多部位,且易出血,通常治疗难度较大。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其首选治疗方法。本文介绍咽喉部多发性血管瘤13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1例,毛细血管瘤2例,手术治疗,术式以气管切开十颈侧切开术或经口入路。肿瘤不能全部切除者配合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后的前3天,给予一定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减轻局部肿胀,注射硬化剂间期以不少于1周为宜。  相似文献   

18.
20例中男11例,女9例,1~38岁,3岁以内5例.血管瘤类型:草莓状8例,海绵状9例,混合型3例,血管瘤分布于口唇部4例,鼻部3例,额部5例,眼睑5例,面颊3例,病灶1.0cm×1.5cm~4.0cm×5cm,患儿的血管瘤出生时多只有针头大或米粒大,以后迅速增长.治疗前行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后方可治疗.用国产平阳霉素8mg+生理盐水2~5ml稀释,从血管瘤外围0.5cm正常皮肤进针后沿水平方向刺入瘤体内注射,以苍白肿胀为度.瘤体较大时采取分点注射治疗,一般先周围后中间.用药3d内瘤体局部肿胀,呈黑褐色,以后逐渐变白、变平、消失,第1次用药无消失者1周后重复注射,以后每隔1周注射1次,瘤体小者注射1次即可治愈.本组注药1次5例,2次8例,3次4例,4次3例,有3例配合手术切除.每次注药量不超过8mg,总量不超过40mg.以瘤体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为治愈;瘤体局部皮肤变软,颜色接近正常,或轻度纤维化,有灰白色色素沉着为显效;用药后血管瘤明显缩小,或肿瘤消失但局部有轻度坏死,愈合后遗留瘢痕或畸形为有效,注射后瘤体无变化为无效.本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遗留瘢痕畸形3例又行手术切除.6例患儿注药后反应较重,局部肿胀明显、低热、厌食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重复用药后并发症减轻.  相似文献   

19.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婴幼儿和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50%以上位于头颈区域。目前治疗上常用的方法除手术切除外,还有全身应用类固醇或干扰素、局部注射硬化剂、栓塞疗法和激光治疗等。由于Nd:YAG激光具有独特的组织吸收和激光特性及由此所致的较高的组织穿透力,因而在治疗深部血管瘤方面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激光类型。该文首次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弓I导介入Nd:YAG激光治疗头颈区巨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结果。1987~1995年共有92例患头颈区巨大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白种人在德国某大学头颈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血管性肿块的大小规定为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α-氰基丙烯酸酯正丁酯(n-butyl-cyanoacrylate,NBCA)注射治疗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例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及预后。19例咽喉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18-67岁,平均40.2岁,19例患者中,13例为初治患者,6例为治疗后未愈或无效病例;15例单纯采用新型组织黏合剂NBCA注射后切除方法:4例患者进行了以手术切除联合使用NBCA注射治疗,治疗后随访1~7年。结果治愈16例,治愈率84.2%(16/19),好转3例,占15.7%(3/19),残留的表浅肿瘤经YAG激光治疗后痊愈。结论咽喉部海绵状血管瘤少见,无自然消退的趋势,无固定治疗方案可循,新型组织黏合剂NBCA局部注射栓塞或联合使用手术、激光等综合治疗可取得息女子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