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广泛开展,人们试图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现象来模拟听觉生理过程,这也是目前在毛细胞损伤后重建听觉的唯一有效途径。事实上,听神经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性质有很多差异,即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频率选择性差、动态范围狭窄、电刺激的空间分布比较弥散、时间锁相特性差等,提示听觉系统对于声刺激,可能在耳蜗水平就存在一定的信号编码处理功能。目前,关注耳蜗外毛细胞的研究较多,外毛细胞对内毛细胞有驱动作用,对听觉传入通路的灵敏度有调节作用。而在耳蜗听觉信  相似文献   

2.
为便于研究人体听觉系统生理结构及生理响应与响度感知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基于人耳生理结构的响度感知预测模型。首先,通过整合外耳滤波器、中耳等效电路模型及耳蜗传输线模型,构建了基于人耳生理结构的听觉外周传声模块,将外部的声输入转变为耳蜗内基底膜响应;其次,通过兴奋模式、特定响度、响度的计算,构建了模型的后端处理模块,将基底膜响应该物理响应转变为与神经发放相关的响度感知;再次,通过对比中耳压强增益、基底膜特征频率及品质因子,验证模型生理传声特性模拟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响度增长曲线、等响曲线、响度临界带宽的对比,证明模型在响度感知预测上的可信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响度感知预测模型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人耳生理结构的传声特性,还能够有效预测响度感知特性。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家族与外周听觉神经系统孙建军刘外周听觉系统的形态学结构包括:听觉感受器——耳蜗Corti器上皮、螺旋神经节细胞(传入神经元)与橄榄耳蜗束(传出神经元),共同参与完成对外界声信息的感知、分析和传导过程。近十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  相似文献   

4.
外毛细胞(OHCs)以其能动特性,被认为是耳蜗放大器的细胞基础。刺激OHCs导致传导波放大其100~IO00倍的振幅和传导尖峰,同时OHCS产生耳声发射(OAES)。传导波波幅与波峰两者都与听觉过程的感受和频率选择有关。感受性乃为纯音听敏度阈值的基础。频率选择是日常生活语言识别力的基础,在语言听力图中得以反映。大多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其病变在耳蜗,临床上响度感觉和语言理解均下降是其特征,并可见于听力学检测结果。另外,大多数患者阈上功能试验均显示重振阳性,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S)显示TEOAES振幅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正常及在噪声暴露过程中耳蜗毛细胞感受器电位非线性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毛细胞胞内记录的实验方法,记录了7只豚鼠(7耳)正常状态和白噪声暴露后耳蜗外毛细胞(OHC)胞内交流感受器电位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正常豚鼠耳蜗OHC交流感受器电位幅度在刺激声强度较低时呈线性增长,声强达到50~70dBSPL时幅度增长变慢,在80~100dBSPL时,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继续增加,出现饱和现象。测试耳在用100dBSPL时白噪声暴露10~20分钟后,感受器电位幅度普遍下降,I-O曲线的线性段延长,非线性段缩短,但高强度感受器电位幅度增大,出现“幅度重振现象”,与临床上观察的响度重振现象具有相似的特点。从而推测OHC感受器电位非线性特性减弱,发生幅度重振,可能是临床上主观响度重振现象的客观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哺乳类动物对外界刺激声信号的高度精确的分辨产生于它们的耳蜗内感音器官的机械放大机制,其增益可达数千倍之多。这个增益值在小刺激声强时最大,但随着刺激声强的增强而渐减小。1983年Davis首先提出了耳蜗放大器的概念(cochlear amplifier)。耳蜗放大器也称耳蜗主动过程(active process),是指内耳将低强度声音信号进行机械放大的一系列过程,具体说就是指毛细胞通过某种形式的运动以反馈机制影响听觉感受器局部的机械振动.从而使微弱的声音刺激信号得以放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响度重振与耳蜗主动机制异常之间的关系,为耳声发射用于诊断耳蜗性病变提供更多指标。方法通过对20例(40耳)健康人、50例(63耳)常规重振检测频率阳性者和11例(15耳)蜗后性聋耳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ion,DPOAE)的输入-输出(I/O)曲线的测试和分析。结果重振检测阳性的患耳不同频率DPOAE的I/O曲线斜率的均值与健康人对应频率I/O曲线斜率的均值相比明显增大(P<0.01),其DPOAE的检测阈也明显提高。结论响度重振与耳蜗主动机制异常有特定联系,DPOAE的I/O曲线对耳蜗主动机制的评价更直观、准确,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耳蜗性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电听觉的心理物理学RVShannonFGZeng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理刺激和心理感觉定量关系的学科。正常听觉系统中,物理刺激指声振动信号的特性,如强度和频率,而相应的心理感觉则是响度和声调。如强度和频率可用分贝或赫兹等单位计量,而响度和声调则是主观...  相似文献   

11.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CAPD)是中枢听觉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缺陷,影响基本的听觉感知能力,包括定位、偏向,语音或非语音的辨别,听觉模式识别,听觉时间信息处理(时间统整、时间顺序和时间遮掩),竞争声或退化声下的听觉能力等。CAPD可能与其他疾病共存,影响患者的听力、学习和交流。病因包括创伤、神经毒性物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等。目前为止CAPD的发病机制不明。听觉中枢蛋白组学分析是研究CAPD发病机制的第一步,耳蜗核作为听觉传导通路中最底层的核团,对时间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声源定位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耳蜗核相关蛋白在中枢听觉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0例平坦型感音神经性聋病人用声反射阈以及AP-N_1潜伏期检查响度重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声反射阈重振阳性率为76%,纯音听阈与声反射阈阳性率的关系为:随着听阈的增高声反射阈阳性率下降;耳蜗电图在高声强时AP-N_1潜伏期完全在正常范围的占56%,若以患耳与正常耳在同一阈上dB数比较,则100%小于正常耳,显示重振阳性。如果两指标结合检测,响度重振阳性率也明显提高。我们认为用AP-N_1潜伏期检测响度重振方法可行、理论依据充分,且用它检测响度重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声反射阈。  相似文献   

13.
耳蜗核、上橄榄核复合体、外侧丘系、下丘共同组成听觉脑干中枢.下丘是耳蜗与大脑之间听觉信号传输的重要中转站,解剖位置恒定,易于定位和进行电生理记录,是研究皮层下听觉中枢功能的重点.本文拟就正常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特点,以及外周听器损伤后下丘神经元的生理学改变和神经递质改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耳蜗有内外两种毛细胞。内毛细胞把外界传人内耳的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外毛细胞对声信号起到协调作用。听觉神经元把电信号进一步传人听觉通道,最后传人听觉中枢。不幸的是,无论毛细胞或听神经元的损伤都可导致永久性不可逆转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占人类10%以上的成年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随着世界人1:3的老龄化,耳聋占人类群体的比例会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5.
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神经对耳蜗机械特性及听觉反应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听觉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入神经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橄榄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对听觉活动的调控已日益成为热门课题,本就内侧橄榄耳蜗出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其对耳蜗机械特性和听觉反应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用电生理方法估价耳蜗功能的可靠性和难易度,本文作者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试验:(一)比较豚鼠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二)比较耳蜗埋植病人用短声诱发的中潜伏期和主观行为反应;(三)比较耳蜗埋植病人对短声和声刺激的诱发听觉脑干反应。结果发现:电刺激引起豚鼠的反应类型与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的放置部位无关;豚鼠耳蜗对电刺激和声刺激  相似文献   

17.
听觉中枢功能的正常建立依赖于出生后早期的声音刺激。声音刺激是听觉信号输入的主要方式,耳聋患者接受听觉信号输入的能力明显降低甚至消失,会导致听觉皮层功能发育异常以及多感官交叉重组。人工耳蜗技术不仅能帮助耳聋患者重获听力,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人类大脑的可塑性。近年来有关听觉皮层功能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 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研究越来越受到脑神经研究领域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PE T可以反映听力损失及重获听力后听觉中枢的能量代谢及血流变化[1],并能在临床应用于预测及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本文对近年来 PET用于听觉皮层可塑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与响度重振现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响度重振与耳蜗主动机制异常之间的关系,为耳声发射用于诊断耳蜗性病变提供更多指标。方法 通过对20例(40耳)健康人、50例(63耳)常规重振检测频率阳性者和11例(15耳)蜗后性聋耳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输入-输出(I/O)曲线的测试和分析。结果 重振检测阳性患耳不同频率DPOAE的I/O曲线斜率  相似文献   

19.
两种响度重振检查方法的比较常伟,杜小平,柯朝阳,肖伯奎,李惠玲响度重振是蜗内病变的一种现象,重振的检出不仅有助于对聋耳进行定性定位诊断,且对助听器选配也大有裨益。临床常用的响度重振检查方法有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试验、声反射阈感觉级测试(Metz...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是由言语处理器、接收器、电极构成的一种装置,用来刺激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耳蜗内残留听神经,以期使耳聋患者重新获听觉的一种技术。耳蜗电极埋植后,其安全性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研究是观察耳蜗电极埋植后,是否导致残留耳蜗神经渐进性变性、萎缩,而影响人工耳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