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阿司匹林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ALA)流行情况、发病机理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5年发表在国内的20篇阿司匹林哮喘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国AIA发病率为3.85%~6.50%.病情多较为严重,中重度为80.00%~81.37%,常合并有鼻部疾病,一般为50%~100%.结论:我国AIA发病率较高,且存在诊断不足.非处方药物的使用及患者和医生认识不足增加了AIA的发生,AIA相关机理及防治研究甚少.预防AIA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触解热镇痛抗炎药,如临床必须用NSAIDs(nonsteroidalanti- inflammatory drugs)且无禁忌症,建议使用扑热息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和正常髋关节的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是否存在差异,以及DDH中ATA对髋臼角度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39髋)女性DDH患者作为DDH组,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39岁;另选择31例(31髋)无髋关节疾患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52~79岁,平均69岁。两组均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ATA、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AAA)、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inclination angle,AIA)、髋臼近端前倾角(acetabular cranial anteversion angle,ACAA)及髋臼扇形角(acetabular sector angle,ASA);其中以ASA评估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TA与AAA、AIA、ACAA的相关性,以及ATA、AAA及AIA与各方向ASA的相关性。结果 DDH组ATA、AAA、AIA均大于对照组,前侧、上侧、后侧ASA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8,P=0.523)。DDH组ATA与AAA和ACAA成正相关(r=0.439,P=0.001;r=0.436,P=0.002),与AIA无相关性(r=0.123,P=0.308);对照组ATA与AAA、ACAA、AIA均无相关性(r=–0.004,P=0.724;r=–0.079,P=0.626;r=–0.058,P=0.724)。髋臼覆盖方面,DDH组中,ATA、AAA与前侧ASA成负相关(P0.05),与后侧ASA成正相关(P0.05),与上侧ASA无相关性(P0.05);AIA与前侧、上侧ASA成负相关(P0.05),与后侧ASA无相关性(r=–0.092,P=0.440)。对照组中,ATA与各方向ASA均无相关性(P0.05)。DDH前壁缺损18髋(46.2%)、侧方缺损15髋(38.5%)、后壁缺损6髋(15.3%)。前壁、侧方、后壁缺损的ATA分别为(22.91±5.06)、(21.59±3.81)、(15.70±10.00)°,后壁缺损的ATA明显小于前壁及侧方缺损(P0.05),前壁及侧方缺损的A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H的ATA影响髋臼角度,因此对于髋臼前外侧缺损的DDH行髋臼旋前截骨术合理,对于髋臼后壁缺损的DDH则应避免行髋臼旋前截骨术。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胆囊炎是目前我国县市级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及手术量较大的疾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为首选治疗方法,复杂胆囊病例多,中转开腹及胆道损伤时有发生。复杂胆囊,一般是指因胆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胆囊的萎缩、胆囊及其周围血管的变异、胆囊管及肝管胆管变异及副胆管等各种原因导致胆囊及其周围解剖困难或解剖不清时,归类为复杂胆囊~([1])。胆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胆囊三角区内胆管、胆囊动脉的解剖特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确定胆囊三角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52具,先以H形解剖法浆膜下游离胆囊颈管,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胆囊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型、进入胆囊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方式、位置,并应用于76例LC术中,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尸体解剖中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显露的胆囊颈管浆膜下尸体解剖及术中均未发现胆管、血管。尸体解剖中见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2例、4例及3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5例),平行型胆囊管(10例)。LC术中经H形解剖胆囊颈入路完成73例,胆囊颈管与壶腹连接处均无紧密粘连,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1例、2例、2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4例,平行型胆囊管6例,胆囊管汇入右肝管2例,向后汇入肝总管后壁2例。全组均无肝外胆管损伤。结论: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是LC的安全入路,利于辨清胆囊三角内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可有效避免LC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中行胆囊管入路一期缝合预防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应用腹腔镜胆囊管入路法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胆囊管为解剖学标志,顺利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及胆总管,以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为胆总管探查入路,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未发生血管、胆管损伤,术后随访8~24月,未发现胆管狭窄。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囊管入路法,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例1.女,32岁。经B 超及胆囊造影诊断结石性胆囊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做胆囊切除。由于切口较小,胆囊显露较难,将胆囊向右用力牵拉解剖分离。在未显露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及Calot 三角解剖关系的情况下,盲目切断“胆囊管”而切断胆总  相似文献   

7.
术前MRCP对LC难易预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显像结果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难易程度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对106倒患者胆囊MRCP显像结果(包括胆囊大小、囊壁厚度、结石大小、周围组织粘连度、胆囊颈部结石、胆囊角度、胆囊管长度及胆囊位置)与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LC难易程度与胆囊管长短及胆囊颈部有无结石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胆囊管角度、胆囊体积大小、胆囊壁厚薄、胆囊周围情况及胆囊位置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胆道疾病术前常规行MRCP对预测LC难易程度有很大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附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1年间收治的432例经腹行胆囊切除术中的8例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双胆囊1例,左位胆囊1例,胆囊管肝总管并行2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前壁1例,双胆囊管1例(1管汇入胆总管、1管汇入肝总管),胆囊肝管1例,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1例。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50.0%)。结论 提高对肝外胆道解剖变异的认识,仔细解剖胆囊三角,认真辨认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妥善处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粘连带”是降低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残余胆囊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囊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残余胆囊切除4例,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0例,残余胆囊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EST3例,EST后残余胆囊切除1例。结果 近远期疗效佳19例,欠佳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ERCP是诊断残余胆囊及并存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无结石和胆囊管梗阻的残余胆囊并非一定需切除,重视每一例胆囊切除术、精细解剖、必要时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检查可以预防残余胆囊及残留结石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行胆囊壶腹入路预防胆道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应用腹腔镜胆囊壶腹入路法行胆囊切除术53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壶腹部与胆囊管移行区为解剖学标志,顺利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胆总管及胆囊动脉,均成功进行了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未发生血管及胆管损伤。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壶腹入路法,胆囊壶腹部与胆囊管移行区是关键解剖学标志,该区域的完整、精准显露,是成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保证,可有效避免术中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53岁,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2个月"入院。彩超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提示胆囊结石,术前MRCP未提示胆囊管缺如。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胆囊饱满,约10 cm×4 cm,周围无粘连,锐性分离胆囊前后三角,游离胆囊与胆总管处间隙,未见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逆行游离并完整切除胆囊,仍未见胆囊管及胆囊动、静脉,即胆囊无明显管道与肝脏、肝外胆管相通。术后剖开胆囊见胆囊内充盈黄绿色胆汁及3枚黄褐色  相似文献   

12.
胆囊后三角应用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胆囊后三角的解剖结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胆囊后三角解剖学基础。方法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山东省立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荣成市人民医院选用81例成人尸体标本,模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后三角入路,观察胆囊后三角的组成边界、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胆囊后三角由胆囊颈部后壁、胆囊管、胆总管上段和肝右叶脏面组成;胆囊管的长度(3018±219)mm,直径为(302±036)mm,其形状有直线型和弯曲型;胆囊动脉的直径为(168±035)mm;胆囊管较胆囊动脉粗,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74%)于胆囊后三角后下方见异常胆囊动脉,自胆囊颈及胆囊体后方入胆囊,胆囊动脉自胆囊管后方走行进入胆囊8例(99%),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管前方5例(61%);5例(61%)发自肝右叶脏面的副肝管通过胆囊后三角经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处后下方入胆总管。结论熟悉胆囊后三角的组成结构及毗邻关系,是避免手术时损伤血管和胆管的关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时胆道损伤 ,并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放宽。方法 通过对 2 7例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病例资料的回顾及随访结果 ,对术中胆囊动脉的处理方法、胆囊管的处理方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及总结。结果  2 7例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中 ,2 5例术中基本顺利 ,2例因胆囊动脉出血而中转开腹。结论 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对Calot三角区水肿、粘连、解剖结构不清确有保证手术安全的作用 ,同时使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得以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障腹腔镜胆囊切除安全性,明确了胆囊壶腹钟表定位法概念,按照视线方向可有垂直面、水平面和倾斜面3种定位法,面对表盘将胆囊壶腹分为3点区位、6点区位、9点区位、12点区位、轴位5种类型。3点区位胆囊壶腹易被戳破,强行分离有损伤肝总管、右肝管及右肝动脉的风险;6点区位胆囊壶腹可坠入Winslow孔并向腹侧及左侧推挤胆总管,沿膨大的壶腹左侧及尾侧缘分离,易将位于其腹侧的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切断;9点区位胆囊壶腹可与十二指肠发生致密粘连,需剜除相应的胆囊壁,避免损伤十二指肠;12点区位胆囊壶腹常包绕覆盖肝总管和胆总管腹侧面,沿其左侧及尾侧缘分离时极易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横断。遵循胆囊壶腹钟表定位法原则,有助于正确辨识解剖关系,避免损伤肝外胆管及血管,减少出血及"医源性胆囊管结石"和"医源性胆总管结石"发生率,顺利处理各种复杂胆囊病变。  相似文献   

15.
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经脐置入10mm、5mm及3mm Trocar,分别置入30°腹腔镜及加长器械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结扎或用圈套器结扎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结果:14例胆囊结石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11例合并慢性胆囊炎,2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合并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腔内打结法结扎胆囊动脉6例,结扎胆囊管5例,余均用圈套器套扎胆囊动脉及胆囊管。手术时间45~170min,平均90min,出血5~120ml,平均15ml。无术后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可完成较困难的胆囊切除术,且具有很好的腹壁"无疤痕"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余病变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24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的原因、类型、处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24例均行再次手术.切除过长胆囊管或小胆囊,其中胆囊管或小胆囊内残余结石21例,残余胆囊合并有胆总管结石1例,加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另2例为残余胆囊.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无肿瘤及恶变.结论 首次手术前全面、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合理掌握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术中辩清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三管之间的关系,术中仔细探查、规范切除胆囊是预防胆囊残余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胆囊颈部膨大可呈袋样凸出或呈S形弯曲,而胆囊管直径一般只有0.3cm左右,故使胆囊颈部最容易发生结石嵌顿或阻塞。当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时可引起胆囊急性炎症过程,导致胆囊区淋巴结肿大及胆囊三角区致密的炎性粘连。部分病人可逐渐演变成慢性过程,多合并有胆囊积水或积脓,甚至与周围广泛粘连成团块。这些情况都使手术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发生困难。如有不慎可引起出血或损伤肝总管或胆总管。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胆囊颈部结石嵌顿12小时以上者,Calot三角区水肿明显,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胆囊亦发生水肿增厚。直视下不易辨别该部的解剖关系。2.无论是急或慢性结石嵌顿,多伴有胆囊积液、肿胀及张力增高,影响视野及手术操作,但胆囊浆膜下的水肿却便于做解剖分离。  相似文献   

18.
意外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3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回顾性分析 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意外发现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分期、手术及术后处理措施。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出胆囊并切开后怀疑胆囊癌者 3例 ,继续腹腔镜下补做胆囊床、胆囊三角区系膜及淋巴结清除。术后病理检查 2例为高分化腺癌 ,1例为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术后 2例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随访 1 1个月至 6年半 ,无切口种植、腹腔及远处转移。提示对腹腔镜下切除的胆囊怀疑为胆囊癌者应补行或预防性胆囊床、胆囊三角区系膜及淋巴结的清除。对病理检查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991年9月至1998年8月6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723例胆囊动脉出血病例,详细阐述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本组病人545例术中成功止血,174例中转开腹,4例术后胆囊动脉再出血,第二次开腹手术,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本结果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是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止胆囊动脉出血是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LC术中305例患者发生胆囊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选择性胆囊破裂195例,包括胆囊穿刺抽吸减压104例,胆囊萎缩部分切除76例,胆囊造瘘15例;术中胆囊意外破裂110例,包括解剖胆囊时抓破36例,胆囊床剥离时破裂45例,胆囊取出时破裂29例。136例行腹腔冲洗,125例放置腹腔引流。术后发生膈下积液1例、胆囊窝积液3例、脐部切口感染4例、脐部切口结石残留并感染1例,余均无腹腔内感染、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胆囊破裂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手术技巧并选择合适的病例可避免胆囊意外破裂,正确处理破裂胆囊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