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50%,属于胆固醇结石。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对胆石发生机制的探索形成了3个共识,成为胆石病的经典学说: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胆石形成的基础;②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3.
胆固醇性胆石症患者胆汁及血清中胆汁酸含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汁酸代谢紊乱是形成胆结石的重要原因。当胆汁中胆汁酸的相对含量下降,胆固酸/胆汁酸>1:11时,胆汁胆固醇即呈过饱和状态,形成“致石胆汁”(Lith。geni。Bile)[fi。血清胆汁酸含量是反映机体胆汁酸代谢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对胆石患者及非胆石患者的血清胆酸含量及胆汁类脂含量进行了比较。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分组本研究选择胆固醇结石患者及非胆石患者各30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均为上海市区女性居民,饮食习惯类同;无其他胃肠道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一年以内未服用降脂药、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皮质…  相似文献   

4.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趋势。在胆石病发病机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胆石病患者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增加向胆汁中分泌以及经小肠摄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对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进行有效干预,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负荷及其分泌,抑制小肠胆固醇摄取等多个环节,维持胆汁胆固醇的平衡,有望成为预防胆石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细菌与胆石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Maki〔1〕提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学说,认为大肠杆菌可以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后者可分解胆汁中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进结石的形成,认为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95年Swidsinski等〔2〕根据细菌染色体上的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胆固醇类结石中特异性地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证明多数胆固醇类结石内有细菌DNA残留,并提出了细菌致胆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可能机理,使细菌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我国胆石症的发…  相似文献   

6.
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近年对胆固醇磷脂泡、成核时间、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棱因子以及胆囊运动过缓等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旧观念。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胆汁胆固醇过饱和;③胆汁中成核因子的活性异常导致成核缺陷;③胆囊运动过缓使胆固醇结晶能在胆囊中滞留足够长时间而聚集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7.
胆石的成因较复杂。自六十年代初期,以Rains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已对胆石的形态结构及其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1968年Admirand和Small用理化实验的方法阐明了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特性以及胆固醇在胆汁中发生溶解和沉淀的条件。近年来,有关成石胆汁的研究又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已由胆石分析转移到成石胆汁的分析及其产生的机制方面,对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的形成也给予较多的重视。胆同醇胆石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单结合胆红素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单结合胆红素(MCB)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NT)的影响,应用胆红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技术,从人胆汁中分离、纯化出单结合胆红素,将新制备的MCB分别加入到人胆囊胆汁(胆固醇结石胆汁8份、色素性结石胆汁7份和非结石病人胆汁5份)中,同时以不加MCB组为自身空白对照组,观察MCB对人各类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组胆汁在加入MCB后其NT均比对照组不同程度缩短,其中,非结石组NT缩短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胆固醇结石组NT与非结石组NT比较P<0.05。结果提示:体外快速成核是胆固醇结石胆汁的重要特征,MCB很可能作为一种促成核因子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最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人体胆汁中发现了能溶解和转运胆固醇的胆固醇磷脂泡(简称泡),泡有很大的胆固醇溶解能力并与胆汁中胆固醇单水结晶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胆固醇单水结晶是胆固醇结石的主要成分,目前认为它是过饱和胆汁在促成核因子的作用下,胆汁中泡发生融合和聚集的结果。本文将介绍泡的发现,形成、结构特点及与胆固醇单水结晶形成关系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的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 1,LRH-1)及其调控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成员abcg5/8的表达,探讨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的机制.方法 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男6例,女21例;年龄平均52岁.10例无胆石症的胆囊息肉病人为对照,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岁.测定胆汁脂类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及abcg5/8 mRNA的表达量.结果 胆石组LRH-1表达高于对照组(14.18±1.80vs7.22±2.22,P<0.05),胆石组肝脏abcg基因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高(abcg5:49.34±3.68 vs 33.48±2.77,P<0.05)abcg8:38.93±5.70 vs 18.70±3.42,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1.17±0.02).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人类肝脏LRH-1及其调控的abcg5/8的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患者的胆石和胆囊胆汁中的 P-选择素 (P- Selectin)及胆石切片磷脂染色来阐明磷脂在成石胆汁凝血激活过程及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胆石患者胆囊胆汁 2 5份及非胆石患者胆囊胆汁1 5份 ,测定 P- Selectin水平 ;提取胆汁中的磷脂作为凝血活性表面行 APTT试验 ;收集胆石 1 5枚 ,制作成石蜡切片 ,行过甲酸Schiff's染色。复制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 ,通过注入磷脂酶 A2 (PAL2 )来观察胆石的形成率及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抗原水平。结果 胆石患者胆囊胆汁和胆石中 P- Selectin含量均均较低 ,与非胆石组相比无差异 (P>0 .0 5 )。两组胆汁中的磷脂都能促发凝血 ,而 APTT无明显差异。胆石切片过甲酸 Schiff's染色有阳性网状结构分布。经 PL A2 处理后 ,仓鼠胆囊成石率明显下降 (P<0 .0 5 ) ,F1 +2抗原水平也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胆汁及胆石中并无活化的血小板存在或血小板并未被激活而参与成石胆汁的凝血激活过程 ,成石胆汁的凝血过程激活所需的磷脂表面可能来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泡”。磷脂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胆囊的良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病和胆囊炎。以下就这两种疾病作一分类。一、胆囊结石病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胆囊内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异常和存在着有利于结石形成的因素有关。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可将胆石分成以下3类:①纯胆固醇或胆红素钙结石。②含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的混合结石。③复合结石,指核心为一种结石,而外壳则由另外的成分构成,如常见的核心为一胆固醇结石而外围包绕着一层钙。红外光谱分析虽然可以较准确地得知结石的成分,但由此而作出的结石分类,种类繁杂,缺乏临床意义〔1,2〕。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14.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性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胆固醇过饱和与胆汁胆固醇含量升高及胆盐与磷脂的下降有密切关系.肝细胞胆小管侧膜上有一些转运蛋白,这些蛋白都属ATP结合盒家族.  相似文献   

15.
胆囊胆固醇结石前提发病条件为胆囊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失衡导致胆固醇的过饱和。胆汁的形成和分泌主要由肝细胞来完成。肝细胞内胆固醇/胆汁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肝细胞内胆固醇沉积与结石形成密切有关。本文就与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紧密相关的肝脏核受体LXRs/PXR在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胆囊在胆固醇胆石病因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胆石成因的最早的研究是集中在胆囊内所发生的现象。1892年Naunyn认为胆石是因胆囊炎症、细胞脱落、产生异常物质而成。这种物质被胆固醇结晶一层一层地包绕,称为“胆固醇化”。胆囊炎和胆石形成是从病灶引起血行感染的结果。十九世纪人们认为胆汁郁滞使胆色素形成球形石,再聚而为结石的核心。在胆囊排空障碍时胆汁在胆囊内叠层化造成不同比重的胶液之间的界面。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指因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以致所在胆管梗阻而见症的胆石病,它不同于原发于胆囊以胆固醇为主的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于世界各地,但较少发生的纯胆红素结石.常称黑胆石,多系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伴高胆红素胆汁所致;另一种则多见于亚洲沿海国家,是以胆红素钙为主或并少量胆固醇的混合性结石,且常伴感染而以急性梗阻性脓性胆管炎见症,并成为此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单结合型胆红素与胆石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实验性胆结石豚鼠的胆汁和胆石,人类各型胆结石及胆汁保温沉淀和溶血性黄疸模型动物的胆汁中胆红素组分的含量及变化。发现:成石豚鼠的胆石及胆囊胆汁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单结合胆红素(MCB),分别占总胆红素的1/3和2/3。MCB在人类胆红素石和胆固醇核心中分别占总色素的2.3%和14.9%,而黑色结石中则有一种MCB异构体的色素占9.6%。MCB%和UCB%在保温孵育的人胆汁上清和沉淀中含量相当,双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