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龚小鹏 《医学综述》2012,18(13):1996-1998
冠心病(CHD)与D-二聚体、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FG)有着密切的关联,CHD患者中D-二聚体、脂蛋白(a)、FG较高,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二聚体、脂蛋白(a)和FG可能参与CHD的发病过程,因此通过测定D-二聚体、脂蛋白(a)和FG在不同危险程度的CHD患者中的含量,评估它们对于CHD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a)水...  相似文献   

3.
焦淑静 《中原医刊》2011,(9):126-126,F000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LP(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D-二聚体,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胶乳凝集反应法检测脂蛋白LP(a)。分别测定了67例脑梗死患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三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D-二聚体(1.4±0.8)mg/L,纤维蛋白原(FIB)(3.9±0.6)g/L,LP(a)(472±51)mg/L。三者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联合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预防性治疗的重要客观指标,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D-D与Fg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NC)进行了比较,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Fg测定采用Clauss法。结果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D-D与Fg均显著增高(P<0.01);AMI组和UAP、SAP组相比,D-D与Fg亦显著升高(P<0.01),UAP和SAP组相比,D-D与Fg也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病人血浆D-D和Fg是各类型冠心病及其重要并发症的重要治疗及观察指标之一,监测D-D和Fg的变化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2例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NO、Fib、D-二聚体含量。随机选择5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含量;血凝仪法测定F南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型之间血浆NO、F南、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和Fib、D-二聚体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测定NO、Fib、D-二聚体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7.
D-二聚体(D-D)是纤溶系统激活后降解高联纤维蛋白多聚体的释放产物,其免疫活性的过度升高既可以反映高凝状态,又能反映纤溶活性,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记。纤维蛋白原(Fg)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Fg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冠心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纤溶-凝血系统异常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本文重点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1对象与…  相似文献   

8.
李曦  周玉杰  谢英 《北京医学》2004,26(6):409-410
大量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fig)、血清脂蛋白a[Lp(a)]的改变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的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对2002年至2003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1例患者进行了fig、[Lp(a)]的测定,以探讨两者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62例CHD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24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38例,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DD、Fg和hs-CRP的水平。结果 ACS组和SA组DD、Fg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CS组DD、Fg和hs-CRP水平也明显高于SA组(P〈0.01);冠心病患者DD、Fg和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DD、Fg和hs-CRP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预测冠心病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血中D-二聚体(DD)和脂蛋白(a)[LP(a)]水平,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26例为A组,同期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7例为B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合并冠心病患者28例为C组,同期在医院查体者27例为D组,观察四组DD和LJP(a)水平,以A组为研究对象观察DD与Lp(a)的相关性,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在DD和LP(a)含量上,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A组为研究对象,呈显著正相关.A组、B组和C组在D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LP(a)的敏感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联合检测DD和LP(a)对SLE合并冠心病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容永忠  李斌 《河北医学》2012,18(1):16-18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载脂蛋白A、脂蛋白的各项指标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50例,健康人50例,分为两组冠心病组50例、健康组50例。用日本HITACHI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这两组载脂蛋白A1(ApoA1)、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用血清凝胶电泳法测定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用日本Sysmex公司的全自动血凝仪测定FIB;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载脂蛋白A5(ApoA5),并分析它们与CHD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组比较,冠心病组的ApoA5水平明显降低(P<0.05),FIB、CM、LDL、VLDL、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HDL和APOA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IB、LDL、VLDL、CM的检测可作为冠心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对于临床上诊断CHD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Lp(a)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Lp(a)检测水平为(378.0±267.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28.2)mg/L,冠心病组的Lp(a)异常例数为58例(72.5%),而正常对照组异常例数为0,两组血清Lp(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Lp(a)水平对预测和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及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D-D)和脂蛋白(a)[LP(a)]水平,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12月~2010年8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冠心病患者36例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两组血浆D-D和LP(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D和L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和LP(a)相关系数r=0.74,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D-D和L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血栓形成的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P-选择素(P—selection,Ps)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并比较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和血浆Ps水平。结果WBC、GR和Ps水平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WBC、GR和Ps水平高于健康者,这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清LP(a)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212例疑为CHD而住院患者的血清LP(a),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CHD/CAG阴性组、CHD组;CHD组再按病变血管数、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分析各组间血清LP(a)水平的差异。结果 CHD患者与非CHD患者相比,LP(a)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LP(a)亦升高(P<0.05或P<0.01);CHD不同治疗组与非CHD组比较,LP(a)升高(P<0.05或P<0.01)。结论 LP(a)作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为CH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薇  董平栓 《医学综述》2007,13(17):1320-1322
纤维蛋白原(Fg)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流行病学资料已经证实,Fg与CHD存在显著相关性。但Fg在CHD不同类型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还缺乏足够的临床验证。国内有关血浆Fg高水平与CHD发病率、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的结果尚不一致。本文就Fg的一般性质及其与CHD的关系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血清脂蛋白(a)[Lp(a)]浓度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探讨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的影响. 方法 5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经饮食宣教4周后,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总热量为800 kcal,其中脂肪50 g).分别于空腹与餐后2、4、6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Lp(a)浓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脂康组,各25例.治疗6周后重复上述高脂餐负荷试验并测定血清Lp(a)浓度. 结果 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2、4、6 h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高脂餐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血脂康治疗6周后,血脂康组的空腹与餐后各时间点血清Lp(a)和三酰甘油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血清Lp(a)浓度显著升高,血脂康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空腹与餐后血清Lp(a)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g)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评价三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58例疑诊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期检测血清Lp(a)、Fig和hs—CRP,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无狭窄,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狭窄〈50%,91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仅有一支冠状动脉分支狭窄≥50%,103例)和多支病变组(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分支狭窄1〉50%,135例),并在每组内分高LDL—C亚组和正常LDL—C亚组。结果各组间Lp(a)和Fig水平依次递增,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较正常组分别升高了40.0%、22.3%(P〈0.05)和43.8%、25.5%(P〈0.05);且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多支病变组[(0.94&#177;0.83)mg/L]和单支病变组[(0.62&#177;0.77)mg/L]与正常组[(0.16&#177;0.43)mg/L]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升高了50.9%(P〈0.05)。在剔除了LDL—C影响后亚组分析中,也得出类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Lp(a)、Fig和hs—CRP均为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其中hs—CRP的OR值最大,OR为1.112,OR的95%CI(1.022—1.18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Fig、hs—CRP、LDL—C和血糖均入选回归模型。hs—CRP与Lp(a)、Fig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1.136和1.127,P〈0.01)。结论(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Lp(a)、Fig和hs—CRP水平显著增高。(2)hs—CRP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大于Lp(a)和Fig,但Lp(a)和Fig与hs—CRP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