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411例老年体检干部分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组、糖尿病正常尿酸血症组和非糖尿病对照组,测定其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SBP、DBP)、血糖(FBG、P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肌酐(Cr)、血尿酸(UA)。结果与老年糖尿病正常尿酸血症组相比,老年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组的BMI、WHR、DBP、TG、FINS、HOMA-IR、Cr水平明显升高,合并代谢综合征、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患病比例明显增高,而HDL-C水平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Cr、TG、HDL-C、FINS、HOMA-IR是老年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舒张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抵抗、肌酐与老年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尿酸相关因素,探讨尿酸水平在代谢综合征(MS)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31例T2DM患者按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及正常尿酸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MS组分情况,偏相关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尿酸与三酰甘油、体重指数、血压等呈正相关(P<0.05);高尿酸组的MS等患病率明显升高。结论T2DM尿酸与多因素相关,提示T2DM高尿酸血症是MS等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情况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近5年在内分泌科住院60岁以上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统一方法测量血压,空腹静脉抽血检查血糖、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纳入资料完整的454例,根据尿酸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82例(18.1%)和非高尿酸组372例进行分析.结果 (1)高尿酸血症组年龄、体质指数、三酰甘油、24h尿蛋白定量等均高于非高尿酸组,糖尿病病程、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高尿酸组;(2)高尿酸血症与年龄(r =0.115,P<0.001)、体质指数(r=0.159,P<0.001)、三酰甘油(r=0.179,P<0.001)、24 h尿蛋白定量(r=0.168,P<0.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病程(r=-0.136,P<0.001)、肾小球滤过率(r=-0.274,P<0.001)呈负相关;男性高尿酸血症者多于女性;(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体质指数、三酰甘油、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18.1%.应控制体质量、降低三酰甘油、关注肾小球滤过率受损,积极防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13-01~2016-01该院住院治疗的240例60岁以上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HUA)组(A组)45例,非高尿酸(NUA)组(B组)195例,分析两组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差异。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18.7%。高尿酸血症与TG、TC、BMI、血压密切相关。结论应控制体重,降低TG,积极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相关因素,探讨高尿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365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102例)及正常尿酸组(26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病情况,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尿酸与三酰甘油、血压等呈正相关(P〈0.05);T2DM并高尿酸组的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T2DM患者尿酸水平与多因素相关,提示高尿酸血症是T2DM并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219例2型搪尿病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39例和正常尿酸(尿酸水平偏低或正常)组180例,观察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与血压、TG、BMI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多因素相关,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等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T2DM合并高UA血症及痛风的患者进行FPG、HbA1c、血脂、血压、UA、UUA、UCr、FCP肽、Cr及W测定,计BMI和UA排泄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类患者平均FPG(8.87±3.31)mmol/L,HbA1c(7.49±1.93%),高TG血症占(48%),高TC血症占(24%),高血压占(46%),超重及肥胖占(44%)。根据尿酸排泄率,70%的患者为尿酸排泄减少型,20%为尿酸生成增多型,10%为混合型(尿酸生成增多合并排泄减少型)。结论本研究提示合并高尿酸血症的T2DM患者,也常合并高脂、肥胖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诊治的老年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和血尿酸水平。统计患者的HUA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16例老年T2DM患者,年龄60~87岁,平均(74.3±5.2)岁,HUA患病率为35.65%。不同年龄、居住地区老年T2DM患者HUA患病率及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的患者HUA患病率及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UA组的体质量指数(BMI)、TG、BUN、Scr和UMalb水平高于非HUA组,HDL-C和eGFR水平低于非HUA组,2组其余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 相似文献
10.
11.
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IMT将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增厚组(IMT>0.9 ram)55例和对照组(IMT≤0.9 mm)77例,分别检测血hsCRP、Hp IgG抗体、Hey和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70.3±8.1)和(67.9±8.5)岁(P<0.001),吸烟(吸/否)23/32和14/63(P<0.05),hsCRP 3.26(0~9.96)和1.17(0~8.06)mg/L(P<0.001),Hcy(9.59±3.27)和(8.15±3.24)μmol/L(P<0.05),总胆固醇(5.53±1.43)和(5.08±1.05)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5±1.09)和(2.68士0.71)mmol/L(P<0.05),收缩压(147±23)和(131±22)mm Hg(P<0.001),脉压(67±20)和(57±16)mm Hg(P<0.001).两组Hp IgG抗体阳性率61.8%(34/55)和59.7%(46/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IMT与hsCRP(r=0.475)、年龄(r=0.398)、脉压(r=0.370)、收缩压(r=0.354)、LDL-C(r=0.343)、Hey(r=0.244)、总胆固醇(r=0.213)呈正相关(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年龄、吸烟、LDL-C、hsCRP、脉压独立相关.结论 高hsCRP、年龄、吸烟、高LDL-C、脉压增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与IMT增厚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单纯糖尿病组显著升高;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早期DN组显著升高。脂联素水平与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与腰臀比呈负相关。DN大量白蛋白尿期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其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HUA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脂联素、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5例,按血尿酸水平分为:HUADM组43例、血尿酸正常糖尿病(NUADM)组42例,分析2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脂联素、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IM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且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NUADM组比较,HUADM组患者FPG、餐后2h血糖、FINS、餐后2h胰岛素、HbA1c、IMT、尿酸和lgHOMA-IR均明显升高,脂联素明显降低(P0.05,P0.01)。HUADM组患者IMT与HOMA-IR、TG、LDL-C和CRP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 HUADM患者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且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提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骨密度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足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T2DM、T2DM合并糖尿病足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腰椎(L2~4)和股骨(Neck)的骨密度,并对其与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骨钙素及性激素等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老年T2DM组腰椎、股骨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同性别健康对照组比较(男性:腰椎(1.13±0.17)g/cm2和(1.15±0.18)g/cm2,股骨(0.87±0.13)g/cm2和(0.90±0.16)g/cm2,骨质疏松患病率36%和35%;女性:腰椎(0.96±0.15)g/cm2和(0.97±0.14)g/cm2,股骨(0.78±0.12)g/cm2和(0.82±0.15)g/cm2,骨质疏松患病率61%和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糖尿病足组男性腰椎骨密度(1.05±0.17)g/cm2、股骨(0.80±0.15)g/cm2;女性腰椎骨密度(0.89±0.11)g/cm2、股骨(0.72±0.13)g/cm2,均低于同性别T2D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男性54%,女性82%)均高于T2DM组和缝康对照组(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男性糖尿病足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为年龄、BMI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影响老年女性糖尿病足患者骨密度的因素为年龄、BMI和雌二醇水平.结论 老年T2DM患者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健康老年人相似,与老年T2DM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比较,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骨密度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2DM患者合并手部病变(简称糖尿病手)的相关因素,为降低糖尿病手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部收治的530例T2DM患者,按是否有手部病变分为手部病变组(DH,n=136)和单纯T2DM组(T2DM,n=39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部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DH组年龄、DM病程、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DKD、颈动脉斑块及下肢动脉斑块阳性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清尿素、UAlb水平均高于T2DM组(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TG、eGFR低于T2D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M病程(OR 1.041,95%CI 1.004,1.066)、DPN(OR 1.899,95%CI 1.007,3.580)和NLR(OR 1.035,95%CI 1.008,1.063)是糖尿病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DM病程越长,合并DPN及NLR越高,出现糖尿病手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320例老年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高血压并存糖尿病组(联合患病组).收集年龄、体质指数、性别、吸烟、血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测定血清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并应用COLIN-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入选者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评价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结果 联合患病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对照组baPWV值分别为(2165.9±479.9)cm/s、(2158.6±386.9)cm/s、(1881.2±383.8)cm/s和(1667.2±279.3)cm/s,联合患病组、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的baPWV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73,P<0.05),联合患病组与糖尿病组的baPW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与糖尿病组及联合患病组的baPW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患病组脉压、超敏C反应蛋白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脉压、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baPWV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是老年人动脉僵硬度增高的影响因素,而高血糖对老年人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可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血糖、平均动脉压、脉压、超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