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东明  吴彩虹 《针刺研究》1993,18(3):189-193
对36例自愿受试者给予痛刺激穴位和非穴位,同时记录脊髓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到痛刺激内关,合谷穴以及附近的非穴位点,记录到的脊髓诱发电位由 P-N-P 波组成,皮层诱发电位通常由 P_1、N_1、P_2、N_2、P_3、N_3P_4和 N_4等波组成复合波。该复合波的早成分由 P1、N1、P2组成,晚成分由 N2、P2、N3、P4和 N4等波组成,以上各波均有一定的潜伏期和振幅,痛刺激内关、合谷所记录的晚成分各波潜伏期均显著短于痛刺激内关、合谷附近的非穴位所记录的晚成分各波的潜伏期,而痛刺激穴位时,晚成分各波的振幅则显著大于刺激非穴位各波的振幅。这表明,痛刺激穴位所记录的传入信息是一种特征性的传入信息。对痛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所记录的颈脊髓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各成分的分析,提示皮层可能是痛刺激穴位传入信息进行复杂整合过程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孔健  杨秀珍 《针刺研究》1997,22(4):283-286
本研究采用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128-ESI系统对刺激手三阴经不同经穴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N20成分及其后约20毫秒内的SEP脑地形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刺激穴位后SEP皮层早成分在皮层的分布范围,不仅局限于刺激部位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的体感区,而是能够扩及到皮层的许多部分,并且有一个动态的衍变过程。表明人类大脑对接受刺激经穴的信息有相当复杂的机制。对刺激不同的穴区得到的SEP皮层早成分地形图进行观察,发现大脑皮层的兴奋区时序变化都有一个大体近似的过程,额区、中央、颞、枕等区都参与了针刺信息的感知过程,为进一步揭示针刺作用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指按法、针刺及痛温觉诱发电位(CHEPs)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CHEPs,探析经络理论的小纤维神经感传方式。方法纳入1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检测指按法、针刺、CHEPs刺激器作用于手三里产生的CHEPs,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3种刺激手段作用于受试者手三里均可记录到CHEPs,指按法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20.69 ms(P<0.05),针刺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83.69 ms(P<0.001)。指按法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49.13 ms(P<0.05),针刺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215.69ms(P<0.001),指按法和针刺N、P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不同刺激手段对N、P波幅存在显著主效应(F=0.424,P=0.658;F=1.289,P=0.290)。结论指按法、针刺均可诱发由小纤维介导的N、P波,且通过与CHEPs刺激器诱发电位比较,指按法及针刺传导的小纤维速度更慢,为无髓鞘的C纤维;指按法、针刺诱发的N、P波波幅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五个病人在手术摘除甲状腺肿瘤时用针刺镇痛并进行电生理学记录(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表明,对外科手术有镇痛的针刺对安静清醒的脑电图波型无明显改变;对刺激手臂运动-感觉神经(正中神经)所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对听觉诱发电位的长潜伏期(N 100,P 200),甚至对一个病人的听觉诱发电位中的辨识电位(P300)均无影响.病人在针刺镇痛中可进行自然的谈话,对周围事物保持清醒警觉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刺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对照,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N20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原波幅缺如者波幅出现;不对称者转为对称;波幅对称者增多;潜伏期缩短.电针夹脊穴组病人的波幅与潜伏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波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夹脊穴法缓解肌肉痉挛的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实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与调整作用,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实验性癫痫大鼠Ach与痫样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工作动态地观察了手捻针与电针对青霉素所致大鼠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痫样放电灶中Ach变化的影响、针刺抑制痫样放电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青霉素造模后,皮层Ach含量增加,针刺后下降,同时痫样放电改善,手捻针对降低皮层Ach含量与制痫效应均较电针为优。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大量的针刺镇痛研究资料表明,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区)和丘脑中央外侧核与痛和针刺镇痛关系密切。如电刺激猫牙髓,可在皮质体感Ⅰ区记录到由Aδ传入纤维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当电针“下关”等穴时,则可抑制皮质体感Ⅰ区内的这种诱发电位。表明皮质体感Ⅰ区即可以接受痛信息,又可接受针刺穴位的信息。中央外侧核是丘脑内参与针刺镇痛的重  相似文献   

8.
心气虚证患者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例心气虚证患者进行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心气虚证组N20、P25波潜伏期、N↑-13-P25峰间期及中枢传导时间(N↑-13-N20峰间期)均明显延迟;N20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这表明心气虚证患者存在明显的中枢神经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防治视觉剥夺效应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健康15 d龄long Evans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D)和针刺治疗组(MDT),每组6只.后两组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针刺治疗组选取“睛明”“承泣”“球后”“攒竹”穴针刺,双侧交替使用,每日针刺一侧穴位,共14 d.观察针刺对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干预.结果:在2×2、4×4、8×8三种不同空间频率(SF)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的剥夺效应,P1峰潜时延迟(P<0.01),N1-P1波幅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治疗组P1峰潜时显著提前(P<0.01),N1-p1波幅值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正常组、针刺治疗组大鼠均在SF为4×4时N1-P1波幅值达到最高,在此空间频率下鼠眼的分辨能力最佳,表明这可能是大鼠视觉系统的最佳空间频率.结论:视觉系统在敏感期内具有明显的电生理可塑性,针刺治疗可调节视觉剥夺所导致的视反应的抑制与迟缓,从而拮抗剥夺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 :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 :2Hz组针中 1 0、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40Hz组针中 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P <0 0 0 1 ;2Hz、40Hz组针后波幅仍维持较低水平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1。结论 :2Hz、40Hz电针对SEPS 皮层痛成分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针后具有强而持久的后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观察毫火针对中风患者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32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患者患肢SEP N9、N20、P40的数值。结果 32例中风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和N2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20的波幅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患侧下肢SEP P40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SEP P4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临床有效率达90.6%。结论毫火针可缩短SEP N9、N20及P40的潜伏期,提高SEP N20的波幅,提示毫火针对中风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 大量研究证明,针刺麻醉是痛觉传入信号和针刺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内相互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任何感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最后必须到达大脑皮层才能形成感觉。因而,作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在感觉的整合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大脑皮层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能否反映痛觉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Cervicalspondylopathy(CS)isacommondiseaseoccurredinthemiddleagsedandtheagedpeople.Recentdataindicatethatthisdiseaseisalsooftenseeninyoungerpeople,presentingayoungishtendency.Inthepast,objectivestandardsfordiagnosisandevaluationofthetherapeuticeffectofCS…  相似文献   

14.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4例(采用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评定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SEP的N2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伤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病理改变及其应用价值.采用颈脊髓前侧持续压迫法造模,硬脑膜和硬脊膜直接引导,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进行图象采集和数据处理,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即刻、造模后15天、造模后30天测量比较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结果硬脑膜和硬脊膜直接测量能引导出较稳定的SEP和MEP;SEP波幅和潜伏期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EP造模后即刻波幅降低率较小或不降低,造模后15和30天降低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降低程度与压迫程度有关,中压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直接硬膜测量法是研究脑脊髓诱发电位的较可靠方法;MEP波幅能灵敏地反映大鼠颈脊髓慢性损伤程度;SEP波幅和潜伏期不能反映大鼠颈脊髓慢性损伤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优化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5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头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先头针后进行运动疗法和先运动疗法后进行头针疗法。治疗4周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以及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3,组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且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以及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愈显率均高于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更有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大鼠SEP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志强  赵毅 《针刺研究》1996,21(4):34-40
利用Wistar大鼠,采用线检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通过病理、生理的检测,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脑缺血3小时后大鼠胫神经刺激记录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住(SEP)之P1-N1波幅明显降低,P1和N1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拔出线栓造成再灌流2小时后,SEP的各异常参数均未见好转,提示缺血损伤后的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又受到再灌流损伤而发生了不可逆性改变。对大脑进行的组织学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梗塞灶位于尾状核及大脑半球外侧皮质。而于缺血后期进行“环跳”穴电针处理的大鼠,SEP各异常成份均有较好的恢复,并保持到再灌流2小时,与正常大鼠的检测结果相近。提示针刺对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对再灌流的损伤具有预置性保护作用;认为针刺的效应是对机体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性、良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过去的交叉循环实验中曾提示外周单胺类物质可能参与了电针供血猫对刺激未受针刺的受血猫内脏大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的抑制效应。随后又采用血浴器官生物测定法初步证实电针穴位确能促使猫外周单胺类物质的释放。本工作进一步观察从颈动脉注射单胺类物质对平均迭加的皮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