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准种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30例丙型肝炎患者,将全部患者的待测标本进行RNA提取,逆转录以及PCR扩增,进行电泳法观察结果后再运用SSCP法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SSCP条带数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P均<0.05);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HCV者的SSCP条带数显著高于散发感染者(P<0.05);结论 HCV准种数量与丙型肝炎慢性化以及感染途径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及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者的HCV准种数量较多。另外相比于传统克隆测序法,本次研究采用的PCR-SSCP分析法更为简便易行,且花费少,结果准确,因此可作为HCV检测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丙肝抗体IgG(HCVAb-IgG)阳性者其丙肝病毒核酸(HCV-RNA)载量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HCV-IgG的S/CO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HCVAb-IgG采用ELISA法, HCV-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统计248例HCVAb-IgG阳性者, HCV-RNA阳性150例,阳性率60.5%;同时统计HCVAb-IgG 的S/CO值,观察其与HCV-RNA结果的相关性。结论 HCV-RNA阳性率与HCVAb-IgG的S/CO值一致,但HCV-RNA含量与HCVAb-IgG S/CO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能以S/CO值衡量HCV-RNA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临床已诊断为丙肝患者进行HCVRNA载量检测,并使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ALT、AST水平及血液细胞学指标。并分析基因型与HCV-RNA含量、ALT、AST和血液细胞学指标相关性。结果112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a型4例(3.57%),1b型38例(33.93%),3a型20例(17.86%),3b型20例(17.86%),6a型30例(26.79%);各基因型间HCV-RNA载量与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细胞学指标除WBC外,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PLT和Hb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HC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患者肝功能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不同基因型间血液学相关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1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其中7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率达61.72%.结论:此结果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末梢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反映的是感染细胞释放的病毒与被清除的病毒之间累积差值,与病毒载量与感染细胞的破坏速度和机体清除游离病毒的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丙型肝炎中的表达水平,分析25羟基维生素D 与HCV RNA载量、肝脏纤维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于2015年1月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67例作为丙肝组,另选取我院体检科正常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采用荧光定量 PCR 仪测定 HCV RNA载量,采用Fibrotest分级进行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统计和分析。结果:丙肝组ALT和AST、GG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丙肝组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丙肝组50-75nM 25(OH)D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25 ( OH) D与HC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922,p<0.01),血清25 ( OH) D与Fibrotest分级呈负相关(r=-0.957,p<0.01)。结论:25(OH)D是丙肝的保护因素,临床对丙肝患者适当补充25(OH)D或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认识及其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6例慢性丙型肝炎住院存档资料。采用PCR、ELISA方法获得病毒血清学诊断。结果 (1)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和老年为多,占22%和20%;(2)以输血或应用血制品为其感染主要途径,占54%;(3)临床表现较轻,多以乏力、纳差为主,占87%和76%,其他症状少见。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可望及时获取诊断,加强血源及血制品的管理和检测对阻断丙型肝  相似文献   

8.
谢蓓  刘之武  何崇民 《河北医药》2004,26(9):720-72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2 82例老年残胃黏膜病理结果及H .pylori感染结果进行分析 ,设同期检查中青年残胃患者 2 0 0例为对照组。结果 老年组萎缩性胃炎 (CAG)、肠化生 (IM )、非典型增生 (DYS)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 ,但无显著意义(P >0 .0 5 )。老年组H .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 (P <0 .0 1)。毕Ⅱ式术后胃CAG、IM、DYS的检出率高于毕Ⅰ式 ,组间比较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相同残胃黏膜病变中毕Ⅱ式术后胃H .pylori感染率明显低于毕Ⅰ式术后 (P <0 .0 5 ,P <0 .0 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及与H .pylori感染无明显关系 (均为P >0 .0 5 )。结论 老年人残胃黏膜病变与H .pylori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HBV标志物模式(HBV-M)、病毒载量(HBV-DNA)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141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凝血功能、HBV-M及HBV-DNA载量,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为85.8%,依HBV-M及HBV-DNA载量分组的各组凝血功能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与HBV-M及HBV-DNA载量变化具有相关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HBV-M和HBV-DNA呈正相关性;纤维蛋白原(FIB)与HBV-M和HBV-DNA呈负相关性。结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与其HBV-M及HBV-DNA载量有关,该三项指标的变化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及治疗效果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的关系。方法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环醇联合替诺福韦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环醇片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甲胎蛋白(AFP)]、HBV-DNA载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ALT、AST、TBil、AFP水平及HBV-DNA载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8.33%,χ2=0.120,P=0.729)。结论 双环醇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毒载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3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合并或未合并乙型肝炎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血常规、病毒学指标,并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计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病毒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65.43±23.91)U/L、(72.93±33.87)U/L及(16.38±5.51)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2.72±22.15)U/L、(34.53±18.62)U/L以及(11.80±3.17)μmol/L;观察组白蛋白(ALB)为(38.31±6.40)g/L,低于对照组的(42.91±8.02)g/L;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60.74±48.60)×109/L,低于对照组(200.85±58.38)×109/L;观察组患者HIV RNA病毒载量为(6.21±1.10)log10 copie/mL,高于对照组(4.26±0.79)log10 copie/m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及CD8+细胞个数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 RNA载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CD4+ T细胞及CD4+/CD8+与HBV DNA载量以及HIV RNA载量呈负相关(P<0.05);CD3+ T细胞及CD8+ T细胞与HBV DNA载量以及HIV RNA载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时,两种病毒可能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重患者肝损伤及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两种模式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以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简称1,3,5模式)为一组,以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简称1,4,5模式)为另一组。两组均进行HBVDNA定量检测进行比较。共检测338例病人,其中276例为上述两种模式。169例为1,3,5模式,107例为1,4,5模式。结果1,3,5模式中,HBVDNA>1.0×103copies/ml占94%(159/169);1、4、5模式中,HBVDNA>1.0×103copies/ml占72.9%(78/107)。1,3,5模式HBVDNA载量显著高于1,4,5模式(x2=41.93 ,P<0.01)。1,3,5模式中,HBVDNA>1.0×103~9.99×104copies/ml占23.7%(40/169);1,4,5模式中为29.9%(32/107)两者相比x2=1.14,P>0.05。1,3,5模式中,HBVDNA >1.0×105~9.99×106copies/ml占39.6%(67/169);1,4,5模式中为28%(30/107)两者相比x2=3.87 ,P<0.05。1,3,5模式中,HBVDNA>1.0×107copies/ml占30.7%(52/169);1,4,5模式中为15%(16/107)两者相比x2=8.83 ,P<0.01。结论1,3,5模式HBVDNA载量显著高于1,4,5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CD^+4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中晚期艾滋病(AIDS)患者的CD^+4淋巴细胞水平与病毒载量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淋巴细胞水平;用罗式荧光定量核酸检测仪检测HIV血浆病毒载量(VL)。结果CD^+4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时,HIV血浆病毒载量VL(Log10)为4.974±0.309;50-100个/mm^3时,VL(Log10)为4.091±0.485;100-200个/mm^3时,VL(Log10)为4.086±0.401,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2例CD^+4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中晚期AIDS患者,CD^+4淋巴细胞水平与病毒载量(VL)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福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对1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HCV R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134例血清标本中128例可以分型,检出1a、1b、2a、3a、3b、6a型单基因型(分别为0.7%、45.5%、14.9%、6.7%、2.2%、17.9%)和1b+3b(5.2%)、1b+6a(2.2%)混合基因型共8种,其中以1b型(45.5%)为主,6a型(17.9%)次之.男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以1型为主要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7,P>0.05),基因6型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6,P<0.05).基因1型、基因2型平均年龄均高于基因3型、6型、混合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因1型和基因2型之间,基因3型、基因6型和混合型之间年龄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基因型HCV RNA载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7,P>0.05).结论 福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呈现多样性,1b型流行主导地位呈下降趋势,6a型流行地位处于上升趋势.HCV基因分型在患者性别上分布有所不同,各基因型的患者年龄之间有差别,但各基因型的HCV RNA载量相近.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PCR及ELISA法对56例住院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HCV/HBV重叠感染与丙型病毒核糖核酸检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阳性的检出并不平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不能检出所有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CR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检出率高,诊断丙肝特异性强;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高低与病毒在体内复制无明显相关性;乙型肝炎病毒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家卫生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于了解慢性丙型肝炎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活性及与临床关系。方法是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分析法。结果是慢性丙型肝炎血清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活动性肝硬化(AH)、急性肝炎(HLC)组(P<0.01);肝功能正常后活性明显增高(P<0.05),部分使用α-干扰素治疗后其IFN-γ亦增高(P<0.05)。结论是慢性丙型肝炎测定血清IFI-γ对其临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