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凝血酶和肝素辅因子Ⅱ是人体凝血及抗凝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素因子Ⅱ在有肝素或硫酸皮肤素催化时,可迅速抑制凝血酶活性。研究肝素辅因子Ⅱ与凝血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或设计出对血栓性疾病治疗有效的凝血酶拮抗剂,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手段和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抗凝血酶蛋白——肝素辅因子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初期,Briginshaw对一种称之肝素辅因子A的蛋白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蛋白可抑制凝血酶,而对X_a无影响,肝素可增强抑制凝血酶的速率。1982年,两个独立的研究组几乎同时再次发现了这种蛋白,并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分别命名为“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及“对肝素具中度亲和力的抗凝血酶”(An Antithrom-bin Binding Moderately to Heparin,ATBM)。目前对该蛋白比较公认的命名是肝素辅因子Ⅱ(HCⅡ)。本文就HCⅡ的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3.
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凝固法测定肝素辅因子Ⅱ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初,Briginshaw发现一种有别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的肝素依赖性凝血酶抑制蛋白。1981年由Tollefsen首次将其分离提纯并命名为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cofactor Ⅱ,HC-Ⅱ)。目前,国外已应用火箭电泳及发色底物法(chromogenic peptide substrate assay,CPSA)对其检测。本文应用国产发色底物S_(2238)及酶联凝固法(enzyme-linked coagula-tion assay,ELCA)对肝素辅因子Ⅱ活性(HC-Ⅱ:a)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4.
肝素是一种最常用的药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肝素在机体中少量自然产生,其活动机制是通过抑制等离子体辅助因子及凝血酶,从而使凝血酶及X因子、IX因子失活。而在临床上,则是将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肝素应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血栓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趋势(1/2500-5000)似乎比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高,故对其实验室诊断的筛选应予重视。实验室筛选基于两步过程:第一步集中检测特殊功能,如最常见的和原因了解最清楚的AT-Ⅲ、蛋白C、蛋白S、纤维蛋白溶酶原和肝素的缺乏或功能低下;第二步试验包括较少见和病因和尚知不多的遗传性血栓病(如低肝素辅因子Ⅱ,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物(tPA)的释放缺如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抑制物增高。下面将推荐在实验室实践中一些最简单、较为可信的特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50年代后期从医用水蛭分离得到天然水蛭素,分子量7000d,系65个氮基酸组成的多肽结构,具有选择性抗凝血酶作用。从那时起水蛭素制剂已在止血诊断和科研中应用。近来随着重组水蛭素(r-hirudin)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重组水蛭素的结构与天然水蛭素相同。对α凝血酶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不需任何内源性辅因子(抗凝血酶Ⅲ或肝素辅因子Ⅱ),一分子水蛭素结合一分子凝血酶,形成高度稳定的复合物。该药不影响FXa 和其他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不仅阻止纤维蛋白凝固,而且亦阻止其他的凝血酶催化反应,如激活因子Ⅴ、Ⅶ和ⅩⅢ。水蛭素-凝血酶复合物还阻止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并不影响其他诱导剂的血小板反应。  相似文献   

7.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正低分子肝素钙(0.4 ml注射剂)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血栓性栓塞性疾病,特别是预防普通外科手术或骨科手术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 ml:4万  相似文献   

9.
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DS)是近几年国外研究日益重视的一种新的抗血栓药。它是一天然的糖胺聚糖,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中,其分子量为30000左右,DS 的抗血栓作用特点不同于肝素,它不依赖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而是通过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催化抑制凝血酶。动物模型已证明,DS 能明显阻止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抑制已存在血栓上的纤维蛋白增长,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 发挥纤溶作用,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DS 在体内不破代谢转化而以原形由尿排出,口服可被吸收,几乎无出血副作用,因此,DS 是一很有前途的抗栓药。  相似文献   

10.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理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凝血因子Ⅷ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性疾病是涉及多系统、多因素、多环节的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动脉或静脉栓子而导致血运障碍的综合性疾病。凝血因子Ⅲ是参与Ⅸa对因子Ⅹ激活的辅因子,它在许多疾病及病理状态下增高,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尿毒症患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1,2].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诱导的一种严重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常常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综述了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的阳性率、危险因素及其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对促进临床医生相关知识更新、提高HIT诊断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抗凝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近,主要作用于活化的凝血因子(FⅩa、FⅤa和FⅧa)或凝血酶的抗凝药物有较大的发展,高度选择性、活性型、基因重组型以及具有多价抗丝氨酸蛋白酶作用的产品相继问世。抗栓作用剂量范围内,新一代抗凝药物的优点更趋于理想化,包括出血副作用小,不明显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影响血小板机能和数量,不依赖抗凝血酶Ⅲ(ATⅢ)或肝素辅因子Ⅱ(HC  相似文献   

14.
正肝素是一种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心血管手术、心脏导管检查、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是监测肝素的常规项目,也是血栓和止血检测的主要指标之一。APTT的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的增高多由血中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的存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因子Ⅷ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性疾病是涉及多系统、多因素、多环节的循环血液中出现异常动脉或静脉栓子而导致血运障碍的综合性疾病。凝血因子Ⅷ是参与Ⅸa对因子Ⅹ激活的辅因子,它在许多疾病及病理状态下增高,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抗栓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血栓问题分为血栓性疾病和血栓相关性疾病。筛选和判断血栓高危人群 ,预防血栓形成 ;用溶栓和抗栓的方法实现和维持血管完全、持续通畅 ;降低近远期总死亡率和其他重要的心血管事件 ,是血栓或血栓相关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 ,因此溶栓、抗栓药物的实验室监测非常重要。溶栓疗法的监测作为临床治疗常规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不以血液指标作为是否溶栓的入选或排除标准 ,但应注意有无凝血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病史。在不用静脉肝素抗凝的情况下 ,在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亦无需血液因子监测。但长时间应用溶栓药物 (超过 2h) ,则应进行血…  相似文献   

17.
AT-Ⅲ是一种肝素辅因子,在肝素存在下,能迅速灭活凝血酶以及Ⅹa、Ⅸa、Ⅺa、Ⅻa 等凝固因子,是主要的血凝固因子。AT-Ⅲ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 DIC、肝疾患、口服避孕药时患者血中 AT-Ⅲ浓度是低下的.在治疗 DIC 时,首先采用肝素,但有人认为当患者血中 AT-Ⅲ浓度低时,肝素疗效不十分理想。本文作者报告了在给予肝素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肝素辅因子Ⅱ (HCⅡ )活性及抗原水平在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 5 0名正常人 ,75例脑梗死、5 0例心肌梗死及 36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Ⅱ活性 ;发色底物法检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HCⅡ缺乏者血浆抗凝血酶 (AT)活性 ;Westernblot检测部分样品 (每组 36例 )血浆HCⅡ抗原含量。结果 血浆HCⅡ活性与其抗原呈平行变化 ;正常对照组血浆HCⅡ活性及抗原水平分别为 (96 .80± 2 0 .11) % ,0 .93± 0 .19与脑梗死组 [(99.97± 2 1.14 ) % ,0 .96± 0 .2 4 ]、心肌梗死组 [(98.18± 2 9.35 ) % ,0 .95± 0 .2 0 ]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组 [(89.5 7± 17.12 ) % ,0 .87± 0 .18]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但深静脉血栓形成组HCⅡ活性和抗原均呈降低趋势 ;HCⅡ明显减低者在正常人及患者之间的分布频度无显著差异 ;深静脉血栓中HCⅡ缺乏者血浆抗凝血酶活性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正常。结论 血浆HCⅡ变化可能不是中国湖南汉族人心、脑血栓病的危险因子 ;是否与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肝素在小儿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芸  项志凤  郭素萍 《临床荟萃》2006,21(14):1064-1064,F0003
肝素最初得自于肝脏故名肝素,现多由猪肠黏膜和牛肺脏制备而得.是一种黏多糖的硫酸酯.1916年由Maclean首先发现,193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肝素作为抗凝剂使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对肝素的生物活性及药理学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从传统上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发展到治疗多种非血栓性疾病.在抗凝治疗方面,从应用普通剂量发展到用小剂量、微剂量肝素等,为肝素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7,22(24):1749-1751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第3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与脑卒中相似,单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达145/10万,伴或不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肺栓塞的发病率高达69/10万,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死亡时只有不到一半得到诊断,肺栓塞的病死率极高,3个月高达17 %,严重威胁生命。因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干预策略应该重在预防,而抗凝治疗是其重要手段之一。1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在21世纪以前主要以普通肝素为主,但普通肝素有很多局限性,低分子量肝素( LMWH)因其生物利用度高、无须实验室监测、可根据体质量调整剂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