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上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海上行动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海上发生险情和事故的频率也在增加,亟需提高海上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海上医学救援具有任务的不确定性、医疗需求的多样性、组织的复杂性等特点,要求具备快速应对、全面技术、军地协调等能力。因此,应当以"大救援"理念为基石,把医学救援延伸到卫生应急体系,构建海上医疗救治体系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强化海上医学救援力量的能力建设以提高多样化保障能力,加强海上医疗救治平台建设以提高远程保障能力,从而提升海上应急医学救援的总体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医院船执行海上灾害救援任务时不同换乘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分析本次任务中所收集资料,对直升机与交通艇换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评价。结果海上灾害救援时应用直升机转送伤病员,大大减少了转送过程中伤病员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后送时间,更有利于伤病员的救治和康复。结论海上大批量转送伤病员时直升机比交通艇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灾害医学救援医疗后送是指在灾害医学救援行动中军地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治疗和后送工作的总称,是灾害医学救援行动中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死、残、愈,直接影响着灾害救援行动的效果及伤病员的治疗康复,可以说,医疗后送工作直接影响灾害医学救援行动的整体效果[1]。灾害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信息系统通过将伤病员基本信息及其医疗后送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伤病员医疗后送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优势,确保灾害医学救援各级救治机构实施精确化医疗后送保障。因此,灾害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信息系统对灾害发生后伤病员医疗后送、时效救治以及救治机构工作流程会产生深远影响,对提高伤病员医疗后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的医学实践与研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国际层次救援医学速度与效率.方法 以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行动为主体,对2005年赴巴基斯坦地震系列医疗救援行动,包括现场急救、院内治疗、医疗后送、卫生防疫、药械保障、医疗信息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特别是对救治的伤病员分类、灾后时段病种分布、药品消耗及补充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院外、院内及院后救治统计现场急救以外伤为主,以小组形式展开;院内治疗划分小组,分组协作、周而复始;转出比例占2%~3%;灾后时段伤病员分析地震灾害早期(灾后头14 d内)现场救治,以外伤为主,占救治伤病员总数的82%;中期(灾后14~28 d)外伤病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稳定在24%,而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并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肠炎为主,呼吸道疾病呈陡升缓降趋势;后期则回归于当地平时发病率水平.药械保障统计消耗量较大的药品有抗生素,退热与止痛药,主要用于外伤及感染;药品以口服和外用为主,针剂和输液占10%.伤病救治影响因素统计灾区山地昼夜温差大,冬季雨雪之后气温骤降,灾民缺衣少食,没有可供御寒的帐篷成为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结论 大规模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异常复杂,区分时段、区分地段、区分层次形成时间、空间、内容上的不同救援,更能符合灾区医疗需求;医疗救援能力始终未能满足灾区的医疗需求,要求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救助人数更多、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能耗更省;灾害救援的技术行动、组织指挥与生活保障,三足鼎立,决定救援行动成败;巴基斯坦地震医疗救援的实践对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系、技术训练、药械保障、制度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医院船是海上编队卫勤保障的重要平台,是海上收容治疗伤病员的专用勤务船舶[1],担负着战时海上伤员救治、后送,平时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支援,以及撤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重要任务,作为海上医疗救治的大型平台,在未来海上战场乃至平时水系灾害救援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医疗队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优化医院船救治流程,有效提高海上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发挥救治效率的最大化,对提高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医院船是海上收容治疗伤病员的专用勤务船舶。自2010年起,医院船先后执行“和谐使命2010、2011、2013”任务,为拉美、亚非等多国民众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受到充分肯定。11月8日,菲律宾发生特大台风灾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派出海上医疗队,以“和平方舟”医院船为平台,赴菲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开创了海军执行国际灾害救援先例,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就救援实践中护理服务模式的特点加以阐述,为今后执行类似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赴菲律宾执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期间收治伤病员具体情况及疾病谱,为今后国际医疗救助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此次赴菲执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中前置野战医院及医院船主平台收治伤病员临床资料。结果前置野战医院共展开工作14天,接诊量1563人次,为医院船平台后送住院108人;医院船主平台收治伤病员113人,实施确定性手术44例。结论此次赴菲医疗救助处于灾害中期,伤病员主要集中在内科、外科、儿科,呼吸道感染、急性腹泻及外伤患者为主,医院船参加国际灾害救援开创了我国国际救援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紧急医疗救援机制是社会危机处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急医疗救援应建立在短期内出现大量伤患者时,多部门参与的、以降低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的社会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急救网络、急救通讯、急救装备,急救队伍,还应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以提高应急能力。应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提高应急能力,并通过培训与演练予以强化、提高。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表明:对伤员的分类非常重要。伤员分类可分3个层次。收容分类指大批伤员被送到医疗单位,等待分诊到各救治单元时的分类工作,其基础是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程序、修正的创伤评分法、《汶川I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及解放军战伤急救评分等。救治分类是伤病员到达各救治单元后,在单元内进行的伤病情评估,评分方法有简易损伤定级、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记分、多发伤记分方案等。后送分类在伤病员于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任务完成后,或伤病情超出本级救治机构救治能力而需要后送时进行,分类依据是本医疗单位后送压力、伤病员诊断、生命体征、后送风险、转运工具情况、路途距离以及接受医疗单位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10.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后,武汉市同济医院的28名医护人员成立转运救护队并参与了绵阳7个县、522例伤员的火车转运,其中男330例(63.22%),女192例(36.78%),年龄3~91岁,平均35.72岁,转运距离为1322km。在转运前对伤员进行严格筛选,转运中再次分拣以指导管理和急救,全程实施分级救治和心理干预。全部伤员除1例途中死亡外,均安全到达武汉,我院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已经成为任何一支国际救援队实施国际救援任务的准入证明.在多次地震灾害救援中,国内已形成现场急救、方舱(帐蓬)医院、后方医院三级救治体系,伤病员救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国内医疗救援队伍建设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尤其是灾害现场医疗救援队,在队伍注册、人员配置、专业设置、行动方案、装备配置和后勤保...  相似文献   

14.
模块化的理论广泛适用于军事卫勤以及灾害医疗救援领域。本文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以30人组成为例,对中国国际救匮队(CISAR)划分了11个漠块,包括指挥,现场稳激,巡诊,门诊,内科治疗,外科手术,重症监护,留观后送,卫生防疫,医技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在不同的灾害类型和救援阶段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急救病死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完善全市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2—2004年度全市67家急救网络医院有在急诊科死亡的870例、1260例和704例患者的急救记录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用Profox 6.0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3年急诊科病死率分别为2.6238/万、2.5740/万和2.4418/万。到达急诊科后死亡患者以0:00—8:00am最多;3个年度首诊医师到场时间中位数均为0min;二线或上级医师到场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0、0.5min;会诊医师到场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0、5、5min。2004年度与2003年度相比,急救处置率、质量控制、落实制度等方面均有提高。3个年度间患者到达急诊科30min内病死率为32.81%,60min内病死率为59.76%,3h病死率为82.43%。结论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首诊医师的急救意识较强,部分二线医师还有麻痹思想。急救操作率高,但急救管理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医学救援队员有氧能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 对30名健康男性医学救援队员实施6周(2-3次/周)的HIIT训练,检测训练前后身体机能和耐力素质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训练后测试指标分别为安静脉搏(65.22±7.25);肺活量(4011.15±542.88)、VO2max(49.14±4.53)、俯卧挺身(65.68±11.27)、仰卧起坐(56.64±12.56)、3 000m 跑(730.15±45.16)各指标变化情况优于训练前(P〈0.05或0.01).结论 训练后测试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趋于优化,HIIT训练对提高医学救援队员有氧能力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了此次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进行废墟现场搜救;第一时间展开流动医院进行救治;第一时间“走村人户”进行巡诊;第一时间与当地医院实施联合救治;第一时间联合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总结出:①携带足够的制氧设备;②实时补充大量水分;③加强后勤保障质量;④及时对高原反应给予对症治疗;⑤实施轮班工作制度。这些经验对医疗队急进高原实施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专职化和非专职化院外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2008年11月~2009年11月6384例院外急救病例,分为A、B两组,即将A组由非专职化急救小组救治的3020例作为对照组。将B组由专职化院外急救小组救治的3364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的差异。结果专职组现场救治有效率71.90%,显著高于非专职组(40.25%,χ^2=32.78,P〈0.01)。专职组3分钟内的急诊出车、20min内到达现场情况,与非专职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专职化院外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非专职化。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巴基斯坦医疗救援谈洪灾后疾病防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7月巴基斯坦水灾发生后,武警总医院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在水灾最严重的特达地区建立了规模最大、专科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流动医院,全程参与了水灾后各个时期的患者救治和疾病防控,笔者通过病例总结深入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后疾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此次巴基斯坦洪灾后医疗救助的经验和教训,就此类事件提出应对措施,为今后国内外洪灾后疾病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