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30-40年代,近十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房颤的电生理机制仍可以概括为异位兴奋灶和折返两种学说。 Rothberger最早提出房内异位兴奋灶学说,后人加以完善,认为房颤可能来自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局灶异位冲动的形成,异位冲动可来自异常自律性或触发活动。异位兴奋灶中心可以位于心房的任何部位,并以极快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其它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协同活动而发生颤动。这类房颤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肺部疾病,交感神经兴奋和发热等心肌兴奋性异常增高的情况;也见于心…  相似文献   

2.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一种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归功于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和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局灶性房颤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房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多位于肺静脉开口或肺静脉内(95%),部分位于腔静脉内,极少位于右心房的界嵴、游离壁、冠状静脉窦口和左心房游离壁。进而,人们就把关注的目光集中于产生这种特殊电生理现象的解剖基础——肺静脉和腔静脉的肌袖组织。 (一)肺静脉的解剖与电活动的关系 目前公认肺静脉的特殊结构是产生异常兴奋并触发局灶性房颤最常见的解剖基础。但是此处局灶性电活动具体发作的原因,以及电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肺静脉内的心肌袖位于血管外膜并与血管平滑肌间有脂肪组织分隔,同时肌袖远端的肌纤维明显萎缩,且有结缔组织纤维包绕,提示有产生兴奋,向心房传导兴奋,以及发生微折返的解剖基础。而且也观察到肺静脉的平滑肌并不存在电活动,肺静脉的电活动来自延续到肺静脉的心房肌,并向心房传导。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它一直是心血管病医生研究的热点之一。局灶性房颤(focal atrial fibrillation,FAF)是AF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或与心房连接的静脉内存在产生冲动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触发和/或驱动AF。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阵发性AF由于异位兴奋灶所触发或驱动,异位兴奋灶大多分布于肺静脉心肌袖,约占95%,  相似文献   

4.
过去认为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双侧心房同时存在多个不断迁移的折返波阵面无序运动的结果 [1 ]。局灶性房颤 ( focalatrial fibrillation)概念的提出使房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房颤的消融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兹就局灶性房颤的研究进展作回顾。   1.概念及可能的机制  局灶性房颤是指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组织 (如肺静脉 )内存在异位的致心律失常的兴奋灶 (局灶 ) ,该兴奋灶所发放的冲动或其所引起的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 ]。起源于局部兴奋灶的心房电活动首先在心外膜标测中被发现 ,但被认为是偶…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Haissaguerre等[1]于1996年率先报道的一种房颤类型,该型房颤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如肺静脉)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引发房颤,而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心奋灶可使房颤得以根治[2,3]。本文就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综述。1 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  最近,Hocini等[4]报道了100例局灶性房颤共181个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其中有172个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95%),特别是左、右上肺静脉(115172)更为常见;剩余的9个异位兴奋灶分别位于右房侧壁(3)、房间隔(2)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肺静脉内异位兴奋点的"局灶性触发或驱动"有关,肺静脉有产生异位兴奋并传导冲动的解剖电生理特征.本研究对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阵发性房颤(PAF)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每年因房颤住院的病人超过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两倍。近十几年来 ,射频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起搏器 (ICD)与生理性起搏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许多过速性和过缓性心律失常得到了根治和有效的防治。唯其如此 ,房颤的根治作为一个难题就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 房颤形成的电生理机制不同类型房颤 ,不同疾病所致的房颤 ,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不同 ,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 :1.1 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 ,即单源性冲动假说。Rothberger提出异位兴奋…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其机制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存在异位的局灶兴奋点,对该部位行射频消融可以有效地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生.而90%以上的异常兴奋灶集中在肺静脉口及其附近,推测这些兴奋灶以某种机制触发房颤,可能与触发活动、自律性增高或微折返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的形成包括触发和维持两个因素。触发因素为异位冲动的发放,维持因素为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构。心房的结构重构是心房纤维化,电生理重构包括有效不应期(ERP)缩短、不均一性增加以及频率适应性下降,这两种心房重构有利于折返的形成,也被称为房颤的基质。  相似文献   

10.
心脏神经丛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与维持机制及其导管消融仍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之中.Scherf[1]最早于1947年在实验中将乌头碱作用于心房并导致了房颤,因而提出了局灶触发可启动房颤的观点.1964年,Moe等[2]应用计算机模型,假设房颤能够独立于触发事件而以稳定的机制存在,这个自我维持机制被描述为心房内随机旋转环路的多子波.后者被称为"多子波学说",并一直被广泛接受.多子波赖以存在的心房肌被称作房颤形成的基质.当Jais等[3]和Haissaguerre等[4]报道肺静脉内快速触发灶能够持续地诱发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去除这些触发灶能够消除大多数房颤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主要来自肺静脉局部触发灶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因此,目前认为触发灶或/和基质是房颤发生或/和维持的主要机制.但触发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有了基质是否发生房颤,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与触发灶和基质相关的因素中,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兴奋性调节失衡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5,6].甚至有人称心脏神经因素是使肺静脉触发灶转入房颤的电生理基质[7].  相似文献   

11.
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关系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常见的合并症。与普通人群相比,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AF发生率显著升高,且一般表现为阵发性AF。但迄今为止,AF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明朗,其机制有多种学说,如多子波折返学说、异常自律性增高学说、主导转子学说、局灶触发学说等。但不管何种学说,AF的发生必须依赖两个因素,即发生机制和维持机制,两者缺一不可。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F的机制很可能是局灶驱动伴向周围的颤动样传导,多发子波折返仅仅是AF时心房激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其维持的关键因素[1]。驱动AF的局部兴奋可以使一个或多个局灶的自律性升高或触发活动,但更可能是位于心房某个固定解剖部位(特别是肺静脉前庭部位)具有完整折返环路的折返激动。本文就室上性心律失常,包  相似文献   

12.
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处有心肌组织向远端延伸,形成心肌袖.近来研究发现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异位兴奋集中在肺静脉肌袖,认为肺静脉肌袖可能因触发活动、自律性增高或微折返机制触发房颤.本实验采用组织块酶消化法获得兔肺静脉肌袖单个心肌细胞,选择边缘整齐、横纹清晰、无颗粒的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细胞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由于其病理生理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尚难以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本文就其电生理机制的若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临床电生理分型  AF是根据体表心电图作出的临床诊断,实际上包括电生理基础各不相同的一组心律失常。其临床电生理分型尚无统一的看法。按AF持续时的电生理机制,可分为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和房内折返二类。1.1 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 Rothberger曾提出异位兴奋灶以极快频率发放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同步兴奋而致AF的假说。动物实验证实乌头碱诱发的AF其起始…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房颤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电生理学研究显示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可能是肺静脉肌袖电活动产生的机制。但是由于肺静脉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造成的肺静脉内传导阻滞的存在 ,生理情况下 ,肺静脉电位很少能够激动心房导致房颤的发生。快速心房起搏 (rapidatrialpacing ,RAP)已经被证实是房颤研究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在RAP或房颤后 ,诱发肺静脉电重构和心房电重构 ,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肺起源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肺静脉起源学说被认为是阵发性房颤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房颤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电生理学研究显示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可能是肺静脉肌袖电活动产生的机制。但是由于肺静脉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造成的肺静脉内传导阻滞的存在,生理情况下,肺静脉电位很少能够激动心房导致房颤的发生。快速心房起搏(rapid atrial pacing,RAP)已经被证实是房颤研究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在RAP或房颤后,诱发肺静脉电重构和心房电重构,有利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6.
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房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8年,Haissaguerre等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归纳为(1)认识到肺静脉、腔静脉及心房的一些特殊结构可形成异位兴奋灶而产生电冲动,在某种和特定的条件下,这些冲动可引发或恶化房颤;(2)认识到心房的结构重构与电重构结果可作为房颤形成和/或维持的基质使房颤得以发生与维持;(3)经临床证实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遏止房颤,总成功率(含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为76.81%,总复发率(含失败率)为23.19%;(4)认识到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经导管射频消融房颤的成功率,环肺静脉前庭部消融为基本术式,在此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辅助线消融或增施其他术武的消融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近年来人们发现局灶性异位搏动是触发心房颤动的重要机制之一,即局灶性房颤.有资料显示腔静脉的异位冲动可致局灶性房颤.  相似文献   

19.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机制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发现及其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1 - 3] 。尽管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并引发房颤的详尽细节目前仍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表明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得以根治。最初文献报道的局灶机制房颤主要是阵发性房颤患者 ,但最近的资料显示 ,这一机制还可能参与了某些持续性房颤甚至慢性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 [4,5 ] 。在 1999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年会和世界心脏电生理会议上国外多个中心 (如法国 Hassaiguerre所在的实验室 )报道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机制房颤已过百例 ,其相…  相似文献   

20.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