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春芬  张锦铭 《浙江医学》1995,17(4):215-216
应用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试验及T细胞免疫指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再障阻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生白片(SB)对DNA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服用“生白片”(SB)前后SCE值的变化,结果 AA的SCE值为13.05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9.18(P〈0.05),服用SB后SCE值显著降低为11.315(P〈0.05),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A具有明显的DNA损伤,SB对AA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从再障分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护理,导致发病的因素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5.
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付坚 《广西医学》2004,26(3):330-331
目的 检测细胞因子网络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 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 2 1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3(IL 3)、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干扰素γ(INF 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再障患者外周血IL 1 2、INF γINF α水平升高 ,而IL 3水平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对再障患者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再障患者群体的免疫状态 ,对阐明其发病机制、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因多种病因造成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从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患者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引发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其分子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作用正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生物体内NO作为一种反应极强的效应分子,不仅参与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攻击肿瘤细胞,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能够影响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调亡,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再障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骨髓,其他系统或组织也有一些原发或继发的改变.1 骨髓造血组织的减少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骨髓增生减低,红骨髓显著减少,代以脂肪组织.正常人初生时,全身骨骼腔内都充满红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髓呈向心性脂肪变;至成年,红髓水平上肢至肱骨的上1/3,下肢至股骨的上1/3.而本病的长骨或偏平骨内甚至完全缺乏红骨髓,骨髓增生普遍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脂肪髓.在其中散在有少量淋巴细胞、浆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所致红髓被脂肪代替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190 4年Chauffard提出再障的名称 ,196 1年Till和McCulloch第一次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随后学者们也发现再障时造血干细胞减少。1971年Knospe和Crosby认为再障有造血干细胞损伤亦有造血微环境病变。 70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一些再障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使造血干细胞受抑制的一种疾病。 1976年Camitta等将再障分为严重型和轻…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 OKT 系列抗人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了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在30例患者中25例外周血 OKT_4细胞减少,OKT_8细胞增加,OKT_4/OKT_6减低,其中21例 OKT_4/OKT_8倒置。25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 OKT_4/OKT_8低于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部分再障病人存在免疫异常,而且再障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测定再障患者骨髓中 OKT_4/OKT_8不如外周血意义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治疗效果及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5例CAA患者随机分为参麦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安雄、环孢素A为主的治疗方案;参麦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结果参麦组基本治愈7例,明显缓解10例,进步7例,无效6例,基本治愈缓解率56.7%,总有效率80%;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明显缓解8例,进步7例,无效6例,基本治愈缓解率48%,总有效率76%;参麦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参麦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膜C3b受体花环率(C3bRR)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参麦组患者治疗后C3bRR较对照组有明升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发挥作用,从而提高CA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苯中毒急性再生障碍性食血(AAA)患者的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动态检测,探索苯中毒AAA发病机制及治疗特点。方法对32例苯中毒AAA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作血清白介素-2(sIL-2),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类,NK细胞检测,并与同期原发性AAA患者作比较。结果苯中毒AAA患者sIL-2增高,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异常,通过非免疫相关治疗4月后都恢复正常。结论苯中毒AAA患者存在异常免疫,免疫功能在经过非免疫相关治疗可恢复,免疫异常不是苯中毒AAA发病的主要因素,免疫治疗非苯中毒AAA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雄激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端粒长度的影响以及端粒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依据临床诊断标准收集AA患者30例,分为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雄激素组和CsA组各15例。应用核酸提取仪及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并与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A患者基线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sA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波动降低,CsA+雄激素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逐渐升高,CsA+雄激素组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高于CsA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时CsA+雄激素组血液学改善率高于CsA组(P<0.05)。结论雄激素可以调节AA患者端粒长度,雄激素治疗后AA患者端粒长度增加。雄激素在治疗AA伴端粒功能障碍方面是有效的,可以获得有临床意义的血液学改善。  相似文献   

15.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治疗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的疗效。方法应用ATG对患者进行治疗,辅以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雄激素等。结果3例基本治愈,6例缓解,9例明显进步,总有效率72%,其中17例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总有效率76.5%。治疗疗效与分型、病儿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后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以及T细胞亚群是否异常无关等指标无关,而与病程相关。结论ATG作为重要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疗效肯定,其相关不良反应可获得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6.
余修中 《四川医学》2012,33(10):1821-1822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生物素-亲和素酶标法对本院4年内初诊未治疗的23例AA患者、19例MDS患者及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骨髓细胞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统计分析CD3、CD5、CD10、CD13、CD19和CD33抗原在三种疾病中表达差异。结果 AA患者骨髓细胞CD3和CD5抗原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MDS组(P<0.05),CD10、CD13和CD33抗原表达在AA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MDS患者骨髓细胞CD13和CD33抗原表达率均明显比对照组和AA组高(P<0.05),CD19表达低于AA组和对照组,CD3抗原表达在MD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对于AA与MDS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 + 、CD8+ 及HLA DRT抗原的表达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免疫机制 ,为再障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斑点印迹技术进行检测 ,并用薄层扫描仪对所有班点印迹信号进行扫描。结果 :再障患者CD4 + 降低 ,CD8+ 升高 ,CD4 + /CD8+ 比值倒置 ,HLA DR表达增高。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及HLA DR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再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2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并与 18例门诊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再障组CD+ 4 、CD+ 4 /CD+ 8、IgG、IgA、IgM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P均 <0 .0 1) ,但CD+ 8明显升高 (P <0 .0 1) ;大部分患者CD+ 3 正常。再障组治疗后 15例有效 ,其IgG、IgA、IgM、CD+ 4 、CD+ 4 /CD+ 8比值升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CD+ 8明显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不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也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 ,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6例再障、8例增生性贫血和8例正常人的骨髓小粒观察,发现小粒出现率非典型再障(75%)显著高于典型再障,都以非造血细胞为主。认为骨髓小粒的非造血细胞成分对非典型再障与增生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环孢茵素、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环孢茵素A 5 mg/(kg·d),分两次口服,按病情变化调整用量;雄激素(十一睾酸酮)80 mg/d,分两次口服;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 mg/d,分两次口服,并对症支持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结果 5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2%(39/54),其中重型28例有效率67.9%(19/28),极重型12例有效率33.3%(4/12);26例非重型有效率76.9%(20/26).结论 环孢茵素、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可作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