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对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消化加物理方法分离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分别在体外培养,细胞汇合后消化,一部分用盖片法培养,用特异性抗体鉴定细胞纯度,另一部分做细胞增殖实验。在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EGF,培养24、48、72小时,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EGF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EGF浓度为5.0及10.0ng/ml时,明显刺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增殖,MTT与流式细胞仪两法一致。EGF不刺激细胞凋亡。结论:采用酶消化结合物理方法分离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及上皮细胞,方法简便、快速,细胞纯度高,在体外生长良好,可用于体外研究着床及异位子宫内膜生长的机制。当EGF浓度为5.0及10.0ng/ml时,确实刺激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对宫内膜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消化加物理方法分离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分别在体外培养,细胞汇合后消化,一部分用盖片法培养,用特异性抗体鉴定细胞纯度,另一部分做细胞增殖实验。在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EGF,培养24、48、72小时,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EGF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EGF浓度为5.0及10.0n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改良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方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米非司酮对原代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改良后的"二次消化法"分离培养增殖期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子宫内膜基质和上皮细胞的波形蛋白和角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比率,计算分离培养的基质和上皮细胞的纯度;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米非司酮对原代分离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基质细胞较上皮细胞生长迅速。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基质细胞波形蛋白阳性率达97%,上皮细胞角蛋白阳性率达90%。米非司酮处理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2d或3d后,结果均显示,随着米非司酮浓度增加,基质细胞的细胞抑制率(IR)逐渐升高。米非司酮作用基质细胞2d后,50和100μmol/L组的I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作用3d后,25、50和100μmol/L组的IR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IR值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米非司酮处理2d和3d对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IC50分别为52.85μmol/L和86.46μmol/L。结论改良后的"二次消化法"可获得高纯度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米非司酮对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4.
国外泌尿学近况介绍42例侧肾错构瘤结果分析[KennellyMJ,etal.JUrol,1994,152:1988]1986年5月~1993年7月共收治肾错构瘤患者31例,其中女性23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46.5岁(1~71岁)。右侧10例,左侧1...  相似文献   

5.
1972年,Kerr等[1]首次描述了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其意义是维持机体细胞总数的内平衡。育龄妇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改变是受体内雌、孕激素调控的,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缺血坏死所致,而目前的研究认为,凋亡在子宫内膜周期脱落中也起作用。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6.
由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性肾小球硬化所致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种肾脏病发展男性快于女性[1]。肾小球硬化包括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我们实验观察性激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和基质合成的直接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MC的培养与鉴定:雄性SD大白鼠4只,6~8周龄,150~200g,由河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MC的培养与鉴定按谌贻璞等建立的方法进行[2]。2.性激素对MC增殖的影响:(1)对活细胞计数的影响:将亚培养第五代MC种于24孔(10000个/孔)培…  相似文献   

7.
对含铜宫形器(UCDcu200)、TCU20C及圆形器3种宫内节育器行置器后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对比研究。结果:30例UCDcu200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均见弥散分布的棕黑色颗粒,铜染色阳性、弥漫充血、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涧随时间的推移而减轻。腺体发育不同步,其中10例可见腺上皮灶性鳞化及增生,在置器后4~5年的标本中间质出现明显纤维化改变。20例TCU220c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于置器1年的有较重的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棕黑色颗粒大、量多,铜染色仍阳性,反应较UCDcu200重。圆形器15例,内膜组织所见较上述二者明显为轻。结果表明,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不仅与形状有关,也与铜是否直接接触子宫内膜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人子宫内膜体外构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构建人子宫内膜的新方法。方法将采用筛网分离法获得的原代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依次接种到自制的液态胶原材料上共培养,形成子宫内膜组织,并与二维条件下正常培养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进行比较。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所构建的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征,以及两种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和分布情况。结果分离获得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纯度分别达到95%和90%。在Ⅰ型液态胶原形成的凝胶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排列紧密,腺上皮细胞呈腺体样结构。结论两种细胞与Ⅰ型液态胶原凝胶复合后构建的子宫内膜具有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使用因子宫肌瘤摘出的子宫标本40份。根据主诉与子宫内膜标本HE染色,将标本分成8个期。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子宫内膜月经周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反应。结果发现,PCNA标记细胞在增殖初期腺上皮(40%)和增殖中期间质中部(48%)标记率最高,而表面上皮细胞中很少;排卵期可见腺上皮的PCNA标记细胞再次增加;分泌期只有间质中可见PCNA标记细胞。本结果对人月经周期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变化情况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妊娠妇女和啮齿类动物子宫内的自然杀伤细胞诸定寿,史小林,翁静月经周期的分泌中、晚期和妊娠初期,人子宫内膜和蜕膜中出现一类特殊细胞,胞质内含嗜玫瑰红特殊颗粒,命名为子宫内膜颗粒细胞(endometrialgranulo-cytes)[1]。近年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多肿瘤抑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肿瘤抑制基因 1(multiple tumorsuppressor,MTS 1)是1994年由 Kamb[1]与 Nobor[2]首先报道的一种新型抑癌基因,其基因编码产物是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的抑制蛋白-P16。P16蛋白可通过与CDK4结合而使其失活,从而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并抑制细胞的异常分裂及增殖。瘢痕疙瘩是机体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异常增殖所形成的肿块[1]。研究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及DNA合成代谢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成纤维细胞(KFb[4]…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和纯化小鼠子宫内膜边缘群(side population,SP)干/祖细胞,为进一步探讨产后子宫修复的细胞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结合法与机械研磨分离的方法,原代分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通过Hoechst33342-SP法(对照加入维拉帕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子宫内膜SP细胞。结果未孕小鼠子宫内膜上皮与基质中均无明确SP干/祖细胞,产后哺乳期后的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含有SP干/祖细胞达(3.44±1.59)%。结论本研究初步检测到小鼠产后子宫内膜中含有SP干/祖细胞。产后更多SP细胞的出现可能与修复损伤的子宫内膜有关。这群SP细胞是子宫原位干细胞还是有其他来源,如何参与子宫内膜的修复,其分子机制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甾体激素对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PGS)的影响,采用雌二醇(E2)10-8mol/L和孕酮(P4)10-7mol/L培养增生晚期(n=7)和分泌晚期(n=5)子宫内膜的分离腺体和基质细胞。结果表明,E210-8/L和E210-8mol/L+P41O-7mol/L刺激增生晚期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产生PGF2α明显增加,对分泌晚期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以及增生晚期和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均无明显影响。PGE2,水平不受甾体激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与多发性肝癌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锋  长堀薰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12-112,I004
抗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对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有抑制作用[1]。本研究的重点是nm23H1基因的表达与多发性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30例多发性肝癌选自1984年10月~1993年4月期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外科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及IL18结合蛋白(IL18BP)在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上的表达。方法取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脱垂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子宫内膜,按月经周期和子宫内膜形态学检查结果分为增生期和分泌期2组,每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的IL-18及IL-18BP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连锁反应(qRT-PCR)检测子宫内膜IL-18及IL-18BP mRNA的表达。结果 IL-18、IL-18BP在人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且随着月经周期其表达呈现时空性变化。IL18在增生期表达于腔上皮、腺上皮细胞膜及基质细胞,与增生期相比,分泌期基质细胞IL18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MOD值0.33±0.07 vs.0.52±0.12,P0.05),而IL18BP的表达则显著增加(MOD值0.33±0.20 vs.0.10±0.07,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均有IL18和IL18BP mRNA表达,与增生期相比,分泌期IL18表达显著下降(P0.05),IL18BP表达显著增强(P0.05),IL18BP/IL18比值显著增高(P0.05)。结论 IL18和IL18BP在整个月经周期人子宫内膜上均有表达,且其表达呈现时空性的变化,可能与月经周期过程中子宫内膜的崩解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生殖医学杂志》1997,6(2):93-98
在植入和妊娠早期子宫内膜细胞特异基因激活LindaTseng引言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人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分化。在月经周期10~14天,子宫内膜每一成分,上皮性腺体、间质细胞和子宫内膜微血管系统迅速生长并达高峰。在月经周期中,腺上皮细胞形态显著改变。相反,...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小细胞肺癌10例报告曾多,蒋俭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国内外早有报道[1,2],但对其疗效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将我们从1990年3月~1993年9月对支气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10例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相似文献   

18.
分离猪颗粒细胞和内泡膜细胞的改良法吴尔若,袁冬,宗书东参考Morag等[1]分离内泡膜细胞(T-C)的方法,加以改良后能同时获得纯净的颗粒细胞(G-Q)和内泡膜细胞,满足体外双池培养G-C和T-C的需要。一、材料和方法1.试剂:McCoy′s5a培养...  相似文献   

1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子宫内膜、蜕膜和绒毛的免疫组化定位桂耀庭王介东王弘毅罗宏志程捷许如华于波李伯南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报道结果不一[1]。本试验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改良透壁法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6]。但桡动脉穿刺置管系一种类似静脉穿刺的“盲目”穿刺置管术,穿刺针与皮肤角度多主张呈20~30度角[1,2,7]本法系在美国麻省总医院[7]所用的透壁法桡动脉穿刺法基础上,使原穿刺法的穿刺针与皮肤呈20度改为55~60度的穿刺置管法,经1989年10月~1992年2月临床136例次应用,获得满意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穿刺法应用于临床共136例次,年龄5~84岁,其中男占73%,女占27%。心血管直视手术占68.1%。1.在固定左或右手前臂腕背部垫起后消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