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12-2014-01收治的5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腰穿放脑脊液;研究组28例患者通过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每小时记录1次,并采取经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根据颅内压调整引流器高度;对于颅内压>25 mmHg者适当加用脱水药物,使颅内压维持在15 mmHg左右,并持续监测记录.术后动态颅脑CT复查,观察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进行Barthel指数与KP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Hunt-Hess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7例(25.0%),未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64.28%(18/28),继发往脑梗死发生率14.28%(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研究组Barthel指数分级Ⅰ级+Ⅱ级患者占82.14%(23/28),对照组为46.4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KPS评分,Hunt-H essⅡ级患者分别为78.6分和90.2分(P>0.05),Hunt-HessⅢ级分别为42.6分和92.0分(P<0.05),Hunt-HessⅣ级分别为32.6分和76.8分(P<0.05),Hunt-HessV级分别为1.68分和18.9分(P>0.05).结论 脑室内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对Hunt-Hess分级Ⅱ、Ⅳ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脑屏障(BBB)的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直接损伤。未来针对EBI的治疗将为SAH患者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16例动脉瘤破裂致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后常规留置颈动脉池引流。随机分成单纯血性脑脊液引流组和亚硝酸钠治疗组,作TCD、CT及临床随访观察。结果发现亚硝酸钠能舒张痉挛血管,在脑血管痉挛高峰期作用尤显,为减少急性期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亚硝酸钠治疗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例脑动脉瘤破裂致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行开颅瘤颈夹闭术后常规留置颈动脉池引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单纯引流血性脑脊液;另一组每日经引流管注入100mmol/L。亚硝酸钠2ml,连续14d。TCD逐日随访脑血流速度变化,CT及临床观察脑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出现情况。结果发现:亚硝酸钠能舒张痉挛血管,在脑血管痉挛高危期作用尤显。  相似文献   

5.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使病情恶化,影响患者的预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应用储液囊埋植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术后脑积水患者共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病人分为两组,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组187例,其中动脉瘤夹闭术后172例,栓塞术后15例;对照组113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27.5%和10.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1%和37.1%(P<0.05或P<0.01),两组穿刺部位血肿分别为3.6%和5.7%,无明显差异。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减轻颅内动脉瘤术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重度颅脑损伤,脑内血肿及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术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死亡率,减少致残率,于2002年开始对个别的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腰大池内置管引流临床监测颅内压10例体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7~60岁,平均5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8例,钝器击伤2例,伤后急来我院治疗,因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急诊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创术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寻求一种防治破裂脑动脉瘤急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的方法。方法破裂脑动脉瘤急诊术后,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后持续注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10d,滴速2ml/h,术后第3d起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12例破裂脑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3例,Ⅲ级2例,Ⅳ级5例,Ⅴ级2例,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1例。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便于临床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效果确切,极大地改善了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破裂动脉瘤病人术中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对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置管的技术要点进行技术总结及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夹闭的60例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采用paine点穿刺20例,改良paine点穿刺20例,脑沟回定位法20例。结果除1例脑室狭小病人穿刺失败外,59例病人术中脑组织塌陷良好,其中1例术后复查出现脑室内出血,经引流后恢复良好。结论 paine点穿刺、改良paine点穿刺、脑沟回定位法均能准确穿刺到侧脑室,为动脉瘤夹闭提供操作空间,改良paine点穿刺法最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行早期血性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6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早期接受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7 d并发脑血管痉挛12例(30.0%),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后1~2个月,3例(7.5%)患者出现脑积水;术后1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分级结果显示,37例(1级)为恢复良好,2例(2级)为轻度残疾,1例(6级)为预后不良(家属放弃治疗后,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至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7例(94.9%)患者治愈或好转;2例(5.1%)患者智力下降,但未发生偏瘫、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行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释放血性脑脊液,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而廉价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Fisher分级>Ⅱ级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86.7%)明显高于Ⅱ级及以下者(26.7%),P<0.01。Fisher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相关(r=0.3164,P=0.0135);SAH后3周内手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明显高于3周以后手术(20%),P<0.001。术前发生SAH2次以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6.9%)明显高于1次(41.2%),P<0.001。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1)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是SAH后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的延续。(2)SAH后3周内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期手术不能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破裂脑动脉瘤术后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介绍一种脑底蛛网膜下腔持续灌注罂粟碱稀释液来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供同道们参考。在破裂脑动脉瘤急诊开颅夹闭动脉瘤后 ,在显微镜下尽可能清除脑底蛛网膜下腔积血 ,然后在脑底蛛网膜下腔置一根细的硬膜外麻醉用的导管 ,从头皮中引出并固定 ,外接止痛泵。向止痛泵内注入罂粟碱稀释液 (5 0ml生理盐水加 3 0mg罂粟碱 ) 2ml/h,即 48ml/d。 8~ 1 0d为一疗程。手术后在拔除硬膜下引流管后 ,每日腰穿 1~2次放出血性脑脊液破裂脑动脉瘤术后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蔡学见!214044无锡$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 @董吉荣!214044无锡$解放军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并比较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动脉瘤手术夹闭后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 术和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 年7 月—2017 年6 月收 入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50 例,研究组患者手术夹闭动脉瘤后进 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照组患者手术夹闭动脉瘤后进行腰椎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和颅内压降低至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 组(P< 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2.00%)(χ2=13.50,P< 0.05),研究组 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14.00%、8.00%)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28.00%)(χ2=9.72、9.07, P< 0.05);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和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CS 评分 均显著提高(P < 0.05),且研究组的G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 后辅助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 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因素颇多,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遗传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的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病灶特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动脉瘤术中破裂、血肿清除、术中用药、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等。通过了解上述因素的作用特点,充分评估术前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和处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产生慢性脑积水的原因,以提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unt-Hess进行分级,其中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15例,Ⅴ级3例。结果慢性脑积水30例患者中,Hunt-HessⅢ级13例,Ⅳ级14例,Ⅴ级3例均出现慢性脑积水症状。可见,较高的Hunt-Hess级别是产生慢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其中60岁以上患者均SAH术后产生慢性脑积水现象,并伴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状。结论产生慢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于SAH发病后的Hunt-Hess级别、脑室积水、年龄较高或具有高血压史、出血次数1次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后脑积水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60例脑室出血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室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腰大池引流并鞘内注射尿激酶。结果治疗组30例脑室出血病人中,26例无脑积水,占86.7%,对照组30例中,19例无脑积水,占63.3%,无脑积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并鞘内注射尿激酶能降低脑室出血后脑积水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