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0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B超,CT,MRI,ERCP检查资料.结果: B超和ERCP检查无特征性表现,CT与MRI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结论: 通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学的深入研究,可望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IHPCC病人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9~78岁(平均56岁),2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作了MRI检查,手术治疗24例,6例行肝穿活检,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结果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5例;有胆囊切除、胆道探查病史4例;先天性胆管囊肿者2例;7例无任何黄疸表现;11例病史中有体重减轻。多数病灶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早期表现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性强化,3例未见明确肿块者和4例肿块周围无扩张胆管者术前影像误诊。结论 IHPCC临床表现多样,结石、胆道手术史和先天性胆管囊肿是重要发病诱因,体重减轻、黄疸和肿瘤标记物升高提示患病可能。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强化是其影像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价淋巴清扫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28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对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36.8%,21.1%,未切除组15.8%,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进行淋巴结清扫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40%,未进行淋巴结清扫切除组为55.5%,11.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合并门静脉癌栓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未合并门静脉癌栓组为86.7%,46.7%,2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4)。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和淋巴清扫与预后显著相关,而门静脉癌栓与生存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淋巴转移,手术切除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手术切除能改善预后,术中进行肝门淋巴脂肪清扫能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CT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CV)预测粗梁-团块型肝细胞癌(MTM-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TM-HCC(MTM-HCC组)和56例非MTM-HCC(nMTM-HCC组)患者资料,比较组间CT表现差异;基于平扫(P)及增强平衡期(E)CT测量腹主动脉(P-CT腹主动脉、E-CT腹主动脉)、肿瘤(P-CT肿瘤、E-CT肿瘤)及非瘤肝实质(P-CT肝实质、E-CT肝实质)CT值,计算肿瘤及肝实质ECV,对比组间ECV相关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ECV相关参数用于预测MTM-HCC的效能。结果 组间CT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M-HCC组E-CT肿瘤、Δ肿瘤(肿瘤区域绝对强化CT值)及ECV肿瘤均低于nMTM-HCC组(P均<0.01)。以E-CT肿瘤、Δ肿瘤及ECV肿瘤预测MTM-HCC的AUC分别0.74、0.77、0.87,ECV肿瘤的AUC高于E-CT肿瘤和Δ肿瘤Z=2.271、2.557,P=0.023、0.011)。结论 基于CT ECV可有效预测MTM-HC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发生机制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方法32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1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成像,9例患者治疗后作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门脉血管软组织肿块影和门静脉癌栓内及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间接征象主要有侧支循环形成及周围肝脏动力学的改变。螺旋CT扫描可以评价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结合MPR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资料,对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又称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或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存在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远东和东南亚国家,发病率约为2%~25%,而西方国家较为少见,仅为0.6%~1.3%[1-4].长期的HL会导致反复的肝内胆管炎症,继发肝内胆管狭窄,导致肝实质萎缩、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PNB)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IPNB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3例IPNB中发生于右叶肝内胆管6例,左叶肝内胆管4例,近肝门处胆管3例。11例表现为扩张的肝内胆管内形态多变的结节或肿块,3例单发,8例多发;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界欠清,动态增强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边界变清晰,病灶周边仍见较完整的胆管壁。另外2例CT平扫表现为中度扩张的胆管内壁毛糙如绒毛状,平扫较胆汁呈稍高密度,增强轻度强化。13例均见肝内胆管呈弥漫性或局限性不同程度扩张,5例肿瘤所在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结论IPNB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加深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9例,肝内胆结石13例,肝叶萎缩7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呈斑片状、分隔状向心性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CT诊断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1991~2000年间我科收治的46例PICC病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1)本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存乙型肝炎(20%)、肝硬化(45%),部分伴有肝内胆管结石(20%),血清AFP升高(3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的诊断率分别为90.0%、95.4%及100.0%;(3)手术切除率为64.0%.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3.0%及26.0%;(4)生存5年以上的12例病人中,直径≤3cm的小肝癌9例,包膜完整的肿块型直径位于3~5cm肝癌3例,术后均辅助性放射治疗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在早、中期提供临床线索,但缺乏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治愈性切除术加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着重研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方法 对54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2例行CTA检查,42例应用MIP或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54 例患者MSCT发现HCC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 DSA无显著差异 (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 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 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64排CT与DSA及C臂 CT检出肝癌小病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对肝癌小病灶(直径≤3.0 cm)的检出能力。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先行64排CT扫描,再行肝动脉DSA、TACE和C臂CT扫描。2周内复查CT(碘化油CT),由3名影像科医师对64排CT、DSA、C臂CT和碘化油CT图像进行分析,计数4种方法对直径≤3.0 cm病灶的显示情况,并以碘化油CT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用McNemar检验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诊断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碘化油CT证实48例患者共133个病灶(直径0.5~3.0 cm),其中64排CT检出55个(55/133,41.35%),DSA检出110个(110/133,82.70%),C臂CT检出130个(130/133,97.74%),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根据病灶大小将133个病灶分为3组,A组(直径0.5~1.0 cm)98个病灶,B组(直径1.1~2.0 cm)27个,C组(直径2.1~3.0 cm)8个。64排CT、DSA、C臂CT分别检出A组病灶29、76和95个,B组19、26和27个,C组7、8和8个。结论 C臂CT可提高对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ICC)与肝门部胆管癌(HCCA)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ICC和75例H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肿瘤相关蛋白Her-1、Her-2、P170、VEGF、突变型P53、Ki-67、Top-Ⅱα的表达情况;Kappa法检验Ki-67、Top-Ⅱα对肿瘤细胞增殖程度的检验效果。结果两组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神经浸润发生率及VEGF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P值均<0.05);肿瘤相关蛋白Her-1、Her-2、P170、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P值均>0.05);Ki-67、Top-Ⅱα对HCCA细胞增殖程度的检验效果一致性较好(K=0.468),但对ICC的检验效果一致性差(K=0.291)。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VEGF阳性表达率高,肿瘤恶性程度更高;肝门部胆管癌更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和神经浸润;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扫描在肾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肾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3例肾癌患者资料。男63例,女30例。年龄15~78岁,平均55岁。术前均采用螺旋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将CT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3例患者CT分期Ⅰ期55例、Ⅱ期17例、Ⅲ期6例、Ⅳ期15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4例、Ⅱ期28例、Ⅲ期8例、Ⅳ期13例。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提示2种分期方法密切相关(P〈0.01),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rp=0.91,呈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联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螺旋CT对肾癌术前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4%、92.5%和88.7%。结论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应列为肾癌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的HCC患者,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MSCTA成像,比较其中62例HCC合并PVTT患者横断面与CTA图像在PVTT诊断中的差异。结果MSCTA与横断面图像均能显示全部43例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横断面和CTA成像对门脉二级和三级以下分支PVTT以及长度2cm以下PVTT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A可明显增加门脉分支癌栓和门脉内较小癌栓的检出率,对制定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在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15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15例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4.3%(15/350)。术前诊断率为40%(6/15)。5例行根治性切除(33.3%),术后平均生存27个月。姑息性手术治疗10例,术后平均生存8个月。结论对50岁以上,病史较长,反复胆管炎发作,短期内消瘦,进行性黄疸加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应高度警惕并发胆管癌可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我科在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癌术前诊断率为42.9%(6/14)。14例均经手术治疗,4例行根治性切除,根治性切除率28.6为%(4/14),痊愈出院。术后死亡1例,为重度感染致肝功能衰竭,1例为病情加重而自动出院,其余10例好转出院。术后平均生存33个月,姑息性手术10例,术后平均生存3个月。结论对50岁以上,病史较长,反复胆管炎发作,短期内消瘦,进行性黄疸加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应高度警惕并发胆管癌可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 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0.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男10例,女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FH的CT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MFH位于下肢8例,上肢1例,腹膜后3例,鼻部2例,肝脏2例,背部1例,肠道1例。CT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略低,多不均匀,边界不清,病灶内见坏死15例,囊变9例,钙化3例,出血2例;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中等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并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光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复杂,大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席纹状或轮辐状排列为其特征性病理表现。结论 CT对诊断MFH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