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蒿鳖甲汤治疗阴虚发热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虚发热属内伤发热,常表现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亦有表现为高热者。笔者运用青蒿鳖甲汤治疗不同疾病的阴虚发热,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阴虚湿热证,是指脏腑阴虚与湿热内盛并见的一类证候。本证以数脏同病、多证并存、虚实夹杂、病情迁延难愈为特征。临床辨治,往往顾此失彼,难于当机立断而一举中的。笔者于此有所心得,现略谈于后。一、临床特点阴虚湿热证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其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具体讲,阴虚乃正亏,临床既可见形体消瘦、眩晕失眠、口燥咽干、便于溲赤、舌净、脉细等阴血不足的表现;也可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绎、脉数等阴不制阳、虚热内生的证候。  相似文献   

3.
李素清 《四川中医》2000,18(7):9-10
一般认为:阴虚多生内热,痰湿常由阳虚。然而,阴虚也可产生痰湿,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历代医家也多有论及。今就阴虚生痰湿之机理及治疗作一浅述。1 阴虚生痰湿的病理机制祖国医学认为:痰浊水湿皆由人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致。津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脏腑功能的健全,而脏腑功能的健全又全藉阴阳之协调。当体内阴液亏虚,脏腑组织失于濡养,引起功能减退或障碍,这种衰减一旦影响到人体水液代谢,就会产生痰湿。归纳起来,阴虚生痰湿其发病机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1 阴虚火旺,煎熬津液为痰湿 阴阳协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破坏了这种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4.
阴虚即阴偏衰,指机体阴气不足,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不能制约阳热,阳就会相对亢盛而成为虚热证。阴虚体质,外感风热,或感邪后邪从热化,阴液更伤发为临床的阴虚感冒;素体阴虚,虚火内灼,逼津外泄故为盗汗,或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可为虚实兼杂之盗汗;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形成不寐(阴虚火旺型);阴津不足,肠道失濡引发便秘。  相似文献   

5.
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方法:采用速尿和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通过测定造模、给药前后体温、血浆cAMP含量、cAMP/cGMP比值以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研究地黄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解热作用。结果:地黄水提液可显著降低阴虚热盛证型家兔发热高峰值,并缩短发热时间;抑制阴虚热盛证型发热家兔血浆cAMP含量过高及cAMP/cGMP比值升高;有改善阴虚热盛证型发热家兔血浆白细胞急剧降低和升高的趋势。结论:地黄水提液对家兔阴虚热盛证型发热有显著性的解热效应,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阴虚热盛证型发热的发热介质cAMP过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临床表现多为低热,有时或为高热,亦有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者,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约之有六。1.阴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阴液亏损,水不制火,以致阴虚内热。2.血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因出血过多,使营血亏虚,血虚不能配阳而发  相似文献   

8.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阴虚水肿证治莱芜市中医医院(271100)吕贵东王瑞道阴虚水肿是指水肿未消,阴液已伤,或脏腑阴精不足,功能失调所致的水肿。我们运用养阴利水法治疗,效果满意。导致阴虚水肿常见因素有:①体质因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青壮年房室不节,易损真阴,老年人阴精...  相似文献   

10.
阴虚热淋     
阴虚热淋者,系素体阴虚之人而病淋,或淋证久用通利之剂耗伤阴液,淋证始终不解者。既然名之曰淋,淋证之症状及湿热蕴结下焦之病因当然存在,其不同者,必见心烦不得卧,或潮热,五心烦热,咽喉干燥,舌起裂纹,或舌红无苔,或苔少而干,脉细数等阴虚之象。张仲景《伤寒论》中治阴虚而水、热蓄积下焦,立猪苓汤以育阴利水;使阴液复而水热散,确能收到双全其美之功。因此,仿猪苓汤旨意立滋阴通淋之法,用治阴虚热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就内伤发热的病因,通常我们遇到的阴虚、气阴两虚者较多,而就形成阴虚、气阴两虚型内伤发热机制本人有新的体会,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浅谈脾阴虚     
脾以虚证为多,胃以实证常见,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前人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都侧重于脾阳虚,如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等,极少有脾阴虚的论述,大多只将阴虚症状归纳到胃阴不足、胃火炽盛。是否脾只有阳虚的表现而没有阴虚的证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阴与阳、表与里、虚与实、脏与腑、气与血、寒与热都是互为联系、互相制约、相对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机能活动,所有疾病的表现,都是正常生理机能相对平衡失调的客观反映,脾为五脏之一,同样具有阴阳两个方面,有阳虚,就应有阴虚,故本文就脾阴虚的生理病理、脾阴与胃阴,谈谈个人的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13.
盗汗是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津液外泄失常性疾病.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笔者运用麦味地黄丸加味治疗阴虚盗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小球疾病阴虚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湿热贯穿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始终,且随着病程迁延或病变加重,湿热久恋又会进一步耗伤肝肾之阴,形成阴虚湿热证。笔者对本证的辨治略有体会,现总结如下。阴虚湿热证的形成有一个矛盾着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可以概括为4点:其一,慢性肾小球疾病长时期蛋白和血细胞等精微物质从尿中直接流失,导致肾精不足,且湿浊之邪稽留下焦,肝肾精血暗耗,湿壅生热,形成阴虚夹湿热证。其二,素体肝肾阴虚或房事不节,致肾中相火妄动,与湿热依附为症。其三,过用清利药物或过用辛温燥烈的药物,耗津伤阴。其四,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及免疫抑制剂,助热劫津,导致机体的真阴亏损。且在诸多情况下,这些病理因素又相互影响。阴虚湿热证,根据阴虚与湿热的孰轻孰重,临床可表现为3种证型:肝肾阴虚湿热型,主要见于慢性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赵庆华 《河南中医》2014,(6):1032-1033
刘学勤教授认为肝源性发热多出现在鼓胀、积证病中,系由患者常年肝病,加之长期不愈所致。一方面肝病日久损及脾脏,另一方面,肝病日久,耗上阴津,肝肾阴虚,内热自盛,而午后或夜间阴气当令,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偏旺,故发热,或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治疗肝源性发热应准确把握其病机,善于辨证,治在求本。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内伤热证贯用滋阴、清热、降火,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内伤热证的经验:五志之火,疏气降气;血热妄行,降气抑火;肝阳上亢,浊阴不降;气虚发热,土不伏火;肺痨潮热,虚阳外散;虚火上燔,火不归原;阴盛格阳,浮阳外越;足心发热,阴火沸腾;消渴燥热,假热真寒;肿瘤发热,本寒标热。内伤热证的治疗大法:温补、引导、敛固。内伤热证的辨证要领:邪正交争,阴阳盛衰,气机不利,阴证化阳,浮阳外越。  相似文献   

18.
阴虚证作为慢性难治病的常见证候,常以复合证形式存在,是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动风、阴虚夹湿、阴虚痰阻、阴虚血瘀、阴虚水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阴虚复合证的形成机理、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四川中医》2010,(8):18-19
首先从"气分阴阳"调控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正确说法,分析其实质,规范化阴虚发热证的病机为阴气的虚亏。然后分析两种"阴虚发热"证的动物造模方法,第一种造模方法(热性药物伤阴)所造的"阴虚发热"模型以阴气虚损为主,病理机制单纯,更有利于研究使用。而第二种造模方法(伤津脱液加菌毒)所造的"阴虚发热"动物模型的应用会易于使人产生因津液虚亏而发热或血虚而发热的不良导向。  相似文献   

20.
低热证病因复杂、治疗棘手。笔者根据祖国医学“内伤发热”之理、辨证施治,取效满意,仅就现存临床资料整理如下:一、阴虚发热所谓阴虚发热,系因阴精亏损而致阳偏于亢,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即“阴虚生内热”。症见午后、夜间潮热,手足心热,骨蒸颧赤,口干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