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中医国粹就已经用“望眼”来诊断全身疾病了。《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切脉动静而视睛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由此可见,“望眼”辨证一直以来就是浩瀚医海的济世光芒。  相似文献   

2.
《释骨》一卷 ,清代沈彤撰。沈彤 ,字冠云 ,号果堂 ,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经学家。著作有《周礼禄田考》、《仪礼小疏》、《春秋左氏传小疏》与《果堂集》等。其《果堂集》,多订正经学之文。《释骨》为《果堂集》中一篇 ,亦有单行者 ,取《内经》所载诸骨 ,参考诸说 ,多所辨正。余方撰《释骨笺释》,将其书逐条笺释之 ,以广其传。然以今考之 ,由于历史局限 ,其中亦有未尽之处。此不揣浅陋 ,条列其显而易见者辨正之。《释骨》曰 :“额之中曰颜 ,曰庭。”下文又曰 :“眉目间亦通曰颜。”(《五色篇》云 :阙者 ,眉间也。庭者 ,颜也。下论察色之部…  相似文献   

3.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五行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五行生成”的论述,首先见载于《尚书》和《周易》。——《尚书·周书·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指五行的生数。《周易·(?)辞上传》:“天一、地二、  相似文献   

5.
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为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说明了通过望色,可测知所病之脏腑。为此,笔者于八三年以来,共收集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中医望诊资料,重点就其中出现睑缘青紫的115例资料,进进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6.
根据脏腑学说 ,肝主青色 ,心主赤色 ,脾主黄色 ,肺主白色 ,肾主黑色 ,以颜面所呈现的这五种颜色的状况 ,可以推断五脏有虚实寒热之变 ,如《素问·痿论》有 :“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 ,肾热者色黑”的记载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兹就小儿患者浅谈之。1 望神色 《内经·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主病 ,主要从面部色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一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要性。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  相似文献   

8.
<正> 一、历代医家对“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论述《素问·玉版论要》说:“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吾  相似文献   

9.
在艾灸疗法中,“壮”数的多少是古代灸疗作用量的标准,沿用至今未改。但对于“壮”的解释众说不一,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多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有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及千壮,皆临时消息之。”《东医宝鉴》针灸篇曰:“着艾一壮,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梦溪笔谈》卷十八曰:“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弱羸瘦者量力减之。”《本草纲目》卷十三曰:“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以上对“壮”的解释很易使人认为是“强壮”与“少壮”之意,对其真实涵义未能明晰,特略考供参。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甲乙经》中有“阳受气于四肢。”王冰、张介宾、张志聪均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医家们对原文中的“本”字都是肯定的。近些年,一些中医杂志刊登文章,对“本”字提出疑问,大有以“末”代“本”之势,笔者认为“本”即根本。兹讨论如下:《难经·九难》曰:“诸阳为热。”《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关于阳是热的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素问·痹论》曰:“寒者,阳气少;热者,阳气多。”《素问·刺志论…  相似文献   

11.
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诊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古代一些著名的医家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如扁鹊望齐侯之色,仲景对王仲宣的侯面色验眉毛等,几千年来一直传为佳话。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对面部色诊的论述也很多。《内经》中有“五生色”、“五病色”、“五死色”的理论。《伤寒论》原文48条提出太阳病的面色是“缘缘正赤”;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13.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14.
杨旭光  陈媛  王琼芬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76-276,279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  相似文献   

15.
切诊一得     
<正> 从唯物辩证自然观来看:天地与人体相应,宇宙是宏观,人体脉搏是微观。古人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了对待客观现象细心观察,就能够由小及大。时代有脉搏,地理有江河道路,人体有脉络。《周礼》有:“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扁鹊运用切脉等为虢太子治“尸厥证”。《黄帝内经素问》有三部九候论,提出二十余种脉象。《难经》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开创了脉证并治,二者合参。每节提纲挈领都是“病脉证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  相似文献   

16.
五石汤质疑     
<正> 《针灸甲乙经》序文云:“……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后世历代医史家撰文著书,都把这段序  相似文献   

17.
《内经》诊法之中,注重望色察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谓望色察病是很高明的诊断方法。而望色之中尤其注重了望面色,因为人体的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气血之所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观察面色的变化,可以辩别五脏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予后好坏。《内经》论述望面色的内容很多,综其所述,约有六个方面的要点,试浅析之。  相似文献   

18.
容貌姿态在古代 ,容和貌通用时没有区别。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悲不能自止 ,容貌变更”。但单独使用时却各有侧重。容 ,本义是“容纳”、“包含”、“盛受”。《说文解字》曰 :“容 ,盛也”。“容貌”则是其假借义 ,在表示“容貌”义时 ,“容”侧重的是神气、表情 ,是通过外表所流露出来的内心感情。如《后汉书·华佗传》曰 :“晓养性之术 ,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孟子·万章上》曰 :“舜见瞽叟 ,其容有蹙”。《楚辞·渔父》曰 :“夫子犹有倨傲之容”。句中与“容”相连系的是“壮”、“蹙”和“倨傲”。“壮”是精力充沛的神态 ,…  相似文献   

19.
按《本草纲目》,本经始载莲子的性味功效,《名医别录》始有石莲子之名,曰:“八九月采(莲子)黑坚如石者,干捣破之。”从收集的方法,采集时间的不确定性来分析,古时的石莲子与现代药用莲子的采集情况十分类同,仅使用时不除去果壳。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曰:“经秋正黑,名石莲子,入水必沉。”宋·苏颂《图经本草》:“其药(莲子)至秋黑而沉水,为石莲子。”可见,由梁代至宋,已给出石莲子的标准,莲子必须色黑,坚硬如石,有沉水的性质。时珍曰:“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日“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其皮肤损害远较一般皮肤疾患为重,且缠绵反复,顽固难愈,复发率高,属于“顽癣”范畴。如《诸病源候论》云:“干癣但有医郭,皮枯索痒,搔之屑出是也”。《外科证治全书》曰:“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医宗金鉴》亦言:“癣疮,其名有久,一日干癣,搔痒即起白屑,索然凋枯……五曰松皮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