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P53,CyclinD1和Ki67蛋白在外阴HPV相关疾病尖锐湿疣、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6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20例外阴鳞状细胞癌标本中P53,CyclinD1,Ki67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P53在尖锐湿疣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Ⅰ级、Ⅱ级、Ⅲ级)组,外阴鳞状细胞癌组,正常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6%,43.48%,52.63%,61.11%,70.00%和0。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34.78%,47.37%,55.56%,60.00%和0。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7%,47.83%,57.89%,72.22%,85.00%和0。P53与Ki67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Ki67与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与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P>0.05)。三者均表达随外阴上皮恶变的进展而增加。结论 P53,CyclinD1和Ki67蛋白在外阴HPV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皮损中HPV类型及p53、bcl—2分子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中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及其p53和bcl-2(B细胞淋巴瘤样因子2)分子在HPV6/11阳性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PCR法检测了22例CA皮损中HPV6/11和HPV16/18,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尖锐湿疣组织中p53和bcl-2分子的表达。结果 (1)所有标本均为HPV6/11阳性,未检测出HPV16/18;(2)40.9%的尖锐疣皮损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有p53蛋白的表达,但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主要散在分布于基底层;(3)bcl-2蛋白在CA及鳞状细胞癌中未见表达。结论 (1)HPV6/11是CA的主要致病病毒;(2)CA中部分出现p53分子表达提示这部分细胞可能已出现恶性转化倾向;(3)bcl-2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在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squamouscellcarcinoma,VSCC)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HPV6/11、16/18在31例VSCC及13名正常人皮肤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同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PV6/11、16/18在VSC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5.81%和38.17%,正常对照者为阴性。VSC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HPV16/18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SCC患者hTERTmRNA、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SCC患者hTERTmRNA表达与生存素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③hTERTmRNA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强于HPV16/18阴性组,生存素蛋白在HPV16/18阳性组中的表达低于其在HPV16/18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HPV感染及hTERT、生存素表达在VSCC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VSCC中hTERT与生存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11、16/18在外阴鳞状细胞癌(简称外阴鳞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6/11、16/18在26例外阴鳞癌、21例外阴上皮内瘤病变(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TIMP-1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6/11、16/18在外阴鳞癌、VIN中的感染率分别为69.23%(18/26)和38.46%(10/26),42.86%(9/21)和28.57%(6/21),正常对照组没有感染.MMP-9、TIMP-1蛋白在外阴鳞癌、VIN、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1%(24/26)和76.92%(20/26),90.48%(19/21)和80.95%(17/21),80.00%(8/10)和50.00%(5/10).HPV6/11的外阴鳞癌组、VI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18的外阴鳞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阴病变各组MMP-9、TIMP-1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在外阴鳞癌中MMP-9蛋白表达较TIMP-1蛋白表达强(P<0.05).MMP-9在有HPV6/11和HPV16/18感染患者中的表达较无感染者强,而TIMP-1蛋白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中HPV的感染起一定作用,当MMP-9的表达强于TIMP-1表达时可能是外阴鳞癌侵袭的一个指标,HPV感染可能会进  相似文献   

5.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E6、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50%、0%、0%;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78.3%、68.4%、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HPV感染中也表达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在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IN)皮损中的感染和其癌基因在人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方法采用捕获杂交法及PCR技术筛选高危型HPV和HPV16、18DNA阳性VIN标本:经RT-PCR、巢式PCR及DNA杂交研究HPV16、18 DNA阳性VIN标本中的HPV基因转录。结果 32例VIN患者皮损中24例(75%)为高危型HPV阳性,23例为HPV 16阳性,1例为HPV 18阳性。23例HPV 16阳性标本中除1例VIN Ⅱ皮损无HPV转录外,15份标本为游离体型HPV 16基因转录,其余7例VIN Ⅲ标本呈现整合型HPV 16癌基因转录;1例HPV 18阳性VIN Ⅲ标本发现为整合型HPV 18癌基因转录。结论大部分VIN Ⅱ、Ⅲ标本存在HPV 16感染,HPV癌基因的整合多发生于VIN Ⅲ的皮损;推测高危型HPV癌基因在人基因组中的整合与VIN的发生及其向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是否表达双功能氧化酶2(Duox2),并分析其与HPV6/11,16/18型别之间的关系,以初步探讨其与CA发病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40例CA患者皮损及对照组(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Duox2的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鉴定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HPV6/11、HPV16/18。结果:CA组患者皮损中Duo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0.24,P=0.007)。40例患者中仅HPV6/11阳性23例,仅HPV 16/18阳性8例,HPV6/11DNA阳性组Duox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PV16/18DNA阳性组(t=4.92,P=0.001)。结论:CA患者中,HPV病毒感染特别是HPV16、18病毒会引起Duox2的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8.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主要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增生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HPV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性损害大部分为HPV6/11所致的良性增生,亦有HPV16/18所致具有潜在恶性变的增生。笔者检测增殖相关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及Ki-67在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醋酸白试验阳性非皮损表皮中的表达,并与正常人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作对照。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具有CA典型皮损和组织病理学特征。15例中男9例,女6…  相似文献   

9.
巨大型尖锐湿疣与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女性生殖道普通尖锐湿疣、巨大型尖锐湿疣、上皮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增殖活性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主要亚型分布,探讨这4种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AgNOR)、免疫组化染色(SP法)以及原位分子杂交(ISH)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这4种病变中PCNA、P53、C-erbB-2的表达以及HPV6/11和HPV16/18亚型的分布.结果巨大型尖锐湿疣和上皮不典型增生在AgNOR颗粒面积/核面积比,以及PCNA的阳性指数(PI)和平均吸光度这些反映细胞增生活性的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但与普通尖锐湿疣和鳞状细胞癌两组相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癌基因蛋白P53的表达上,此4组病变之间均有不同.C-erbB-2在鳞状细胞癌组中阳性率较高,而其余3组病变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普通尖锐湿疣感染的HPV亚型主要是低危型的6/11型(16/22例),鳞状细胞癌和上皮不典型增生主要感染的HPV亚型为高危型的16/18型(9/14例和3/6例).巨大型尖锐湿疣感染的HPV亚型中两者均高:HPV6/11为66.67%(8/12例),HPV16/18为41.67%(5/12例).结论巨大型尖锐湿疣是一类无论在组织形态、生物学特征和病原学基础等方面均有异于普通尖锐湿疣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0.
抑癌基因PTEN在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EN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有关。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和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公认的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最佳指标。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癌前病变,既往称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目前将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为VINⅠ、Ⅱ、Ⅲ级。本研究目的是检测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VS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TEN和Ki67与外阴癌变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2 1WAF1/CIP1,P5 3及HPV6/11,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P2 1WAF1/CIP1,P5 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HPV6/11,16/18用原位杂交法 (ISH)检测。结果 P2 1WAF1/CIP1,P5 3在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组、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40 .0 0 % (12 /3 0 )、63 .3 3 % (19/3 0 ) ,5 2 .3 8% (11/2 1) ,47.62 % (10 /2 1) ,0 (0 /10 )和 0 (0 /10 ) ;外阴病变各组P2 1WAF1/CIP1,P5 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HPV6/11、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60 .0 0 % (18/3 0 )和 3 3 .3 3 % (10 /3 0 ) ,42 .86% (9/2 1)和 2 8.5 7% (6/2 1) ,正常对照组没有检测出 ;HPV 6/11阳性率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外阴恶性肿瘤组HPV16/18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2 1WAF1/CIP1P5 3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5 3 ,Fas ,Bcl 2蛋白在尖锐湿疣 (CA)组织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2 4例CA、46例宫颈癌和 2 8例正常宫颈组织P5 3 ,Fas ,Bcl 2蛋白 ,用PCR技术对各组织标本的HPV DNA进行检测和 6,11,16,18分型。结果 P5 3 ,Fas ,Bcl 2蛋白在CA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CA组和宫颈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综合分析 ,蛋白阳性率与HPV感染率密切相关 (P <0 .0 5 ) ,但CA组或宫颈癌组的蛋白阳性率与HPV 6/11型或 16/18型的检出与否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P5 3 ,Fas ,Bcl 2蛋白与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凋亡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HPV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PV分型及梅毒与尖锐湿疣(CA)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临床上降低尖锐湿疣的复发率提供数据资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皮肤性病科就诊并首次行HPC分型检测的尖锐湿疣患者110例,分析HPV分型与尖锐湿疣的复发以及HPV分型及梅毒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感染HPV6/11亚型的患者最多,有84例,占比76.36%;感染HPV16/18亚型有17例,占比15.45%;多种混合感染有9例,占比8.18%。单纯感染HPV6/11的84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出现复发,占比47.62%;而HPV16/18型感染的患者中17例患者有3例出现复发,占比17.65%;多重混合感染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占比44.44%,三组患者复发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HPV6/11型患者中,并发梅毒感染的患者复发率占比与无梅毒感染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1);HPV16/18型患者中,并发梅毒感染的患者复发率与无梅毒感染的患者复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多重混合感染的患者中,并发梅毒感染的患者复发率与无梅毒感染患者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危型的HPV6/11亚型感染是尖锐湿疣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而且也更易导致患者尖锐湿疣复发;合并梅毒感染的尖锐湿疣患者也更易于导致尖锐湿疣复发,值得在临床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HPV亚型与尖锐湿疣复发率复发时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低危型和高危型HPV不同亚型与尖锐湿疣(CA)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患者161例。采集标本,提取DNA,以PCR扩增,电泳确定HPV亚型;出院后1年随访,了解患者是否复发以及记录复发时间。比较高危型和低危型之间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的差异。结果HPV6/11型感染占73.91%(119例),HPV16/18型感染占9.32%(15例),复合型感染占16.77%(27例)。出院后3个月,HPV6/11组复发率达到高峰,与同期HPV16/18组和复合感染组无显著差异。出院后6个月,HPV6/11组复发率开始下降,而HPV16/18组和复合感染组则升至高峰,显著高于HPV6/11组(P<0.05)。治愈后1年,HPV6/11组复发率明显下降,HPV16/18组和复合感染组也开始下降,但显著高于HPV6/11组。结论不同亚型HPV感染的复发率和复发时间不同,出院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出院后6个月和1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6/11、16/18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生存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HPV分型PCR检测试剂盒检测HPV6/11、16/18在41例尖锐湿疣组织、23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HPV6/11、16/18感染;HPV6/11在尖锐湿疣中的感染率为87.80%(36/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PV16/18在尖锐湿疣中的感染率为19.51%(8/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存素和PCNA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66%(22/41)和87.80%(36/4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0%(2/23)和47.83%(11/23)。尖锐湿疣组中生存素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尖锐湿疣中两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09)。③生存素及PCNA在有HPV6/11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强于无HPV6/11感染患者。结论 HPV感染可上调生存素与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热休克蛋白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检测及其与HPV感染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HSP70)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检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 24例CA、46例宫颈癌和 28例正常宫颈组织HSP70,用PCR技术对各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检测和 6, 1 1, 1 6, 1 8分型。结果 HSP7 0在CA和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对照组 (P<0. 01)。CA组HPV6, 11型DNA阳性者HSP70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0. 05),宫颈癌组HPV16, 18型DNA阳性者与阴性者HSP70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 HSP70的表达与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关,HSP70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与HPV的感染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HPV and p53 in cervical cancer.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PV 16 and 18 E6 by DNA detection and p53 abnormal protein expression in cervical cancers in Hong Kong. MATERIALS AND METHODS--Seventy-three squamous cell cervical cancer biopsy were analysed. Detection of HPV DNA was carried out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outhern blotting (PCR/SB) technique using primers to the HPV16 & 18 E6 region and consensus primers to the L1 region.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he p53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HS) using the antibody CM1 on frozen sections of 55 cervical cancer samples. Forty-six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both the presence of HPV DNA and abnormal expression of p53. RESULTS--67.2% of the 64 sample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HPV 16 E6 DNA and 39.1% showed the presence of HPV 18 E6 DNA. 32.8% showed the presence of both HPV 16 and 18 E6 DNA. No HPV DNA was shown in 10.9% of samples. Only 3.6% (2) of 55 samples showed positive IHS with CM1. One occurred in a HPV negative sample and the other in a HPV positive sample. CONCLUSION--A high prevalence of HPV DNA was detected in cervical cancer in Hong Kong using the PCR/SB technique. However, abnormal expression of p53 was uncommon amongst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HPV 16 or 18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