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痛宁(眼镜蛇神经毒)国内已应用了十多年,具有镇痛效果持久、不成瘾、无耐受性的优点;但起效缓慢,效能不太高,对较剧烈疼痛效果不好的缺点,致使一直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应用克痛宁配伍临床应用的不成瘾镇痛药盐酸平痛新组成复方用于各种痛症82例,取得满意效果。复方克服了两药各自的缺点,具有协同增效,显著优于单用的镇痛效果。对照应用的单药,由  相似文献   

2.
复配中草药杀虫剂的动物半数致死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复配剂按要求稀释成5个浓度组,给小白鼠灌胃,观察一定时间内动物中毒死亡情况,计算LD_(50)等统计指标。结果显示:对小白鼠的急性LD_(50)及其95%可信限为2206.48(1975—2466)mg/kg体重生药。结论:该复配剂对动物的急性LD_(50)属低毒,中草药含量低,即使提纯后毒性提高10倍计算,其LD_(50)也只属中等毒性。对人和动物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室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协作制成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目前正在临床试用,观将一些动物实验结果摘要报导如下: 现在临床试用的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14 ml/Amp(5,000μ),约能中和眼镜蛇粗毒(干毒)40 mg,小鼠肌肉注射这一血清0.49 μl/g,能保护1 LD_(50)(1.3μg/g);只能在肌肉注射蛇毒后立即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才有保护作用,若延迟注射血清,则无保护作用。将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改为静脉注射,用  相似文献   

4.
新克痛宁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突触后毒素,是非麻醉性镇痛药,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既往新克痛宁用于临床镇痛多以70μg肌肉注射为主,不仅起效缓慢而且个别病人初用本品出现疼痛加重、口干、头晕、一过性低压[1],有的甚至因剂量使用过大引起膈肌麻痹、抑制呼吸等故很少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笔者于1998年开始将微量的新克痛宁(0.125μg/kg)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10 m1一次性注入硬膜外腔应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30例,经临床观察镇痛效果满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
“广西蛇药”对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毒中毒小白鼠以及眼镜蛇毒中毒犬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临床治疗眼镜蛇科毒蛇咬伤病人疗效较好。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一步观察了“广西蛇药”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贝母注射液毒性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块茎〔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cim)Franguet〕,我院药厂作成注射液在附院肿瘤科作为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为了进一步扩大使用,曾对该制剂进行了毒理学的初步实验,其结果摘要报导如下: 实验方法与结果一、小白鼠LD_(50)的测定: 以18-21克小白鼠(雌雄不限)随机分配为4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土贝母针剂的浓缩液,观察三日内死亡百分率,按寇氏法计算,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口服氧氯化锑结晶对小白鼠的毒性和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治疗作用及预防作用。小白鼠口服氧氯化锑的10天亚急性LD_(50)为17.4毫克/20克鼠重,略小于同样条件下测得的酒石酸锑钾的LD_(50)(20.0毫克/20克鼠重)。用每天1.5毫克/23克鼠重的剂量,连续10天治疗病鼠,灭虫率达89.6%;用十天亚急性LD_(50)×0.85量(11.2毫克),给病鼠分14天口服治疗,灭虫率达95.1%,平行试验下的酒石酸锑钾的灭虫率为84.0%。故氧氯化锑结晶口服治疗小白鼠日本血吸虫病有效,且在等毒剂量下,优于酒石酸锑钾。用小白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不同阶段投药的方法,研究了氧氯化锑结晶,对日本血吸虫病的预防作用,似见随用药时间推迟而作用增强,虫子发育率下降,故本品对小白鼠日本血吸虫病有一定预防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口服锑剂可能在消化道中离解为氧氯化锑发挥抑虫作用的推断。  相似文献   

8.
用ELISA双夹心法对13种食物、61份标本作了肉毒毒素分型筛检和定量检测。敏感度为:A型31.3~500LD_(50)/ml,B型13.1~125LD_(50)/ml,E型17LD_(50)/ml。分型筛检阳性结果与小白鼠中和试验分型或标本原污染菌型完全相符。缩短试验时间为5.5h,乃能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40%病虫净(30%甲胺磷、10%异稻瘟净和50%乳油助剂配比)是一种新型的杀虫、杀菌剂。本文观察了该农药对大白鼠、小白鼠经口及皮肤染毒的急性毒性。同时也观察了鲤鱼的回避率。雌、雄大白鼠经口LD_(50)分别为86.86mg/kg和104.5mg/kg;雌、雄小白鼠经口LD_(50)分别为40.22mg/kg和42.45mg/kg;大白鼠(雌、雄各半)经皮肤LD_(50)为90.45mg/kg;鲤鱼回避率为0%~41.8%(浓度为0.75~9.0mg/L)。该农药均较甲胺磷、异稻瘟净毒性低,属于中等毒性物质。正常农田用量对水体鱼类生存不会有危害。  相似文献   

10.
眼镜蛇是我国主要常见毒蛇,眼镜蛇毒中含有心脏毒为主的混合毒,眼镜蛇毒(即神经毒及心脏毒)及其提纯的神经毒早已在国内临床上用于镇痛、治疗风湿关节炎及小儿麻痹症。而眼镜蛇毒及其心脏毒对内分泌的影响,特别是小剂量时对垂体——甲状腺轴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甚少。Larsenp R等最早报告较大剂量眼镜蛇毒、心脏毒(眼镜蛇A及B)抑制甲状腺切片中碘的积蓄,推测此可能是增加细胞膜对碘离子的通透性的结果。本文主要用安全量(大鼠最大耐受量)的眼镜蛇毒研究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Na_2EDTA对尖吻蝮蛇毒的局部出血及致死效应的影响。实验表明Na_2EDTA与尖吻蝮蛇毒混合37℃温孵30分钟对5.2个小白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LD_(50))的尖吻蝮蛇毒有完全保护作用,对16.6个LD_(50)仍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对小鼠和家兔的实验治疗(皮下注毒后,局部浸润注射给药)均显示出有非常显著的疗效。观察Na_2EDTA与尖吻蝮蛇毒体外混合温孵后对其局部症状的对抗效应说明,2.5×10~(-4)M的EDTA可完全对抗40μg/ml尖吻蝮蛇毒的局部出血活性;2.5×10~(-2)MEDTA可部分对抗40微克尖吻蝮蛇毒增加毛细血管通透作用。在注毒局部皮下立即浸润注入Na_2EDTA可显著减轻局部出血、坏死等症状。CaNa_2EDTA则无对抗尖吻蝮蛇毒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硫代脯氨酸(Thioproline)的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白鼠一次经口的LD_(50)为276.06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提示在50~200mg/kg范围内对大白鼠无明显毒性;小白鼠骨髓PCE微核试验结果也显示对小鼠无致突变作用。实验表明,硫代脯氨酸属于中毒化合物,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大、小鼠均无明显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进行了LD_(50)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蓄积性试验、溶血性试验等安全性试验。其结果为:小白鼠口服的LD_(50)为870.1mgFe/g·BW(即3873.04mg多糖铁),其刺激性弱。多糖Fe、Cu、Zn、Mn混饲小白鼠20d,蓄积系数大于5。Ames试验及微核试验均为阴性,无溶血现象,注射剂热原检查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4.
甲硝羟乙唑衍生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硝羟乙唑衍生物(CM)对小鼠经腹腔或静脉注射后,有明显的神经毒反应,症状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三批CM经腹注测得LD_(50)平均值为5034mg/kg,经统计分析其致死效应完全一致。三批CM经静注测得LD_(50)平均值为3186mg/kg,经统计分析致死性质相同,但因个体差异对静注反应敏感,故8638和8646两批间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5.
在前报告中证实:广地龙中所含降血压有效成分除次黄嘌呤(HyPoxanthinum)外,地龙 B_1具有显著降血作用。其特点为:先出现轻度的短暂而骤然的血压降低,继以略升,随后出现缓慢而持久的血压下降。并初步证明:地龙 B_1的毒性不大,小白鼠一次尾静脉注射 LD_(50)=221克/公斤为了深入其毒理作用及慢性降压效果,进行了地龙 B_1对家兔肾功能和正常及实难性高血压大白鼠血压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以农乳656H、656L 及宁乳0204等三种农药乳化剂喂大白鼠皆属实际无毒物质(LD_(50) >5000mg/Kg)。中毒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农乳656L 原液对家兔眼睛刺激性大,能引起一过性角膜混浊;对家兔、小白鼠皮肤刺激轻微;不能经小白鼠完整皮肤吸收。大白鼠腹腔注射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起类似箭毒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对大鼠海马CA1区c-fos、c-jun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镜蛇毒中毒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眼镜蛇毒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比较c-fos、c-jun和BDNF在上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结果:眼镜蛇毒组大鼠海马CA1区c-fos、c-jun和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其细胞平均灰度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海马CA1区c-fos、c-jun和BDNF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眼镜蛇毒神经毒性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眼镜蛇毒组,每组8只。眼镜蛇毒按0.5μl/kg注入大鼠左后肢外侧复制蛇伤模型,观察30min后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VPL的c-fos、c-jun的表达。结果眼镜蛇毒组大鼠VPL区c-fos、c-jun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眼镜蛇毒组大鼠VPL区的c-fos和c-jun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了眼镜蛇毒神经毒性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示五步蛇毒类毒素免疫豚鼠可抵御18mg竹叶青蛇毒(6 MLD)或17.5mg烙铁头蛇毒(7MLD);免疫豚鼠血清每毫升可中和五步蛇毒(640μg相当小鼠8LD_(50))、竹叶青蛇毒160μg(4.6LD_(50))或烙铁头蛇毒140~180μg(3.2~4.1LD_(50))。本文提示五步蛇毒与竹叶青毒及烙铁头毒有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免疫。  相似文献   

20.
眼镜蛇(Naja naja atra)的蛇毒的分离国内外均有一些报告,它主要的毒性成份是神经毒和心脏毒,已经分离提纯,关于其中两种毒素的药理毒理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我国对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系统的药理、毒性,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仅仅是开始,为了能在粗毒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药理机理研究,我们参考了Tamiya及Abe的报告,应用羧甲基纤维素柱层析和盐浓度直线梯度洗脱方法,对眼镜蛇毒毒性组份进行分离并检定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