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 1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 d;方法 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 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 d和7 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 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 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84.80±13.45vs 3.83±0.44)pg/m 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 L,TNF-!(43.17±5.12 vs 7.58±0.71)pg/m 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 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3.
白膜法制备的血小板浓缩物(BC—PCs)贮存于一种合成介质保养液(PL)中9~12天后,输给病人仍有效。该文研究PL的两个主要成份——葡萄糖酸盐和乙酸盐在血小板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制备BC—PC:用四联袋采集400~450ml血液2小时内5000g离心5分钟,压出25~35ml白膜(BC)到附属聚氯乙烯袋内,在血小板翻滚仪上以6转/每分钟过夜(22±2℃),将这样制备的18人份ABO和Rh血型相同的BC混合,分成三等份,每份再1000g离心7分钟,挤出的上层血小板浓缩物(PC),与300ml,PL或缺少乙酸盐的PL(PL—A)、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汇集白膜层(BC)法制备的洗涤汇集血小板(洗涤汇集BC—PC)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400ml/袋新鲜全血在4~6h内分离出的BC在22℃静置过夜,6袋同血型的BCs混合制备的混合BC—PC再用生理盐水洗涤,制备的洗涤混合BC—PC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含量和红细胞残留量、用Nageotte白细胞计数板测定白细胞残留量,用比浊法测定最大聚集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CD4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同时检测洗涤产品的pH值和血浆蛋白清除率;通过测定输注洗涤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来确定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针对有输血性过敏反应史或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洗涤血小板后是否发生输血性不良反应来确定纠正输血性不良反应的效果。结果患者输注洗涤血小板后1h CCI〉10占87.5%,没有发生输血性不良反应。结论患者输注洗涤汇集血小板能够达到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和纠正、预防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性过敏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他输血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 富含血小板的白膜层(BC)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BC—PCs)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血站采用,其优点是降低了红、白细胞的污染,且这种非压积血小板的体外聚集功能显著好于经典的富血小板血浆法(PRP—PC)制备的血小板。然而其获得率仅为56%、57.2%、52%和59%,远远低于方静致等报告采用PRP—PC法制备血小板的得率(74.7%)。Prins等和Piertersz等认为全血重离心后,在白膜层中含有约占全血90%的血小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离白膜时不同程度的粘袋现象,致使大量白膜丢失,此白膜中血小板含量差别很大,降低了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笔者参考国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标浓缩血小板(PCs)中白细胞碎片可能导致受体发生同种免疫。材料和方法白细胞碎片含量水平因制备方法不同而异,作者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PCs,分别是白膜法(BC-PCs)制备的血浆或血小板保存液(Composol)保存的PCs和富血小板血浆(PRP-PCs)。结果过滤后的结果表明,两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白膜法及富含血小板血浆法从全血中分离浓血小板,然后进行血小板及血细胞计数,于22℃振荡下保存7d,检测IL-1β,IL-6及IL-8的含量,结果发现,BC-P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PRP法有较低的残留白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对比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差异。将15袋(2单位/袋,400ml全血制备)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和15单位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在制备后1小时检测血小板浓度、体积、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残留量;分别在血小板保存的0、1、2、3、4、5天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pH值、乳酸浓度、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结果显示:二组的血小板得率、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都分别达到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但在达到相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下,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的红细胞残留量、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乳酸、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二组间比较,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CD62p表达率在保存0-5天均高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二组的pH值、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二组间比较,2-5天白膜法组pH值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0-5天白膜法组CD62p再表达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0-5天无明显变化,而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组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保存1-5天时均明显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组(p〈0.01)。结论:白膜法手工富集血小板质量低于单供者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和活化血小板水平,提高其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浓缩血小板的手工分离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去白膜法(BC法)2种。我们就去白膜法分离血小板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分离制备血小板(PRP法)20世纪70—80年代,富含血小板血浆法为血小板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此方法是先将全血经轻离心后分离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动OrbiSac系统用混合白膜(BCs)制备保存于血小板添加液中的血小板浓缩物(PCs) 的质量。设计和方法实验1是制备PCs的配对研究(6份 BCs),使用自动和手工程序。实验2和3是评估OrbiSac系统制备的PCs(6份BCs),实验3包括依据捐献者的数据选择 BCs。实验4是配对体外试验,使用了白细胞过滤器和两种不同的保存容器。实验5评价连接有白细胞过滤器的OrbiSac系统制备的PCs(6份BCs)。实验6与实验5类似,使用的是计算机选定的混合5份BCs。体外研究还评估了7天保存对血小板代谢和降解。结果实验1和4有类似的体外实验效果。在实验 2中,血小板浓度为370×109±70×109/PC,BCs的回收率为 76±6%。在实验3中,血小板的浓度为380×109±50×109/ PC,与随机选取BCs混合相比,变异程度较小。在实验5中,血小板浓度有所增加(420×109±70×109/PC,BCs的回收率为 80±5%)。在实验6中,5份BCS制备的血小板为340×109± 60×109/PC,回收率为79±5%。结论这些体外研究表明,保存7天的的血小板体外特性方面,OrbiSac,技术与标准的手工方法制备的血小板的质量相似。依据血液捐献者血小板计数选择BCs混合,制备标准化的血小板计数的PCs,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 应用PRP法、BC法及SD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于常规条件下保存,间隔取样检测保存期内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TNF-α等的含量。结果 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含量升高,且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与其中混杂的白细胞数直接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在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全血制备临床用血小板制剂的经典方法是首先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再经第二步离心将血小板球聚并重悬于小量血浆中,欧洲则流行用另一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首先沉降全部血细胞,回收上清血浆和“白膜(BC)”,再沉降BC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收获上清即得PC。后一方法的优点是在较柔和的初始离心条件下即可获得相当数量的血浆,PC成品悬浮于含少量血浆的添加液中,其中混杂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很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 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尚不知道不同的WBC滤器过滤由混合血奶黄层(BC)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是产生还是消除了微泡(MV)。此外,由每种滤器所提供的各种保存袋可能会对血小板的微囊泡化产生不同影响。作者调查了3种内置式滤器/血袋,即PL×5/PL2410、Autoshop BC/CLX和Imugard Ⅲ/Teruflex。在每组试验中,4单位混合BC来自同一献血者。采用这3种滤器中之一种过滤由每一份混合BC制得的PC,第4份混合BC则采用CLX袋、不过滤作为对照。每单位25ml血液保存于Cobe样品袋以消除保存袋间的差异性。所有过滤的PC中WBC<1×10~6/单位。由这四组所测得的容量、血小板产量和pH相当。血小板膜(m)和上清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和目的 在保存期间浓缩血小板(PC)中来源于血小板的细胞因子的积聚可能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作者研究了保存中的去白细胞血小板对血小板活化、补体活化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应用单采法采集超浓缩血小板、以100%血浆稀释成70%PASⅢ或制备成70%或80%含镁和钾的(PASⅢ M)悬液。结果 保存期间转化的生长因子(TGF一)和活化调节,正常的T—细胞表达和分泌(RANTES)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2℃的离心机中,以900r/min离心10min。上层富含血小板悬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结果共制备1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血小板含量、WBC混入量、RBC混入量分别为:(293±22)ml、(3.01±0.29)×10^11、(1.1±0.2)×10^6、(5.9±1.3)×10^3。保存8d后的pH、低渗休克反应率(HSR)、形变能力(ESC)、CD62P表达率、AnnexinV结合率分别为7.10±0.05、(65.6±7.1)%、(7.1±1.6)%、(27.4±3.3)%、(12.0±1.4)%。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血当天分离的白膜(BC)在不同时间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为手工制备PC提供参考。方法将80袋400 mL全血于采集6 h内分离出BC,将5袋同血型BC由无菌接驳机对接合并成1袋(1个治疗量)后,再均分在3个血小板保存袋内,1袋即刻(0 h组)轻离心分离制备PC,另2袋在22℃血小板保存箱分别振摇4 h(4 h组)和16 h(16 h组)后再分离PC。对所有标本留样进行血小板质量检测,包括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RBC混入量、WBC混入量、FHb含量。结果 3组PC制剂RBC混入量、Plt、血小板回收率、CD62P、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混入量:0 h(6.76±1.29)和4 h组变化不明显,16 h(3.78±0.45)组降低明显(P<0.05);FHb含量:随BC处理时间延长有增高趋势,16 h(65.62±11.11)与0 h(33.45±6.95)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BC放置时间延长对制备PC制剂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制备与输注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血在治疗以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在观察血小板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时发现,用白膜法制备PC_s,保存液中加入醋酸,水平震荡保存较好,并对血小板在保存期间的变化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