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观察、测量,探讨经颞骨入路手术中如何避免损伤面神经垂直部。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68人(136侧),其中女性33例(66侧),男性35例(70侧)行颌面部轴位CT扫描。在横断位分别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D1)、外耳门后缘(D2)、乙状窦沟前壁(D3)、颈静脉窝(D4)的水平距离,以及外耳道后壁至乙状窦沟前壁之间水平距离(D5)。结果:D1~D15分别为:(2.87±0.47)mm,(11.09±2.30)mm,(7.95±2.15)mm,(5.45±2.32)mm,(13.48±2.19)mm。面神经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左右两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断层影像解剖学观测,获得了经颞骨入路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数据,该组数据可为术中避免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面神经管垂直段位置关系的信息.方法:取15例开颅取脑后颅底标本,直接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和外耳门后缘水平距,用64层螺旋CT测量及118例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的相同项目.结果: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和外耳门后缘水平距,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0±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活体测量男性左,右侧的测量值分别为(3.07±0.89)mm与(3.06±0.83)mm,(11.91±3.10)mm与(12.23±2.78)mm,女性分别为(2.90±0.59)mm与(2.82±0.63)mm,(10.56±2.26)mm与(10.42±3.02)mm.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除可助医生明确诊断外,CT测量还可助临床医生术前、术中对面神经管垂直段或其他解剖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毗邻解剖关系及乳突的形态学指标,分析面神经管垂直部和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位置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面神经管垂直部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1. 评价CT影像测量相关结构的正确性,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在横断位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的距离,在矢状平面上测量乳突的前后径(外耳道下壁最低点至乳突后缘的水平距离)和高度(外耳道下壁至乳突尖的垂直距离);按影像层面锯开标本,对上述距离行实体测量。影像测量均值与实体测量均值的差异行显著性检验。2. 在体研究: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236侧),其中男性55例(110侧),女性63例(126侧),行颌面部CT扫描。如上选择层面,并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及乳突前后径和高度的距离,以乳突前后径与高度乘积的1/2定义为乳突面积,以乳突面积的大小来定义乳突气化程度,同时将乳突面积分别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距离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 1. 标本部分:各项指标的影像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在体研究: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距离之间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门后缘有相关性,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乳突发育气化好,面神经垂直部位置偏前。 CT检查可以明确面神经管垂直部与外耳道后壁的关系,有助于耳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以及对术中重要结构损伤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mm,右侧(13.79±3.67)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mm,右侧为(22.84±2.88)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mm,右侧为(6.78±1.61)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mm、右侧(11.41±1.91)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mm,右侧(14.39±1.85)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横断薄层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方法 横断薄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辨识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多在弓状隆起下方8~13层面出现,面神经、面神经隐窝、鼓索隆起、鼓索神经出现率为100%,岬小桥出现率为70%.面神经至鼓索神经之间的距离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圆窗龛层面最大,男性右侧为(5.20±0.06)mm,左侧为(5.16±0.09)mm;女性右侧为(5.16±0.05)mm,左侧为(5.10±0.08)m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火棉胶薄层切片与HRCT扫描图像结合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面神经管迷路段与面神经膝的位置关系,以及多层螺旋CT影像测量方法的可信性。方法对15例颅底标本面神经膝至内耳道底、弓状隆起、面神经管裂孔、棘孔、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颈动脉管膝间的直线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对颅底标本的扫描影像及118例病例的头颅CT影像资料进行相同项目的测量。对颅底标本两种测量方法,以及男女患者头颅CT影像资料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标本直接测量与CT影像测量,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影像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有助于医生对面神经管迷路段、面神经膝及耳蜗等解剖结构进行定位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蝶进路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为经蝶进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观测鞍区手术最常用的 2种进路经鼻外筛窦蝶窦进路及经鼻中隔蝶窦进路的相关影像解剖。结果 :前鼻棘至蝶窦前壁的平均距离 :左侧 :5 6 .5± 5 .9mm ;右侧 :5 4.9± 7.2mm ;鼻根点至蝶窦前壁的平均距离 :左侧 :44 .3± 5 .6mm ;右侧 :44 .0± 6 .5mm ;前鼻棘至鞍底中点的平均距离 :左侧 :74.5± 6 .4mm ;右侧 :73 .8± 6 .8mm ;鼻根点至鞍底中点的平均距离 :左侧 :6 0 .9± 7.2mm ;右侧 :6 0 .2± 7.8mm。 2种进路的解剖距离相差 12~ 14mm。结论 :CT影像解剖测量对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面神经管锥段位置关系的信息。方法取15例开颅取脑后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锥段与外半规管凸、后骨半规管、锥隆起、鼓索隆起之间的直线距离进行直接测量与64层螺旋CT测量;对118例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进行相同项目的测量。对颅底标本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和男女患者头颅CT扫描资料测量结果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x珚±s)mm,以下同)分别是1.49±0.61与1.55±0.60,2.27±1.02与2.19±1.07,3.31±1.31与3.39±1.28,3.78±1.26与3.87±1.42;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测量男女性的测量值分别为1.68±0.86与1.34±0.69,2.49±1.44与1.95±1.35,3.60±1.24与3.13±1.23,3.96±1.21与3.47±1.32;两性的测量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除可助医生明确诊断外,CT测量和面神经管的三维重建还可助临床医生术前、术中对面神经管锥段及其他解剖结构的定位与保护。在术中可以外半规管凸、后骨半规管、锥隆起对锥段定位;相反亦可以面神经定位骨半规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与斜坡区、桥小脑角区、及颈静脉孔外侧区手术入路有关的骨性结构,探讨其定位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20具干性成人头颅标本,移去颅盖骨,观察、测量颅后窝内外面有关骨性结构。结果:硬脑膜窦角(STP)点距内耳门距离左侧(32.99±2.72)mm、右侧(37.84±2.58)mm,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35.27±3.25)mm、右侧(34.63±3.25)mm。颈静脉孔上方约5mm为内耳门,下方约20mm为舌下神经管内口,前方为斜坡区。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三者近似在一条直线上。乳突尖距颈静脉孔距离左侧(22.62±1.90)mm、右侧(22.33±2.30)mm,距枕髁后外缘距离左侧(29.42±2.15)mm、右侧(29.08±2.29)mm,距枕大孔距离左侧(39.39±2.03)mm、右侧(38.47±1.96)mm。结论:STP点、颈静脉孔、内耳门是颅后窝内面重要骨性结构,乳突是颅后窝底外侧一个重要骨性标志结构;STP点、内耳门、颈静脉孔、乳突尖可作为颅后窝手术重要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共30侧。在外耳道后上棘、乳突上嵴、乳突尖之间磨除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颅中窝硬膜、乙状窦前方的颅后窝硬膜。磨出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区域的骨质可分为三层:表面骨皮质,乳突蜂房骨质,覆盖深部结构的坚硬骨质。外耳道后上棘至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为(17.88±1.27)mm;面神经垂直段在外半规管下方、后半规管的前方走向二腹肌嵴前缘的内侧,其长度为(7.58~14.02)mm;外耳道后上棘.乙状窦最短距离为(13.84±2.74)mm。结论:此区域骨质分层明显的解剖学特点及测量的数据可以指导手术操作,避免损伤重要结构,为乙状窦前入路迷路后锁孔入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The intrapetrous facial nerve has the second longest intraosseous course of all cranial nerves, after the mandibular nerve. But it is by far the most complex considering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closely related to it. The auditory and vestibular portions of the inner ear, the dura of the middle fossa and posterior fossa, the sigmoid sinus and jugular bulb,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e close enough to merit attention. This article includes an anatomical study on 100 temporal bones with anatomical references as seen from the middle fossa and from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es that may help identifying the facial nerve and protecting surrounding structures. Anatomical variability was present and noteworthy when considering the venous drainage system through the temporal bone and the mastoid pneumatization. The distance from the geniculate ganglion to the hiatus falopii offered the highest variability with a range of 0 to 7.75 mm and a mean of 3.30 mm. The geniculate ganglion was dehiscent in 20.8% of the specimens and the 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was spontaneously blue-lined in 27% of the cases. Through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 the highest variability was found regar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vertical por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jugular bulb (range from 1.5 to 10.0 mm), the sigmoid sinus (range from 0 to 13.25 mm)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ange from 6.0 to 15.0 mm).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ve variability of the facial nerve to other surrounding structures within the petrous portion of the temporal bone. Anat Rec, 302:588–598, 2019. © 2018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3.
后鼓室颞骨切片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l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mm,厚度为1.0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4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6mm、15.94mm和21.81mm。结论: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性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为(17.39±1.78)mm、直径为(2.13±0.13)mm,面神经垂直段与水平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面神经垂直段近端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mm,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距离为(5.99±0.74)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的夹角(向上)为(38.6±1.99)°,锥隆起尖到面神经垂直段垂直距离为(2.05±0.65)mm,后半规管至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89±0.36)mm。有5%(2/40侧)的面神经垂直段的近端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结论:外半规管、鼓索神经、茎乳孔、锥隆起、后半规管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垂直段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翼腭窝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20个(40侧),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观测蝶腭孔、筛骨嵴、圆孔、翼腭管、翼管的形态、大小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翼上颌裂高度为(15.30±0.43)mm,蝶腭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5.10±1.84)mm和(5.09±1.53)mm,蝶腭孔到中线的距离为(12.49±1.51)mm,前鼻棘至蝶腭孔前缘的距离为(51.32±3.28)mm,圆孔的直径为(3.14±1.26)mm,圆孔至中线的距离为(19.95±2.79) mm,前鼻棘至圆孔的距离为(61.86±3.67)mm,翼管至中线的距离为(10.82±2.98)mm,前鼻棘至翼管的距离为(59.47±3.42)mm。结论 熟悉翼腭窝、蝶腭孔、圆孔和翼管等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  相似文献   

16.
李希平  夏寅  韩德民 《解剖学报》2013,44(4):514-518
目的 制作颞骨火棉胶冠状位断层连续薄层切片,获取数字化图片库。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断层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大型轮式切片机沿冠状位切片,厚度100μm,每片均摄影并保存于计算机。选取代表性层面的胶片进行HE染色。将断层照片与HE染色照
片和CT片进行对照观察,对代表性层面结构特点进行描述。结果 共获取侧颅底数字化连续冠状位薄层断面标本数据集 2套。断层图像分辨率1920×2560像素,结构毗邻关系显示清晰。与HE照片和CT片进行对照观察,可以更清楚地定位断层结构。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制作颞骨大切
片,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图片数据集的理想方法。冠状位对听小骨、Prussak‘s间隙、颈静脉窝、耳蜗与中颅窝的关系,颈内动脉升段及膝部、面神经垂直段、内听道与中颅窝的关系等显示较佳。  相似文献   

17.
王宇  邬海博  潘滔 《解剖学报》2020,51(5):682-687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解剖及其与圆窗龛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为术中面隐窝的解剖提供参考。方法 对78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54侧耳)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进行分析,在轴位圆窗龛层面测量以下参数:1. 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d1;2.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距离d2;3.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a;4.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距离d3;5.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b。记录可能影响面隐窝解剖的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HRCT上的解剖变异(如乳突气化类型、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前庭水管扩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与测得面隐窝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面-壁距d1平均值为(4.21±0.69)mm,面-龛距d2平均值为(5.95±0.62)mm,面-龛角a平均值为(94.61±9.04)°,窝-龛距d3平均值为(6.46±0.63)mm,窝-龛角b平均值为(113.47±7.83)°。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乙状窦前移3个因素对面隐窝宽度d1有影响,前庭水管扩大对面神经相对圆窗龛的角度a和面隐窝相对圆窗龛的角度b有影响。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可以显示面神经隐窝的重要解剖关系,测量结果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