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包虫病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包虫病的螺旋CT表现,以便作出正确的CT诊断.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1月,临床证实的35例肝包虫病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多发病变30例,单发病变5例.囊性病变32例,其中囊壁钙化29例,囊壁内囊分离2例,囊内见子囊11例;实质性肿块3例,均见斑点状钙化.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囊性脑膜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肿瘤发生于大脑凸面4例,上矢状窦、大脑镰旁4例,鞍区、蝶骨嵴及小脑凸面各1例.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7例,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有壁结节囊性肿块3例,增强时壁结节强化明显;囊性肿块1例呈环状强化.瘤周水肿8例,其中重度水肿2例;邻近颅骨增生硬化3例;出现脑膜尾征2例.结论 CT对囊性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对囊性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105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包虫囊肿患者的超声和CT图像资料,采用WHO分型标准将肝包虫囊肿分为CE 1、CE 2、CE 3a、CE 3b、CE 4和CE 5型。结果:肝包虫囊肿CE 1型9例、CE 2型13例、CE 3a型12例、CE 3b型24例、CE 4型22例、CE 5型25例,超声和CT测得囊肿最大径与术后标本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超声和CT不仅能准确判断包虫囊肿的位置、数量和大小,而且能反映不同时期包虫囊肿的病理变化对其进行分型,对囊性肝包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的CT表现。结果:单房型6例,多房型9例;有壁结节10例,无壁结节5例,囊壁及分隔不均12例,囊壁光滑3例,钙化4例;位于肾轮廓内4例,突出肾轮廓外11例;所有病例平扫CT为低密度、稍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CT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囊性肾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动脉期、实质期、肾盂期三期增强扫描,部分病人做MPR冠、矢状位后重建处理。结果9例囊性肾癌,4例冠状位或矢状位后重建图像显示为非规则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弥漫弧形钙化2例,囊内平均CT值15~20HU,本组最高达35HU,高于单纯囊肿。典型征象包括,囊壁局限不连续,中断,向局部肾实质浸润。囊壁局限模糊,显示不清。囊壁局限增厚,突出壁结节,中等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及冠、矢状位后重建处理,能充分显示囊性肾癌的征像,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危害牧区人民健康以及使牧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像学是囊型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从影像学分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对囊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危害牧区人民健康以及使牧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像学是囊型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从影像学分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对囊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危害牧区人民健康以及使牧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影像学是囊型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从影像学分型、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对囊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46例肝包虫病的CT诊断,根据其病理改变及CT表现分为四型:Ⅰ型:单纯型;Ⅱ型:內囊分离型;Ⅲ型:多子囊型和Ⅳ型:实变钙化型。肝包虫病的分型有助于CT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CT还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并发症和术前判断囊肿的部位、数目和大小,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宁尚锋 《华西医学》2005,20(2):328-329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胰腺囊性病变CT表现特征。结果:发现胰腺9例良恶性囊腺瘤及31例急慢性胰腺炎并假囊肿形成的不同CT影像特征。结论:CT能显示胰腺良恶性病变本身及胰周CT形态改变特征,有助于胰腺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肝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方法 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42例,就其CT和MRI表现回顾性分析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组肝细粒棘球蚴病占85.71%,蛋壳样或条带状钙化、"囊内囊"、"飘带征"等为其主要表现;肝泡球蚴病占14.29%,钙化、"小泡征"、"半岛征"及囊腔或液化、坏死等为其主要表现;MR T2WI显示囊壁及纤维间隔、飘带征等优于CT,但钙化显示逊于CT.结论 CT和MR均可诊断肝包虫病,CT在综合诊断方面优于M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鉴别肝脏单纯囊肿(HC)和肝脏单房囊性包虫(UHCE)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脏单房囊性占位病变患者,其中HC 19例(HC组),UHCE 20例(UHCE组),行平扫和三期增强能谱CT扫描后获得40~140 keV单能图像病灶的CT值、碘(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测量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碘值,计算不同期相标准化碘浓度(NIC)和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HC 40~50 keV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单能量CT值均低于UHCE (P均 <0.05),平扫和增强三期HC的碘(水)浓度低于UHCE(P <0.05),平扫、 动脉期及延迟期HC的有效原子序数低于UHCE(P <0.05);平扫和动脉期HC的NIC高于UHCE(P均 <0.05);HC动脉期水(碘)浓度略低于UHCE(P <0.05);平扫40 keV下鉴别HC和UHCE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最高(75%).结论 能谱CT成像的定量分析对HC和UHCE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病例男,70岁,一年半前右上腹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肝脏彩超发现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为肝右叶后段及肝左叶各有一椭圆形低密度灶,大小分别约7cm×6cm×6cm和15cm×9cm×9cm,CT值27~55Hu(图1)。先后行肝动脉灌注治疗3次。5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右上腹不适,CT发现肿块内囊性变,边界较清,大小约为5cm×4cm×10cm,CT值为20Hu左右,肝左叶有一约13cm×6cm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图2)。入院后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血压15?9kPa,肝大肋下4cm,剑下5cm,轻触痛。实验…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8岁,以"义诊时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包块"入院.患者来自肝包虫流行区,有牛、羊、犬密切接触史,无不适主诉.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天~10岁。12例经手术,1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30例儿童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18例,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肝脏血管内皮瘤7例,肝间叶错构瘤2例,肝局灶型结节性增生2例。结论CT是目前鉴别儿童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对病灶范围及明确病灶性质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囊性肾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囊性肾癌临床少见,易与肾囊肿等良性病变变相混淆,现将我院收治的11例经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报告如下,开分析其CT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腔囊性病灶的CT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0例腹膜腔囊性病灶的CT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3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4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3例肠系膜上的囊性肿瘤呈蔓藤飘浮状。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2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5例腹膜腔血肿均有外伤史,表现为上腹部器管间隙内边缘清晰的囊性包块。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灶的部位、形态、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肝包虫病治疗现状,为制定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自行编写合作医院基线调查表和肝包虫病随访表对各医院基本情况和既往诊治的肝包虫病病例进行登记。比较各合作医院与国内先进的肝包虫病治疗水平的差异。结果各合作医院医疗人员结构、科研水平、诊断力度、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对外囊残腔的处理几个方面均不及国内先进治疗水平;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仅乌苏市人民医院与国内先进治疗水平无明显差异性(P>0.05),其余各合作医院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各师、地、县级医院肝包虫治疗水平有待提高,有经验的上级医院应对基层医院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肝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新疆地区肝包虫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