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稳定L型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钩端螺旋体L型形态与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其在体内长期存活引起神经后发症的可能关系。临床分离钩端螺旋体多用液体培养,L型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与稳定,国外未见报道。作者对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血、脑脊液标本经液体增菌后转种L型固体培养基并对其形态及细胞膜的微机图像处理进行研究。结果从患者标本分离出一株稳定钩端螺旋体L型,经免疫荧光与免疫酶染色鉴定,历三年余未见回复。形态除圆球体、巨形体外,尚见螺旋弯曲的丝状体与特殊囊样体,在不同时间出现与细菌L型相似的三种菌落,经超薄切片微机图象处理证明L型细胞膜比原菌增厚3倍。钩体稳定L型细胞膜增厚,可能是在体内耐受免疫杀伤得以长期存活的原因,它可刺激机体引起神经后发症,并可在尿中不断排出成为一个重要而被忽视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MLVA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MLVA(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技术在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7个VNTR位点,对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菌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应用BioNumerics(Ver-sion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对117株钩端螺旋体的7个VNTR位点进行了检测,聚类分析分为3个群(A群、B群、C群)28种基因型,其中A群占11.97%(14/117)、B群占0.85%(1/117)、c群占87.18%(102/117);多态性指数介于0.0831与0.8005之间;MLVA基因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结论 MLVA分型技术可初步对钩端螺旋体进行遗传学分类鉴定,应用该技术,将在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与实时荧光PCR( real-time PCR)技术在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方面的差异,寻找一种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的问号钩端螺旋体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41基因序...  相似文献   

4.
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群众多,各群间交叉保护作用较弱或无,目前国内外均采用当地流行的钩体血清群来制备多价钩体疫苗,但对疫苗中未包含钩体血清群感染的保护作用极其有限,易造成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已知80℃灭活、生理盐水回收的腐生性双曲钩体PatocⅠ株全细胞抗原(TR PatocⅠ)能与所有钩体病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但其抗血清能否凝集不同血清群的问号钩端螺旋体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采用TR PatocⅠ免疫的兔抗血清与我国15群17型问号钩体参考标准株、2群2型双曲钩体国际标准株进行了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发现该抗血清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常见钩端螺旋体蛋白质免疫化学及免疫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用我国常见的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多克隆抗体对我国常见的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全菌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用不同群的多克隆抗体与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株的全菌蛋白反应,其图谱并不相同,表现在阳性反应带数量的多少和分子量的变化;而用同一群多克隆抗体与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株的全菌蛋白反应,其Western blotting图谱非常相似,都有3条分子量分别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了三株钩端螺旋体的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及McAb识别的抗原分子。三株钩体在10%SDS—PAGE中均被分出40多条清晰的区带,其中致病性的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017株,秋季型606株蛋白电泳图谱的平均相似性为90%,与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和鉴定钩端螺旋体中编码第二信使c-di-AMP结合蛋白KtrA, 并探究c-di-AMP-KtrA/B系统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方法采用PCR扩增ktrA基因并克隆入pET42a质粒获得pET42aktrA原核表达载体, 将其转入表达宿主菌中获得表达rKtrA的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42a-ktrA。通过亲和层析法提纯上述工程菌表达的重组蛋白rKtrA后, 运用BIAcore技术检测rKtrA与c-di-AMP的结合能力。采用细菌双杂交法检测钩端螺旋体Ktr系统中KtrA与KtrB的结合能力以及外源c-di-AMP对其结合的调控机制。通过在钾离子转运功能缺失大肠埃希菌LB2003株中回补相关基因, 分析c-di-AMP-KtrA/B通路功能。结果成功构建钩端螺旋体ktrA基因原核表达工程菌, 纯化的rKtrA可与c-di-AMP特异性结合;KtrA可与KtrB发生相互作用, 该结合作用可被c-di-AMP解离;KtrA/B系统参与调控钾离子的摄取, 该系统功能受c-di-AMP负调控。结论钩端螺旋体KtrA为c-di-AMP结合蛋白, c-di-AMP-Ktr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传代细胞黏附和内化的能力及其差异。方法 实验中采用非洲绿猴肾成纤维细胞(Vero)和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J774A.1)细胞株。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Fontana镀银染色法,观察问号钩端螺旋体强毒株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弱毒株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黏附细胞及内化能力及其差异,采用腐生性的双曲钩端螺旋体三宝垄群patoc型Patoc I株作为对照.结果 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和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均能以一端或两端黏附于Vero及J774A.1细胞。钩体56601株和56608株对J774A.1的黏附率分别为49%和46.9%,对Vero细胞黏附率分别为24.2%和22.9%。钩体56601株和56608株可侵入上述2株细胞,在胞质内形成典型的吞噬泡。钩体56601株还可侵入宿主细胞核内,56608株则否。双曲钩端螺旋体二宝垄群patoc型Patoc I株不能黏附和侵入细胞。结论 两株受试的不同毒力问号钩体株均能黏附细胞,并以内化方式侵入细胞。细胞株的差异可明显影响钩体黏附和内化能力。问号钩体毒力的强弱可能与黏附能力无关,而与其侵入胞核的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G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疗效已为国内外公认,但有较多的病例发生赫氏反应(JHR),部分JHR演变为肺弥漫性出血(PDH),故应寻找新药,作者等在1969年对庆大霉毒治疗钩体病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于近年又进行了庆大霉素对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抑菌,血药浓度和现场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赖型赖株建立钩体豚鼠感染模型,观察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感染后不同时期钩体抗原在肝、肾和肺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钩体病超微结构病变,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免疫的豚鼠能抵抗同株钩端螺旋体的攻击而免于发病和死亡,旦其心血和肾脏培养阳性率也明显下降。L-LPS免疫动物后可产生以IgM为主的群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当有补体存在时,能在体外裂解钩端旋螺体。此外,L-LPS尚能特异性地抑制豚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粘附作用。实验结果提示L-LPS为一种保护性抗原,可特异性地增强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我国常见的15群15型钧端螺旋体多克隆抗体对我国常见的15群15型钧端螺旋体全菌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用不同群的多克隆抗体与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株的全菌蛋白反应,其图谱并不相同,表现在阳性反应带数量的多少和分子量的变化;而用同一群多克隆抗体与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株的全菌蛋白反应,其Western blotting图谱非常相似,都有3条分子量分别为25×10~3、32×10~3和34×10~3上下的主要蛋白反应带和3~4条次要蛋白反应带,但其图谱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不同群间1条主要蛋白的分子量在25×10~3上下变动,证实主要蛋白质可将不同群型钩端螺旋体进行区分;25×10~3,32×10~3和34×10~3蛋白质是所有15群15型钧端螺旋体参考株的主要外膜蛋白和抗原成分。这一研究结果对我国常见钩端螺旋体的分类和鉴定,诊断试剂盒、亚单位菌苗和基因工程菌苗的研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省1981一1985年发病数和病死数19泌1 9821 98319841 985发病数338941 9803209031730立死亡数 688 4 13 340 221二、钩端螺旋体生物特征及其超微结构l、细长、螺旋状微生物(6一0,11又0.1~o.Zm)2、10~14个螺旋(细密规则)3、飞速旋转运动能力(绕一固定轴象I沱螺一样旋转)4、呈现一端或两端湾曲成钩状(CZ、S,L等形状)5、钩端螺旋体借二分裂法进行繁殖(20分钟~8小时繁一代,24小时72代,达4万亿亿个)6、钩端螺旋体的超微结构④外膜:三层(浆膜也只层)④轴系:运动“器官”骨菌休:三、抗生素筛选方法1、试竹筛选2、固休培养基平板筛选3、实…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外膜抗原基因ompL1在卡介苗中的克隆和初步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钩端螺旋体外膜基因ompL1克隆到大肠杆菌-卡介苗(E.coli-BCG)穿梭质粒载体pY6002中,将重组质粒导入BCG并对重组BCG的表达进行初步表达研究。方法 采用PCR技术直接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赖型017株基因组中扩增钩体外膜蛋白基因ompL1,并克隆到E.coli-BCG穿梭质粒载体pY6002中,重组质粒经电转化导入BCG。斑点杂交筛选重组BCG,再通过免疫印迹对其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一、四川省1981~1985年发病数和病死数二、钩端螺旋体生物特征及其超微结构 1、细长、螺旋状微生物(6~10m×0.1~0.2m) 2、10~14个螺旋(细密规则) 3、飞速旋转运动能力(绕一固定轴象陀螺一样旋转) 4、呈现一端或两端湾曲成钩状(C_2、S_1、L等形状) 5、钩端螺旋体借二分裂法进行繁殖(20分~8小时繁一代,24小时72代,达4万亿亿个)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属钩端螺旋体疏水外膜蛋白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的结构和抗原特征,对不同种属钩端螺旋体疏水外膜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 用Triton X-1114抽提10株同种属钩体疏水外膜蛋白用不连续缓冲系统制备5%浓缩胶和12%的分离胶,行SDS-PAGE电泳,在恒压下180V电泳5小时,考巴斯亮兰G-250染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钩端螺旋体外膜基因ompL1克隆到大肠杆菌-卡介苗(E.coli-BCG)穿梭质粒载体pY6002中,将重组质粒导入BCG并对重组BCG的表达进行初步表达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直接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赖型017株基因组中扩增钩体外膜蛋白基因ompL1,并克隆到E.coli-BCG穿梭质粒载体pY6002中,重组质粒经电转化导入BCG。斑点杂交筛选重组BCG,再通过免疫印迹对其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在所得6个重组BCG中,有3个表达了ompL1基因产物,其中一个表达较强。结论本研究为发展新一代高效广谱的钩体基因工程疫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四川省检出的三个新型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79-57、81-522及82-224株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凝集试验及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法反复鉴定。结果确定79-57株为犬群新型钩体,命名为邛崃型,81-522及82-224株为黄疸出血群新型钩体,分别命名为仁寿型和凉山型。结论这些新型钩体菌株的发现为国际国内参考菌株系列提供了新的血清型,在钩体分类学发展及血清学鉴定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建立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分类体系。方法采用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MRSP)方法对65个血清型75株国内外钩端螺旋体参考株及27株野生株进行分析。结果16SrRNA及23SrRNA基因在HinfⅠ、DdeⅠ的酶切位点上呈多态性,分别存在18种和24种不同的图谱。结合两种方法则有34种不同的图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间MRSP谱型差别相对较小,遗传距离较近,而它们与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MRSP谱型相差大,遗传距离远。国内主要流行型的MRSP只表现为MRSP1型和2型,非主要流行型的MR-SP型变化较多。大多数野生株与相应的参考株的MRSP型相同,个别具有不同MRSP型的野生株与相应参考株的遗传距离较近。结论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MRSP)可用于钩体分类,而且是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具有十分典型的形态结构,其轴丝的化学成份和功能均与细菌鞭毛相似,利用这些特点筛选出了改进的Blenden法及复红美兰鞭毛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改进的 Blenden法,增加了热染处理,对钩体的染色较Blenden原法为佳,其阳性率可达92.0%,其形态具有典型的L.S,C形钩体,而复红美兰染色法,方法简便,试剂配制后可以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