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ASD)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经过对ASD闭合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经导管ASD闭合术在国外(美国)已成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自行设计和制作的ASD闭合器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有待于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ASD闭合器主要有Lock蚌壳式闭合器和Sideris扣式双盘装置,使用后者无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关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中心内科张玉威,翟文华综述钱武扬审校1974年King等[1]通过动物试验发明了经静脉关闭房间隔缺损(房缺)技术和双伞闭合器,并于1976[2]首次报告成功关闭1例继发孔房缺。1987年Rashxine...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美国AGA公司的双盘片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封堵了房间隔缺损 (房缺 )直径 15~ 36mm的患者 11例 ,随访 1~ 2 1个月 ,无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性 3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46 (平均 2 5 .3)岁。术前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其中 1例于 5年前曾在外院行直视下手术修补术。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房缺孔直径为 12~ 2 8(18.5± 6 .1)mm ,伴右心室、右心房增大 5例。心电图大致正常 9例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闭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闭术袁明远,曹林生自1976年King[1]成功地经导管封闭第一例房间隔缺损(ASD)以来,已20年历史。ASD经导管封闭术的封闭装置、传送系统逐渐演变,尤其是Sideris[2]设计的"扣式"封闭装置(buttoneddevice...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之一.随着VSD封堵器械的改进,其安全性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VSD修补后出现残余漏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过去治疗主要是二次手术再修补,近年来有作者认为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VSD残余漏的良好方法,但有关这方面的专门报道还很少.我们于2004年12月~2005年1对3例VSD残余漏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心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广泛开展,临床上经过手术治疗后仍有残余漏的病例逐渐增多,我中心于2003年4月~2005年4月应用经导管介入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病例11例.  相似文献   

7.
王玉林  靳有鹏 《山东医药》2002,42(10):58-59
室间隔缺损 (VSD)是最常见的先心病 ,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自 1987年 Lock首先成功地将 Rashkind双伞闭合器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后。先后又有 Sideris可调式纽扣补片装置、Clamshell伞、Amplatzer封堵器等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 VSD的特殊性 ,闭合 VSD技术不象动脉导管未闭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6岁,(平均26.6岁)。选用封堵器直径为26-34mm(平均为30.4mm)封堵,术后给予抗生素、肝素、阿斯匹林等。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成功。1例术中发现微量左向右分流,其余4例无残存分流。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6岁,(平均26.6岁).选用封堵器直径为26~34mm(平均为30.4mm)封堵,术后给予抗生素、肝素、阿斯匹林等.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成功.1例术中发现微量左向右分流,其余4例无残存分流.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间隔缺损 (室缺 )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中膜部缺损占 70 %左右[1 ] 。我们根据膜部室缺的解剖特点制作了双盘形封堵器 ,并成功治疗了 1 0例患者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 0例患者 ,男、女各 5例 ,年龄 5~ 37(1 6 8± 1 1 2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膜部室缺。其中嵴下型 9例 ,三尖瓣隔瓣后型 1例。超声测量缺损直径 3~ 8(5 4± 1 8)mm。2 .封堵器制作 :封堵器由镍钛合金丝 (0 0 1mm)编织成管状 ,经热处理定型成双盘状 ,两盘片中间的腰部为圆柱形 ,圆盘部分直径比圆柱部分的直径大 4mm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5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均确诊为VSD合并ASD。年龄3~21岁,VSD直径4.5~7.6 mm,ASD直径8~21 mm。5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首先封堵VSD,然后封堵ASD。结果 5例患者均单纯经股静脉途径一次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途径一次性完成房室间隔复合型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创新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穿刺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右心室容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继发孔型ASD患者58例,男24例,女34例,年龄4~67岁,平均(28.9±17.1)岁,其中23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男11例,女12例,年龄6~57岁,平均(25.7±13.3)岁]。与ASD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32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45岁,平均(24.8±12.0)岁],应用HPSONOS5500超声心动图仪进行三维采集,并在TomTecEchoView4.2工作站行三维重建,测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收缩末期容量(RVESV),并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23例行封堵术者,ASD直径(球囊测量值)为9~36(25.07±7.50)mm,均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所选封堵器直径为11~40mm。分别于术后3d、1个月、3个月复查测量RVEDV和RVESV,并计算RVEF,观察经皮穿刺ASD封堵术后右心室容量及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D患者RVEDV[(101.74±25.17)mLvs(59.65±15.00)mL,P<0.01]及RVESV[(56.81±16.77)mLvs(27.83±9.17)mL,P<0.01]明显增大,RVEF[(44.82±4.51)%vs(54.11±5.89)%,P<0.01]明显减低。经皮穿刺ASD封堵术后,RVEDV及RVESV较术前明显缩小,RVEF明显升高。结论ASD患者右心室容量负荷较正常人显著增加,右心室功能下降;经皮穿刺ASD封堵术既减轻了右心室的容量负荷,也改善了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各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 mg/kg组和5 mg/k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日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①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②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 mg/kg组与5 mg/kg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 VSD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弱,口服3 mg/kg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类似5 mg/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各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mg/kg组和5mg/k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日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①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②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mg/kg组与5mg/kg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或VSD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弱,口服3mg/kg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类似5mg/kg。  相似文献   

15.
The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therapy in selected patients.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these devices are a matter of concern, as well as the very complicated implantation technique required for some systems. We report on a 17 year old patient in whom embolization of a fractured umbrella arm into a peripheral branch of the left pulmonary artery occurred. A 35 mm-ASDOS-Device (protected trademark of the Dr. Osypka GmbH/Grenzach-Wyhlen, Germany) had been implanted 4 years ago. The perfusion scintigraphy of the left lung showed normal pulmonary blood flow. Echocardiography failed to demonstrate instability of the double-umbrella device. The patient was always free of any symptoms. Due to the permanent stresses between device and heart, late fractures of the device and embolizations of fragments are possibl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n ASD require lifelong follow-up.  相似文献   

16.
蚌状夹式双伞型闭合器(CardioSEAL)关闭房间隔缺损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继续探讨经导管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应用。方法继用Sideris的纽扣式补片关闭ASD后,我们又尝试采用CardioSEAL装置关闭ASD4例。此补片为蚌状夹式双伞型闭合器装置,有12、17、23、28、33、40等型号。根据球囊测量ASD最大伸展直径选择补片,其比例为1.7~2.2:1。结果4例均为一次关闭成功,其中一例为两个房缺孔。目前,所有病例仍在追踪随访中,暂未发现有补片移位,支架断裂,心脏其它结构受影响或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本方法操作较易掌握,补片不易移位。但由于仅适用小于20mm的ASD病例,且价格较贵。所以,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要掌握好,避兔增加病人的痛苦。此方法仍在临床试用阶段,有待进一步论证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73例心电图资料,了解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的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分析封堵器类型、缺损大小及有无膜部瘤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33.0%(90/273),其中传导阻滞占68.9%(62/90)。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组的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缺损小于5mm组和不小于5mm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5.8%、49.4%(P〈0.05)。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以传导阻滞为主。室间隔缺损大小和有无膜部瘤是影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国内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三度房室阻滞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系统,以“室间隔缺损”和“传导”为任意字段进行检索,在纳入的文献中,重点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后三度房室阻滞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处理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总计纳入23篇文献,共报道了7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女性和儿童多见。88%的三度房室阻滞发生于术后3~7d。80%的病例均在症状出现后的7—15d恢复窦性心律。有3例患者植入了永久起搏器。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三度房室阻滞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多数为一过性,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极少。  相似文献   

19.
20.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早期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73例心电图资料,了解介入封堵术后早期发生的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分析封堵器类型、缺损大小及有无膜部瘤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33.0%(90/273),其中传导阻滞占68.9%(62/90)。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组的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缺损小于5mm组和不小于5mm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5.8%、49.4%(P〈0.05)。结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以传导阻滞为主。室间隔缺损大小和有无膜部瘤是影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