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与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术式组(n=17)与改良术式组(n=18)。其中传统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改良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大于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腮腺的功能以及面部组织的完整,极大地减少了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总结唐山市人民医院2001 年6月~2007 年5 月收治的85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40 例)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45 例)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暂时性面瘫、Frey 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26例,其中65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A组),61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术后随访1~8年,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仅A组肿瘤复发1例.A组面神经损伤、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涎瘘发生率B组虽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功能性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治疗效果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腮腺良性肿瘤56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A组)与32例行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6个月至5年,随访率100%,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A组术后并发症口干1例(1.79%)、暂时性面瘫2例(3.57%)、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2例(3.57%)及面部凹陷畸形4例(7.14%)明显低于B组12(37.5%)、8例(25%)、7例(21.88%)、25例(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取功能性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山县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给予功能性腮腺切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行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术分别为(83.45±2.13)min、(40.17±3.45)m L、(6.26±1.67)cm和(1.66±0.36)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6.89、7.60、8.37,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或涎瘘、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7.78%、0%和8.89%,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89、8.93、7.69、7.15,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于腮腺区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腮腺浅叶(全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但该术式常伴有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耳麻、面瘫、涎瘘及Freys综合征等.近年来,笔者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保留部分功能的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良性肿瘤切除中的效果,探讨采取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80例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美容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切口。术后随访2~4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通过碘-淀粉试验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主观感受,并问卷调查耳垂区感觉及面部有无明显畸形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肿瘤复发率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和患者面部明显畸形情况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结论:2种手术切口的术野暴露无差异,但改良腮腺手术切口隐蔽,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无涎瘘及Frey综合征,较传统手术切口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王纯 《海南医学》2011,22(8):75-76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区域性切除术45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P〈0.05),而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并无差异(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边界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林  陈哲  徐艳红  李文 《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117例腮腺浅叶肿瘤中,79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随访1—5年。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5/79),5.3%(2/38),涎瘘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洪 《中外医疗》2011,30(20):7+9-7,9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结果: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 %(12/60),5.0 %(6/30),涎痿率接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50例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抗感染、激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能量合剂辅助以理疗等常规治疗及表情肌功能训练等按摩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0%优于对照组68.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观察组治疗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Ⅰ级(χ2=8.04)、Ⅲ级(χ2=5.37)、Ⅳ级以上(χ2=4.1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应用,提高患者治疗疗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良性卵巢肿瘤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13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30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n=115),治疗方法分别为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卵巢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E2、LH及FS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E2水平低于术前,LH、FSH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E2水平低于对照组,LH、F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如果已经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可以将腹腔镜手术治疗作为考虑的治疗方法,但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Warthin's瘤)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4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涎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均无肿瘤复发,试验组腮腺术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对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比较,Ⅱ~Ⅲ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V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比较,Ⅱ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级以上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Ⅱ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开始恢复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Ⅲ级以上,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手术处理方式对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临床收治的122例腮腺下极(包括后下极)良性肿瘤病例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B组应用单纯腮腺部分切除术,C组行保留腮腺筋膜的腮腺部分切除术,D组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术区覆盖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随访12~36个月,通过Minor试验了解味觉出汗综合征情况。结果 A组41例患者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24例(58.54%)。 B组35例,发生12例(34.29%)。 C组26例,发生3例(11.54%)。 D组20例,查见2例(10.00%)。 A组与B,C,D 3组任何一组比较,均存在差异( P<0.05)。 B组与C,D任意一组间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C,D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腮腺下极良性肿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保留腮腺筋膜或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均可有效预防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但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传统“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与改良“S”形切口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S”形切口及皮瓣转移修复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术后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s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对手术切口外观的满意度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整体满意度达到10分的患者比例(38.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形切口及腮腺筋膜缝合术治疗腮腺肿瘤较之“S”形切口皮瓣转移修复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