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观察神经标志物PGP9.5和S-100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采用一抗为抗PGP9.5和抗S-100蛋白的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结果:(1)在对照组结肠壁神经丛中可见染色深浅不一的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均匀分布在肠壁各层;神经节细胞胞体不表达S-100蛋白,表现为细胞状“空白区”。(2)HD结肠壁神经发育异常,PGP9.5和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明显增生,分布紊乱,未见有PGP9.5阳性神经节细胞;在神经丛中,增生的S-100蛋白阳性神经纤维中偶见有细胞状的“空白”区。提示结肠壁神经发育异常是HD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神经丛中PGP9.5阳性反应的细胞团块和S-100蛋白染色的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可特征性地提示神经节细胞的存在,用于HD的临床诊断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氧化氮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NADPH二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NANC抑制性神经系统。结果提示狭窄段肠管缺乏NOS阳性神经丛,肌层内有散在神经纤维,有时可见到粗纤维或小神经干;正常结肠和巨结肠正常段富含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提示NO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NADPH二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NANC抑制性神经系统。结果提示狭窄段肠管缺乏NOS阳性神经丛,肌层内有散在神经纤维,有时可见到粗纤维或小神经干;正常结肠和巨结肠正常段富含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提示NO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抗体在先天性巨结肠(HD)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寻找一个特异性抗体帮助快速、正确诊断HD。方法选择5个抗体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D)、外周蛋白(Peripherin),蛋白基因产物(PGP9.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HD手术切除后标本的远端及近端根部。结果PGP9.5、NSE、Pe-ripherin在肠壁肌间、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中均阳性表达,S100阳性表达黏膜下、肌间神经丛,对神经节细胞则阴性表达,CAD仅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而不表达神经丛。结论与其他抗体相比,CAD具有结果明显、易判断、快速等特点,是帮助诊断HD的一个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5.
李仲荣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3)
先天性巨结肠(HD)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多数需要手术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HD是一种理想的根治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现在复习近年国内外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基础上,简述不同种类神经干细胞在消化道移植的情况,及不同神经干细胞的特性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c-kit+肠间质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内神经节细胞与肠间质细胞(ICCs)分布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58例HD患儿及12例正常儿结、直肠壁内c-kit^ ICCs的分布情况,患儿年龄3个月-10岁,男46例,女12例,短段型HD7例,常见型30例,长段型16例,全结肠型5例。结果:对照组肠肌层内及肌间神经节周围分布有中等量至大量的c-kit^ ICCs,并连接成网络状结构,而在肌间神经节和粘膜下神经内均无c-kit免疫反应性表达,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c-kit^ ICCs的数目和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kit^ ICCs的异常分布可能与HD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NT-3及其受体TrkC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不同节段的表达情况,以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例经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HD标本。以正常段肠管组织为对照组,以痉挛段和移行段肠管组织为实验组,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标本内的NT-3及TrkC蛋白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结果NT-3及TrkC在正常段肠壁表达明显,在狭窄段肠壁无表达,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行段肠壁内,NT-3没有表达,TrkC表达明显减弱,与正常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痉挛段肠壁内NT-3和TrkC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NID)是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一种,临床诊断困难,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诊断。现就我科1例先天性巨结肠(HD)伴NID的病理改变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男,7 a,生后未排便,我院诊断为HD,生后52 d行横结肠肝曲造瘘。术后排便功能正常,9个月时行巨结肠根治术。病理报告:直肠壁肌间神经丛未见神经节细胞,吻合口肠壁神经丛内可见神经节细胞,个别节细胞呈空泡变性,诊断为HD(常见型)。术后3个月开始便秘,伴腹胀,洗肠无明显好转,反复发生肠炎和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住院,肠镜下发现残留的升结肠及回…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伴肠神经分布异常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71年MeierRuge提出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这一新概念后,引起了外科、病理学等领域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目的是对先天性巨结肠伴肠神经分布异常的现象进行回顾性的组织学观察,现小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自1991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共作... 相似文献
10.
1987年证实一氧化氮(NO)内源性机制的存在与意义以来,NO研究很快得到生物界和医学界的重视。NO机制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用还原性辅酶Ⅰ依赖性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人胃肠道组织中均有NOS分布。NOS在胃肠壁全层均有分布,以环形平滑肌最多。NO参与的功能有:胃肠粘膜血流调节、分泌功能调节、免疫防护屏障、炎症、胃肠动力调节。 先天性巨结肠(HD)病理学上证实为肌层和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HD患儿及30例对照组肠壁中Cx43的分布情况。患儿男26例,女4例,年龄1个月~8岁。其中短段型1例,普通型20例,长段型5例,全结肠型4例。另取3例新鲜组织在电镜下观察缝隙连接的分布情况。结果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内Cx43的表达消失,与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环肌层及肌间层有阳性至强阳性的Cx43表达,纵肌层偶有表达或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在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未见缝隙连接的超微结构,而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可见其存在。结论Cx43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及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可能与HD的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具结肠同源病肠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研究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Ret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对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巨结肠同源病肠组织Ret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的扩张段,对照组均呈现阳性反应(P〉0.05),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大多数表现为阴性反应,极少数出现阳性反应,而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可见Ret免疫反应蛋白阳性细胞,而且偶见巨大的阳性细胞;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分别与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et蛋白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而与巨结肠同源病的发生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的表达,对UPJO神经肌肉连接进行研究,探讨UPJ0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0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儿和1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标本在神经肌肉连接处行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标记,光镜下观察其免疫反应表达.结果 对照组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的免疫反应阳性表达,实验组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呈阴性表达.结论 UPJO狭窄部位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的异常表达与UPJO的发生有关,病变段输尿管平滑肌处于失神经支配状态,Cannon定律是UPJO病理生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神经肌肉疾病(NMD)患儿的睡眠呼吸障碍(SDB)特征,提高对儿童NMD合并SDB的诊治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既往确诊NMD且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18例患儿(NMD组)的病例资料,选取同期睡眠习惯异常、无神经肌肉疾病且PSG显示睡眠结构正常的11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SDB日夜间症状、阻塞性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密码子45和76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ELP在中国人群中检测对照组(n=122)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n=94)G45A和T769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45位密码子和769位密码子在中国人群中均存在多态性。G45A在正常对照和疾病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对照组,AA0.17、AG0.72、GG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0.47;HD组,AA0.61、AG0.35、GG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0.22;T769G在正常对照和疾病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对照组,GG0.30、GT0.52、TT0.18,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0.44;HD组,GG0.49、GT0.36、TT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0.33。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X^2=28.64,P〈0.001;X^2=5.27,P=0.022)。结论RET密码子45和769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16.
Nofech-Mozes Y Rachmel A Schonfeld T Schwarz M Steinberg R Ashkenazi S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2004,40(12):716-719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less common presentations of Hirschsprung disease (HD) and HD-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We present three infants whose diagnosis was delayed because of atypical presenting features, especially with failure to gain weight, decreased appetite, episodes of diarrhoea and vomiting and hypoalbuminaemia.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HAE ranges from 0 to 16.2%. To avoid complications of life-threatening HA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require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of the more unusual presentations of HD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相似文献
17.
神经微丝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P)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ehsprung’s disorder,HAD)肠组织的表达,观察NFP与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鼠抗人NFP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法对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巨结肠同源病肠组织NFP的表达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对照组正常肠段肌间神经丛中有大量NFP阳性纤维和NFP阳性神经细胞,阳性细胞突起少而粗短;HD狭窄段肠管肌间神经丛中未见NFP阳性细胞,但可见大量着色深的NFP阳性纤维;HAD狭窄段肌间神经丛中可见形态各异的NFP阳性细胞,细胞大,且着色深,突起多,丛中只见少量NFP阳性纤维。HD的扩张段和HAD的扩张段分别与正常结肠比较,NFP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HD狭窄段分别与HAD狭窄段和正常结肠比较,NFP的表达均有差异(P〈0.01);HAD狭窄段和正常结肠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NFP可能与HD和HAD的发生均有关系,但NFP在HD和HAD的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B. Wiedenmann C. Riedel M. John G. Ahnert-Hilger G. Stoltenburg J. Waldschmidt K. von Deimling E.-O. Riecken F. Schier 《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1998,13(7):468-473
In Hirschsprung's disease (HD), certain intestinal nervous plexuses are absent. Sprouting nerve endings contain different
amounts of synaptophysin (SY), a protein and main constituent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storage compartments.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 markers for synapse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nerve endings of intestinal segments affected by HD has
not yet been undertaken. For this study, resected colorectal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HD (n= 8, mean age 2.1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in parallel for AChE, SY, and content of small synaptic vesicles by biochem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electronmicroscopic means. In the microdissected muscular layer, reduced SY (1.4 μg/mg total protein,
normal 24 ± 0.3) was observe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in affected tissues reduced numbers of SY-positive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which in turn were thickened and distorted, in both the muscle proper and the muscularis mucosae. Combining
both morphologic and biochemical findings, in HD the number of cholinergic vesicles in the remaining nerve endings seems to
be increased as measured by SY, a marker molecule specific for synaptic vesicles. Our data also suggest that nerve endings
in HD may conta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holinergic vesicles, paralleling the known high amounts of acetylcholine and␣AChE
found in intestinal segments of patients with HD.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目的:介绍腹腔镜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0例,手术年龄11-90d,体重2.5-5.7kg。手术中建立人工CO2气腹,腹部置3个套管至腹腔,腹腔镜直视下分离病变的结肠及近端直肠系膜至盆底,手术转至会阴部,于肛门齿状线上5-10nm环行切开直肠粘膜,下施并向上分离直肠粘膜约20-25mm,此处切断直肠肌鞘,分离直肠至腹内直肠游离处,将病变肠段由肛门拖出切除,近端结肠切缘与直肠粘膜齿状线上切缘吻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3.5min,术后次日开始进食,患儿恢复顺利,平均出院时间为术后7.4d,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腹镜腔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打击小,术后患儿恢复快,此法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巨结肠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Soave Ⅰ期拖出术后功能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Soave Ⅰ期拖出术后排便功能。方法随访2000年10月-2004年10月经肛门Ⅰ期拖出术44例,开腹Soave术35例,腹腔镜Soave术29例,Ikeda-soper术39例。术后随访1~5年。对围手术期疗效(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禁食天数、应用抗生素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及术后排便控制能力(Kelly评分和直肠肛管测压)进行评估。结果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75±20)min、费用(8198.81元)低于开腹术[(92±25)min;10264.45元]、腹腔镜术[(125±25)min;12504.67元](P〈0.05);术前肠道准备(2d)、手术时间(75±20)min、术中输血量(0例)、术后禁食天数(2d)、应用抗生素时间(4±1)d、住院天数(11±2)d及费用(8198.81)元较Ikeda-soper术[(4±1)d;(240±30)min;32例;(5±1)d;(7±2)d;(19±3)d;15243.78元]显著降低(P〈0.01)。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后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开腹术、腹腔镜术无显著差别(P〉0.05);Soave术后3个月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12例)高于Ikeda-soper术(3例)(P〈0.05),但就经肛门Soave术(5例)与Ikeda-soper术(3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肛门Ⅰ期拖出术和Ikeda-soper术患儿术后12个月Kelly评分无差别;术后1年直肠肛管测压均未引出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术后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直肠感觉阈值无统计学差异,但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术后主动收缩压(52.3±15.6)mmHg低于Ikeda-soper术后(55.7±15.4)ramHg。结论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明显低于开腹、腹腔镜Soave术以及Ikeda-soper术,适用于治疗小年龄婴幼儿的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