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武警部队基地化新训模式下新兵新训期间训练伤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新兵新训期军事训练伤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部2015年度参加训练的新兵10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为个人情况和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两部分。军事训练伤诊断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训练伤发生率为26.55%。城乡背景、营养状况、吸烟史、碳酸饮料饮用习惯、运动习惯等不同的新兵,其训练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新兵集训第6-10周发生损伤较多;入伍前营养状况较差、不良生活习惯及农村新兵易发生训练伤;应重视体能训练中劈叉训练、"冲坡"跑、器械训练的防护。  相似文献   

2.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查明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部807名男性武警新兵随访1年。军事训练伤的诊断依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进行。结果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累积发生率为16.1人次/100人年,骨骼骨肉系统的过劳性损伤占77.7%,应力性骨折最多,占各种损伤的63.8%。开始训练的前5个月是训练伤的高发期,发生的损伤占全年损伤的90%。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损伤项目以5公里跑最多。全年人均训练日损失12天。受伤新兵就诊率低,仅为60%。结论 武警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低于解放军,但训练伤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3.
新兵基础训练损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新兵基础训练损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于 2 0 0 0年 1月 ,对某部新兵基础训练的初、中、后三个阶段发生的损伤进行了调查。1 对象和方法  ( 1)对象 :为某部 2 0 0 0年入伍新兵 ,共 886人 ,均为男性。训练科目为基础训练的全部项目。训练时间的安排 ,第 1个月 (初期 )为适应性训练阶段 ,第 2个月 (中期 )为强化提高训练阶段 ,第 3个月 (后期 )为巩固提高阶段。 ( 2 )方法 :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 ,由相关专业的中、高级医务人员组成调查组 ,每 2周下部队进行一次检查登记 ,然后按不同训练时期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训和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供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医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训练伤登记数据,分析训练伤发生原因,提供预防策略。结果参加全训新兵1 250人,发生训练伤263人次,发生率为21.04%;训练伤发生部位主要包括踝关节、小腿、膝关节、上肢等,其中下肢训练伤发生较频繁,膝关节以下部位训练伤发生181人,占68.82%;在各种训练科目中,致伤课目分别为5 km越野、器械训练、投弹训练、体育锻炼等;在全训的第1-12周中,训练伤的发生高峰出现在第4-6周,共发生训练伤126人次。结论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存在着主客观因素,某部训练伤的发生与个体因素、训练强度、训练环境以及训练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建议部队预防训练伤在组织领导、科学训练、综合保障、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某寒区部队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的分布规律及流行特点,为探讨致伤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对2008年我国东北地区某部658名新兵进行训练伤调查.结果 658名新兵当中,共发生训练伤102例,累计发生率为15.5%,发生高峰在训练第6周,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的构成比分别为31.4%(32/102)和68.6% (70/102).结论 寒区部队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合理的训练安排及科学施训是预防训练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兵正步训练致胫骨骨膜炎37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骨膜炎是新兵正步训练中最常见的训练伤之一。我们对某部 2 0 0 0年 11月~ 2 0 0 1年 2月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发生的 37例新兵正步训练致胫骨骨膜炎进行了调查 ,并就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为某部参加正步训练的新兵共 31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7~ 2 0岁 ,入伍时间为 1~ 4月。方法为新兵集训期内 ,由新兵营军医全程跟踪部队训练 ,对可疑病例逐一送上级医院会诊 ,并作登记。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会诊结果 ,依据“军事训练伤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及X线辅助检查确诊。2 结果    310例参加正步训练的新兵中 …  相似文献   

7.
寒区某部新兵依新训练大纲施训训练伤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的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实施后 ,我们针对新大纲的变化 ,对寒区新兵训练伤发生规律及其致伤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某部 2 0 0 2年度新兵16 0 0名 ,男性 ,年龄 17~ 2 2岁 ,平均 18.6岁。 (2 )方法 :召开各级主管训练人员座谈会 ,制定统一调查表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就诊的新兵 ,询问伤史及查体。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诊断 ,进行个案调查登记后汇总分析。2 结果  (1)新旧大纲训练伤发生率和种类比较 :由表 1看出 ,2 0 0 2年新兵实施新大纲训练中训练伤发生率为 11.…  相似文献   

8.
何毅  岑其 《现代保健》2010,(13):115-116
目的调查分析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护训练伤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训练伤门诊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结果本组350名新兵中共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军事训练伤165例,其发生率为47.1%,其中下肢训练伤发生率为83.6%、躯干训练伤发生率为7.2%、上肢训练伤发生率为6.7%。结论军事训练伤发生的时间有军训后第4~5周和第9~10周两个高峰期,其发生率、伤情类型、部位与训练时间、科目、强度等相关,损伤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应从多方面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某部新兵下肢军事训练伤伤情分布情况,探讨致伤因素并制定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9年度某部572例参训新兵进行下肢训练伤伤情调查,分析训练伤类型分布、致伤时间段分布、致伤科目分布、致伤人群分布,探讨致伤原因.结果 572名新兵中,共发生下肢军事训练伤127例,总发生率为22.2%,主要为急性创伤性损伤,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某部秋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与冬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对比研究,为减少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某部教导队2013-2014年秋季入伍新兵共1083名与2011-2012年冬季入伍新兵共1163名的军事训练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秋季、冬季入伍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分别为28.56%、26.74%,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损伤部位和病因均有变化,秋季训练伤与冬季训练伤中的擦伤占比分别为19.42%、14.79%;挫伤分别为17.80%、22.83%;骨折分别为10.03%、7.07%,具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秋季与冬季入住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气温因素的变化、训练着装的不同,使训练伤的伤型、发病部位的特点和规律有变化,据此针对性提出建议,将有效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武警部队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部队开展新兵训练伤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7个省市武警总队2013年度参加训练的2090名新兵,收集新兵集训3个月内发生的伤害信息,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个总队2013年度新兵集训期伤害发生率为11.4%。训练伤中骨关节伤最多,接近50%。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训练前的热身。结论下肢是新兵训练伤的主要部位,其中训练前未进行热身是训练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将其作为预防训练伤发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及规律,以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减少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方法 以2006-2010年度某部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按ICD-9诊断标准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出院第一诊断进行军事训练伤病例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2 014人次,占该部军人住院总人次的8.71‰,其中2010年最高,为11.4‰.战士1 709人次,占军训伤人次构成的84.85%.军训伤住院病例中,骨折853人次,占军训伤住院人次的42.35%,居军训伤类别首位.关节扭伤与脱位、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分别为26.07%、17.97%和12.26%.2009、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高峰时间均呈三高峰期现象.结论 2009、2010年军事训练伤年度发生率呈明显上升态势.训练中应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护,其中骨关节损伤应作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情况,为进一步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参加3个月基础训练的驻济南武警新兵训练伤总发生率,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周发生率,训练1000h训练伤发生率及6种常见的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率。结果823名武警新兵训练伤的发生率为32.8%,训练1000h发生率(人次·1000h-1)为1.04;第4、7周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发生率最高;6种常见的下肢过度使用性损伤中,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发生率最高(0.20);应力骨折发生率为1.46%;训练伤共导致缺失3%的训练时间,主要由骨的应力性损伤所致。结论在新兵基础军事训练期间,应重点预防骨的应力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部新兵训练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炮兵训练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军区某炮兵部队2013年入伍新兵43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个人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部新兵训练伤发生率为60.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新兵运动能力、体质指数、学历、幸福感等4项个人基本情况与训练伤的发生率高度相关(P0.01),OR值分别为2.915、1.920、0.477、1.976。结论本组新兵训练伤的发生率较高,新兵的学历、体质指数、运动能力、幸福感等个人基本情况对训练伤发生率的影响较明显,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降低训练伤发的生率。  相似文献   

15.
陆海空三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海空三军的新兵在入伍后 ,都要接受为期 3个月的新兵基础训练 ,期间所发生的军事训练伤 (军训伤 )是导致战士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选自 1998年 1月 1日至 3月 31日参加基础训练的新兵 ,均为男性 ,年龄 16~ 2 1岁 ,平均年龄(18.32± 2 .15 )岁。其中陆军 114 2人 ,空军 713人 ,海军 5 92人 ,共 2 4 4 7人。陆军与空军每 4周以连为单位 ,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全部参训战士逐一筛检 1次。海军为就诊登记法 ,战士受伤后在营军医处就诊时 ,由营军医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做出诊断。所有调查均由课题组成员独立或参与完成。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消防新兵集训期训练伤的发生特点,探索训练伤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分类标准》进行军事训练伤诊断与分类.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度和2010年度新兵集训期训练伤的昼夜发生率分别为3.05‰和3.39‰.2009年度关节损伤比例较大,而2010年则以软组织损伤所占比例较高.2009年度的急性损伤比较高,而2010年则以慢性损伤比例较高.两年度训练伤均以下肢最多.两年度新兵集训期的关节损伤和软组织损伤均在第2周迅速攀升,第3~4周为发病最高峰.结论 重视集训开始前2周的适应性训练,强调科学组训,强化心理素质训练,有望降低公安消防新兵集训期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武警某部战士运动系统训练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了做好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卫生保障工作,调查运动系统训练伤在武警部队训练中的发生特点,探讨降低训练伤的有效预防对策。方法: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填表调查的方式对武警某部队1986名战士运动系统训练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武警部队运动系统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5.3%,全训练组(29.6%),明显高于非全训组(21.1%),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生率与入伍时间及训练科目,训练时间,训练强度有密切关系,训练伤主要以骨关节伤(全训组41%,半训组40.7%),和软组织伤(全训组45%,半训组35.7%)为主,致伤因素主要为器械,擒敌技术,400m障碍,5km越野等。全训组在战术科目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半训组,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该部队训练伤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全训部队及新兵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基层医务人员的医学监督职能,基层指挥员应学会合理安排军事训练,科学施训。  相似文献   

18.
空降兵新兵跳伞训练伤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了解新兵跳伞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降低伞训伤发生率。方法:对空降兵某部几年来新兵跳伞训练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普遍规律,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果:分析发现,跳伞训练强度大、时间长、要领不易掌握、训练器材较落后、空中气象变化以及地貌地物复杂是发生损伤的客观因素;对要领讲解不透、部分新兵素质不高、训练方法不科学、保护不到位有时蛮干是其发生损伤的主观因素。结论:通过科技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改进训练方法,改革训练器材、压缩训练时间,加强训练防护,使伞降训练伤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武警某部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武警官兵训练伤发生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筛选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武警某部963名官兵现场调查。结果(1)某部训练伤发生率为10.8%,其中入伍1年以内者占受伤者的38.5%;全训部队训练伤发生率为15.7%,明显高于非全训部队的7.6%(P〈0.01)。(2)训练伤中骨关节伤占52.9%,软组织伤占22.1%,炎症和非特指类伤各占9.6%,下腰部伤占5.8%。受伤部位以下肢最多。(3)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值勤特点、既往外伤史、慢性病史、自觉健康状况评价、来自城乡。结论1年以内兵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防护重点,科目训练中要注意对四肢的保护。来自农村、有既往外伤史、有慢性病史、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差和全训部队人员是训练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亚热带地区某部步兵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减少踝关节军事训练伤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亚热带地区陆军某部山地旅步兵营1148名官兵在2013年1-12月期间踝关节训练伤情况,分析受伤的时间分布、科目分布、部位分布及训练地形分布。结果踝关节训练伤发生率为16.99%,其中骨折占4.10%,软组织损伤占95.90%。6-8月及10-11月为训练伤高发时间;受伤科目主要以障碍训练、5 km越野所占比例较高;外踝损伤发生率(12.89%)明显高于内踝损伤(4.10%),软组织损伤发生率(16.29%)明显高于骨折(0.70%);发生训练伤的地形以平地、凹凸不平地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踝关节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且以软组织伤、外踝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