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 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 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 RR=1.579,P >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 <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 <0.05).结论 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 YW  Wang WG  Zhou HL  Zhang WL  Yang SJ  Wang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83-1985
目的 研究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供体骨髓与肾脏联合移植 ,进行 2 4例造血干细胞微嵌合体诱导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受者嵌合状态 ,与单纯肾脏移植组 37例比较嵌合发生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随访 1年 ,肾骨髓联合移植组术后嵌合体发生率 (87 5 % ,2 1/ 2 4 )明显高于单纯肾脏移植组 (40 5 % ,15 / 37)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嵌合阳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性率 (19 4 % ,7/ 36 )与嵌合阴性组 (44 % ,11/ 2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肾骨髓联合移植可诱导嵌合体发生并增加受者对供体器官的免疫耐受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嵌合现象与免疫耐受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舒莱预防肾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舒莱(Simulect)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将我器官移植移植中心1999年3月~2002年10月共4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舒莱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肾移植术后均接受以Neoral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剂。舒莱组术前2h和术后4d各给予舒莱20mg静脉滴注。观察急性排斥反应、Neoral、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用量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实验室检测血CsA浓度和肝肾功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舒莱组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8周内发生3例4次急性排斥反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间Neoral用量及血CsA浓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周内皮质激素用药量总量大于舒莱组。结论:舒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用药方法简便,疗程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动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黎雄  白志明  刘振湘  黄义  梁发  张冲  吴万文 《海南医学》2007,18(3):49-49,48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肾移植过程中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并复习文献.结果 行移植肾切除,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总结HAR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鉴别诊断及预防.结论 HAR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有关,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是HAR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准确的配型有助于减少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s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家清  赵明  李留洋  刘东  肖晓山  郑克立 《广东医学》2008,29(11):1856-185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sCD30(soluble CD30)表达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对80例肾移植2年以上受者血样进行sCD30定量测定,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PRA、血环孢素A浓度、血肌酐检测。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组sCD3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慢性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CD30组中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sCD30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sCD30与低sCD30受者相比其PRA阳性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sCD30对判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有指导意义,且可能不受PRA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功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王玉红  王雁  王周勤  刘翠 《医学争鸣》2002,23(22):2070-2070
0 引言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延迟肾功能恢复 ,影响移植肾近远期存活的主要原因 .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正确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的护理 ,对于减少急排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促进肾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 0 6 / 2 0 0 1- 0 6共发生急排 76 (男 4 6 ,女 30 )例 ,年龄 17~ 6 8岁 .其中原发病慢性肾炎 6 3例 ,高血压肾病 4例 ,间质性肾炎 3例 ,多囊肾 3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 2例 ,糖尿病肾病 1例 ,供受者淋巴毒试验阴性 ,供肾热缺血时间 7~ 12 min,冷缺血时间 1~ 12 h,手术时间 3~ 6 h.急排的诊断 …  相似文献   

13.
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术前致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氨基酸残基配型、术后PRA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02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次,其中PRA水平、氨基酸残基相配程度、术后PRA水平升高、TNF-α高产量基因型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对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4.
γ-干扰素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供、受者γ-干扰素(IFN-γ)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分析,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22例肾移植受者和供给(其中94例受者的53位供者)在肾移植前进行IFN-γ基因型检测.对受者术后随访2年,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类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IFN-γ高分泌基因型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2.2%(35/83例),中低分泌型受者为12.8%(5/39例),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自IFN-γ高分泌和中低分泌基因型供者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24/66例)和35.7%(10/28例),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3/4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28.9%(36/90例)(P<0.01);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9.3%(11/57例),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48.6%(18/37例)(P<0.01).结论 受者IFN-γ基因型及与供者IFN-γ基因型的组合类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有显著关联.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IFN-γ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雷公藤联合小剂量环孢素抑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优于大剂量环孢素治疗。方法:以猪为动物模型,采用节段小肠二步移植法作同种异体移植,给予传统中药雷公藤和小剂量环孢素。结果:无免疫抑制组(Ⅰ组)和单独小剂环抱素组(Ⅳ组)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平均存活分别为12.8±2.76和12.4±2.6d。大剂量环孢素组(Ⅱ组)和雷公藤加小剂量环孢素组(Ⅲ组)均未出现排斥反应,但Ⅱ组中有2只猪因严重感染分别于第92、97d死亡。Ⅱ、Ⅲ组存活100d以上的猪为Ⅴ组,仅给予雷公藤,均获得满意的长期存活,未发生感染。结论:首先将雷公藤应用于小肠移植,并且发现雷公藤是有效的抗排斥药物。雷公藤可部分取代环孢素防治小肠移植后早期的急性排斥,在移植后期,单独应用雷公藤可抑制慢性排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探讨减少达利珠单抗使用次数的可能性。方法 对 5例首次接受尸肾移植的患者术前 2h内给予达利珠单抗 5 0mg ,5例均跟踪随访 ,随访时间最长 2年 ,最短 3个月 ,观察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严重程度 ,人·肾存活情况 ,感染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5例中只有 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且程度较轻 ,随访期内 ,人·肾均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时发生手指皮肤感染。结论 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李辉  石理华  李瑛  王伟  李静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6):612-614,F0003
【目的】检测肾功能异常尤其是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内HLA-Ⅱ的表达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在出现肾功能异常时,随时行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取植肾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HLA-Ⅱ的表达情况。【结果】53例肾移植受体因肾功能异常共行肾活检64次,其中急性排斥反应28例次,非急性排斥反应27例次,抗排斥后7 d 9例次。急性排斥反应时(AR)HLA-Ⅱ抗原在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上的表达均较非急性排斥反应(N-AR)组增加,抗排斥治疗7 d后明显下降。【结论】移植肾组织内HLA-Ⅱ类分子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供肾质量和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MICA抗体与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70例在我院接受尸肾移植患者术前后血清中的MICA抗体以及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70例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概率为21.4%。慢性排斥组的抗MI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酐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在术后随访的半年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患者出现慢性排斥的概率远远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的患者。17例MICA抗体阳性血清中表达出11种MICA抗原,其中单特异性抗原为27.1%,多特异性抗原为72.9%。结论 抗MICA抗体可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可导致移植物的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慢性排斥纤维化中巨噬细胞和NO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纤维化过程扣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移植肾慢性斥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NO含量的变化。结果:移植肾慢必排斥早、中期,损害的肾小球、肾小管处巨噬细胞增多、聚集,NO表达率增加,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增强;后期,已硬化的肾小班干部、肾小管处的巨噬细胞无NO表达,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减弱,CD68阳性细胞计数,NO以及Ⅲ、Ⅳ型胶原的含量在移植性肾小球病型的肾小球以及肾间质硬化型的肾小管中最高。结论:移植肾慢性排斥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增多且NO表达增加,可能与肾纤维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