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书杰 《上海医学影像》2010,19(4):307-308,31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和误诊原因,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84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根据CT表现分为孤立结节型、实变型和多结节型,分别为46、32和6例,其中误诊24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各型肺泡癌的CT征象。结果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主要表现为:结节位于肺外围,有分叶、毛刺、空泡征或支气管气相、密度不均、胸膜牵引和毛玻璃影;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可为单叶或段实变、多叶或段实变、支气管气相、囊状影、毛玻璃影和叶间胸膜膨出;多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较少见,表现为以中下肺野分布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误诊24例中,20例为实变型,主要原因是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重视和认识不够。结论熟悉细支气管肺泡癌各型CT征象,必要时借助穿刺活检和纤支镜检,能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元春  周玮  张淑香 《临床荟萃》2000,15(16):729-730
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在WHO分类法中属于腺癌的一个亚型 ,其发生率约占肺原发肿瘤的 2 %~ 2 1% [1,2 ] 。因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极易误诊 ,尤其是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DBAC)误诊率更高。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3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并就其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经病理确诊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 ,男性 8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8~ 77岁 ,平均 5 0岁 ,40岁以上9例 ,占 69.2 %。其中经淋巴结活检证实 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X线、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我院12年来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32例,对其X线平片、CT及病理切片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诊断以首次X线胸片及CT第一诊断为准,影像学检查诊断肺泡癌22例,诊断符合率为68、9%,误诊率28.1%,漏诊率3.1%。结论肺泡癌的X线及CT表现多种多样,是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本组以X线及CT表现结合病理所见进行了分析,解释了不同X线及CT表现的病理基础。通过系列随访观察,发现其各种X线及CT表现可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误诊分析,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用胸部X线片及CT进行胸部检查,对38例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的BAC回顾分析.结果 单发结节型3例,多发结节型5例,弥漫型16例,肺炎型4例,纤维化型5例,混合型5例.结论 对BAC各型的影像学表现认知非常重要,并借助穿刺活检等确诊手段,可以提高BAC的诊断准确率,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华丽  黄怡 《临床荟萃》1998,13(16):734-735
细支气管肺泡癌(简称BAC)是指生长在远端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不典型,X线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分析1980~1996年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28例.  相似文献   

6.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Methods 13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agnosed as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No definite diagnosis for 52 cases out of 103 were made until three months after they were hospitalized for examination 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5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X-ray signs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are varied and are very apt to be misdiagnosed, to which the clinical doctors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相似文献   

7.
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 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孤立型细支气管肺癌局部生长的CT表现特点与组织病理发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2-71岁,平均60.0岁。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24例,平扫6例。21例对肿块追加高分辨CT扫描。CT图像上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密度分布、内部结构及边缘特征,并评价其征象与组织病理发现的相关性。结果:按CT图像上密度分布将肿瘤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含毛玻璃样征朱均匀密度肿块10例(33%),病理为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伴散在含气肺泡,毛玻璃样征为肿瘤内血管(中等密度)与血管周围的含气肺泡(低密度)对比所致。Ⅱ型为含空泡征或支气管气像的不均匀密度肿块7例(24%),病理为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伴有散在肺泡塌陷,残留含气支气管。Ⅲ型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13例(43%),病理为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伴散在肺泡塌陷,绝大多数未塌陷肺泡被黏液充填,无含气支气管。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图像上不同的密度分布与肿瘤的生长特征以及有无含气肺泡及支气管病理发现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方法对7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特征性CT表现包括:(1)双肺多发实变伴支气管气相,充气支气管延伸至胸膜下或壁不规则、僵直;附近伴有成堆小结节影。(2)双肺弥漫颗粒或结节影,或伴血管支气管束增粗、紊乱,或伴胸膜下结节呈弧形排列。结论认识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有利于肺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与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或病理确诊为BAC患的CT图像,对照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提出CT分型和特征表现。结果 按照BAC的CT影像表现可分为三型,其中孤立结节型(或肿块型)13例(40.6%),实变型11例(34.4%),弥漫结节型8例(25%)。孤立结节型多数可见分叶、小结节堆聚、胸膜凹陷征及小泡征等;实变型早期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中晚期可见大片密实影,无“枯树枝”征,易与炎症混淆;弥漫结节型由于病灶的多态性,难以与结核等特异性炎症或其它肺内浸润性疾病鉴别,若有明确的“枯树枝”征,则可作为BAC的佐证。结论 CT作为一种无创性、可重复性检查方法,可以发现BAC各型的某些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2年5月误诊的16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首发症状以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咯血为多见。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易与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误诊,浸润型和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易与肺部感染,浸润型肺结核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等误诊。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临床及X线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和早期开胸探查分别是诊断浸润型或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和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的超声(US)、乳房X线摄影(MG)和MRI影像图谱,对比分析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21年12月病理确诊的47例乳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肿瘤组织学分类,将纳入的47例患者(49个病灶)分为4组:乳头状导管原位癌(pDCIS)组、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组、实体性乳头状癌(SPC)组和浸润性乳头状癌(IPC)组。比较不同病理组的临床特征(n=47)、US(n=47)、MG(n=45)和MRI(n=14)的影像特征差异。根据BI-RADS分类标准,将BI-RADS分类≥4A认为是阳性诊断,分析3种影像学的误诊率。结果  临床特征:所有组中触及包块比乳头溢液更多见。pDCIS(9/16,56.3%)亚组乳头溢液占比最高,IPC亚组触诊到包块的占比最高(9/11,81.8%)。US影像特征:IPC亚组的肿块形态不规则占比高于EPC亚组(P=0.023);IPC亚组的肿块边界不清占比远高于SPC组(P=0.025);与pDCIS相比,EPC亚组的囊实性肿块占比更高(P=0.048)。MG影像特征:SPC亚组肿块形态不规则的占比最高(4/6,66.7%),EPC亚组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占比最高(5/6,83.3%); 在肿块边界不清或星芒状特征方面,SPC亚组占比高于pDCIS亚组(P=0.015)。MRI影像特征:SPC组的ADC低于其他亚组(ADC=0.37×10-3 mm2/s,P=0.005),EPC亚组低于pDCIS亚组(P=0.017)。US、MG及MRI的误诊率分别为46.8%、37.8%及14.3%,US的误诊率高于MRI(P=0.029)。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亚组之间影像特征存在重叠。虽然US和MRI均可显示肿瘤形态学特征,但US误诊率显著高于MRI。MG对肿瘤钙化类型和分布更敏感,MRI在发现肿瘤扩散及伴发的同时性肿瘤方面更有效。US显示的肿块内血流信号、US和MG显示的肿块边缘及形态、MRI表观扩散系数等影像特征在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关键。导管原位癌是乳腺原位癌最常见的类型,手术治疗可痊愈。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常用的3种影像学检查(X线、MRI、超声)的表现和诊断价值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PM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PMA主要位于下丘脑-视交叉-3脑室区域(23/35,65.71%),其次为大脑半球(6/35,17.14%)。CT扫描多为稍低密度(23/28,82.14%)和等密度(2/28,7.14%),因出血呈高密度3例(3/28,10.71%);合并少许点状、线状钙化9例。MR扫描边界清晰30例(30/31,96.78%);无瘤周水肿28例(28/31,90.32%),轻度水肿3例(3/31,9.68%)。 T1WI实性部分为不均匀稍低信号28例(28/31,90.32%)。T2WI为高信号伴絮片状稍高信号26例(26/31,83.87%),均匀高信号1例(1/31,3.23%),不均匀等信号2例(2/31,6.45%),因出血为低信号2例(2/31,6.45%);瘤体内见点、线状等信号27例(27/31,87.09%)。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7例(27/30,90.00%),轻度点线状强化1例(1/30,3.33%),无强化2例(2/30,6.67%);实性部分包含无强化区28例(28/30,93.33%),柔脑膜强化5例(5/30,16.67%)。结论 PMA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CT、MRI特征,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尹变利  周旭峰 《临床医学》2006,26(10):11-12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内科治疗随访证实的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MR)图像。结果脑微出血临床上缺乏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为其主要危险因素。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为在梯度回波T2*W I均匀一致的卵圆形T2信号减低区。结论本病MR I具有特征性,MR I检查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有确诊意义,对治疗方法选择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超声内镜声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声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检查并由病理检查诊断的42例胰腺癌及12例壶腹周围癌,对两类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正确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EUS对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5.2%。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3.3%。EUS对两类肿块的显示率均达100%。胰腺癌中胰腺呈局限性肿大37例(88.1%),病灶呈低回声33例(78.6%),伴胆管扩张29例(69.0%),伴胰管扩张26例(61.9%):壶腹周围癌中肿块呈低回声的10例(83.3%),稍强回声的2例(16.7%),伴肝内外胆管扩张12例(100.0%),伴胰管扩张7例(58.3%)。结论EUS对胰腺癌及壶腹周围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X线、CT、超声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同时具有手术病理和影像资料的33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分析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结果及其相关性。结果 33例乳腺黏液癌患者中,单纯型17例、混合型16例。单纯型黏液癌组13例X线表现为局限性边界清楚的结节,其余4例呈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致密影(P<0.01)。所有混合型均为边界不清或毛刺状肿块(P<0.01),且簇状、沙砾样钙化多见。单纯型黏液癌组8例(80%)CT上呈边界清楚的局限性结节且无明显强化,所有混合型黏液癌均为边界不清弥漫性病灶且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单纯型黏液癌组多数(76%)为弱回声;而所有混合型黏液癌为不均匀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单纯型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率(11.8%)较混合型黏液癌(50%)低(P<0.05)。结论单纯型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相比,淋巴结转移少,分期低。单纯型和混合型黏液癌因病理学基础不同而影像学特征不同,前者最常见为边界清楚的肿块,而边缘不规则实性占位多为混合型黏液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例KT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有单侧肢体肥大,5例病变位于小腿,1例位于整条下肢;5例出现下肢及腹部皮肤葡萄酒色斑块状血管瘤;MRI显示单侧下肢皮下浅静脉纡曲扩张4例;MRI发现小腿软组织内血管瘤3例;1例伴有颅骨板障增生及软脑膜血管瘤。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KTS患者的血管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效评价骨或软组织增生肥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后肾腺瘤临床特点及MR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MRI影像的肾脏后肾腺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MR影像学表现.2名影像医师共同对肿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后肾腺瘤共有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儿童肾上腺皮质癌(ACC)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确诊的ACC患儿,其中11例术前接受肾上腺CT检查,4例术前接受肾上腺MRI,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ACC患儿中女性多见(10/13,76.92%),临床症状包括明显男性化(9/13,69.23%)、库欣综合征(4/13,30.77%)、阴蒂肥大(3/13,23.08%)、阴毛早现(3/13,23.08%)及腹痛腹部包块(2/13,15.38%)等,多伴血清雄激素升高(10/13,76.92%)。CT显示肾上腺区较大肿物,最大径常>6 cm(7/13,53.85%),呈分叶状(8/13,61.54%),5例(5/11,45.45%)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钙化灶;增强后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1/11,100%),8例(8/11,72.73%)可见"网络状"改变,并可累及周围组织(2/11,18.18%),局部形成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MR T2WI中,3例病灶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T1WI 3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均不均匀强化。结论儿童ACC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gastric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GLELC)和胃腺癌的临床特征,分析GLELC组织免疫学指标变化.方法 原发性GLELC患者18例为GLELC组,同期诊治胃腺癌患者28例为胃腺癌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