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镜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镜法(angioscopy,AS)是应用血管镜得到可视图像的一种方法.应用冠状动脉观察的内视镜称为冠血管内视镜(CAS),在1980年应用于临床,开始应用于冠状动脉架桥手术时的动脉观察.1989年后,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等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管急性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相似文献   

4.
心肌桥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D  Guo XJ  Yu T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1):1048-1050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节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则覆盖于该节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走行于心肌内的冠状动脉节段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是由Reyman于1737年首次在尸检中提出的[1].心肌桥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有时也可引发心肌缺血并引起临床症状.X线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冠状动脉内超声(intracoronary ultrasound,ICUS)、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intracoronary Doppler ultrasound,ICD)及多层螺旋CT(muh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发展,实现了心肌桥的活体诊断和评价,成为研究心肌桥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周~4周)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42例老年AMI恢复期病人,对照分析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QTcd),并与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 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病人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老年AMI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20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例冠状动脉支架(Gianturco-Roubin支架)均植入成功,1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急性阻塞而行支架术,患者于术后3小时出现-过性胸前导联病理性Q波,其余各例无冠状动脉内支架急怀或亚急性血栓性阻塞并发症.因此,用Gianturco-Roubin支架在处理PTCA并发冠状动脉急性阴塞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即时疗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法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前后即时管腔内径和横截面积变化 ,以研究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对冠心病的近期疗效。 5 4例冠心病患者 6 0处冠状动脉病变植入支架 6 0只 ,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靶病变部位的血管内径 (比治疗前 )的即时增量为 2 .0 2± 0 .6 2mm (6 7.10 %± 15 .42 % ) ,血管内腔横截面积的即时增量为 5 .6 7± 1.6 1mm2 (80 .36± 18.2 9% )。患者临床症状在术后 12~ 48h内即得到缓解或消退。结果表明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治疗冠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过程中,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的动态变化及规律.方法 10只小型约克猪,按照常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方法,使用0.014英寸的BWM导丝进入左前降支(LAD)远端.使用over-the-wire(OTW)球囊沿导丝进入血管,到达距导丝远端1 cm处.采用球囊堵闭造成心脏I/B模型,血管堵闭和再灌注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导丝外端和临时起搏测试仪相连,分别检测LAD堵闭前以及堵闭后5、10、20、30、40 min及再灌注5、10、20、30、60、90、120 min的起搏阈值和阻抗.结果 基础起搏阈值为(0.71±0.24)V.与缺血前相比,缺血早期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缺血30 min时,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明显增加,直到40 min时,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增至(1.99±1.36)V,几乎达缺血前3倍.再灌注后5 min后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明显回落至(1.06±0.46)V,直至再灌注末均保持相同趋势.缺血前、缺血中和再灌注末阻抗在912 Q与1133 Q之间波动,但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较长时间急性缺血可导致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明显增高,但即使发生心肌坏死后,增高的阈值仍在可起搏范围内.再灌注可使增高的起搏阈值明显回落;但和缺血前相比,仍有增高趋势.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冠状动脉内起搏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冠状动脉内链激酶(ICSK)溶栓治疗前后的ST段移位及其演变,以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为依据,判断其预测冠状动脉再灌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   总被引:116,自引:0,他引:1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不断发展.开始时仅限于球囊成形术,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而现在PCI还包括了其他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新技术,例如斑块消蚀技术(斑块旋切术、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编写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