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直解》谓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离即分开之意,这乃《素问》里所说的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划分标准为"相反相成,权衡统一",故谓"然其要一也。"  相似文献   

2.
史晓 《家庭用药》2021,(3):40-41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也是人保健养生的重要起点。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二气相争,到春分这一天,阴阳二气达到平衡状态,昼夜平分,同时也意味着春天已过去一半了。人,作为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那么,“春分”时节,我们日常该如何保健养生呢?  相似文献   

3.
王健 《家庭用药》2012,(3):45-45
如何养生以延缓衰老,其中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顺天避邪。顺天,即根据自然界四时气候及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相顺应。避邪,是指要回避来自自然界的诸多致病因素,目的在于保护正气、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4.
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典籍——《易经》用以阐释宇宙万物“阴”与“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图像,太极即为天地本源,这一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画作为这一文化内涵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传递着“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如果说,探讨阴阳二气凝成的气韵、节奏与生命精神,是对周易美学本体论的研究;那么,对于周易美学观照法的探索,就是属于主体方面的审美研究了。古人从自然中提取升华创建了阴阳观,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国画中很讲究对其的运用。可以这样说,衡量一副中国画作品的成败与否,画家对于将阴阳之道运用于“画里行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阴阳之道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画领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易经书名叫做《周易》,相传其内容为殷商时的哲学思想。历经后世诸家的整理充实,形成此书。《周易》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被尊为五经之一。读了易经,回味《灵枢、素问》、《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名医著作,实为医易同源。故张景岳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对易则认为“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才知道世界上是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以及人的生命的理论,也是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测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即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  相似文献   

6.
夏季重养心     
王健 《家庭用药》2012,(7):51-51
中医理论中,自然界四季的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对应。心对应“夏”,夏季是心阳最为旺盛的季节,因此养“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大寒     
《医药保健杂志》2013,(1):103-103
公历每年1月20日至21日为大寒节气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与小寒一样,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清·鄂尔泰等《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说明大寒前后,是一年中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时候。《灵枢·本神》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四时是指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所以,根据大寒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在饮食摄生上,应重点补益全身之阳气,并遵守"秋冬养阴"的原则,以抵御外界天冻地坼之严寒。  相似文献   

8.
春分(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此时节昼夜时间各半,乍暖还寒,故此期间防病养生仍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春分     
《健康管理》2012,(3):109-109
公历每年3月20~22日是春分节气的交节,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这两段文献来看,春分日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  相似文献   

10.
童闾 《家庭药师》2012,(9):80-82
中医认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我们平时养生,应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这也就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一种养生方法。大暑过后,秋天即将来到,在寒暑交接之际,酷热逐渐转寒,由酷暑潮湿  相似文献   

11.
择宜而居     
佚名 《家庭医药》2014,(9):59-59
看《山海经》,可以看出那时的人已经有了“江山之南楼为先”的择居习俗。这种习俗观念,是与《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一致的。《山海经》反映了早期人们的朴素阴阳观。书中每以阴阳说明环境方位。如“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北嚣之山……其阳多碧,其阴多玉”。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对中医文化影响深远,“阴平阳密”是中医诊病、治病以及养生的指导原则。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导致人体虚损与失衡,中医养生注重滋养。肾气,平衡阴阳,为后世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养生保健、抗老防衰、预防疾病已成为重点科研课题及百姓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阴阳学说作为我国古代原始的辨证法,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代表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们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李迪 《家庭医药》2014,(10):34-34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降温,寒冷天气就要来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醒我们养生方案要跟随季节的变换而调整。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中医倡导"天人相应,日月相参",指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月亮的盈亏代表着天地间阴阳的消长,人的气血盛衰也随之受到一定影响。顺应自然而行,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一下月亮与人体之间的养生密码,十分有意义。月亮圆缺影响着身体《黄帝内经》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相似文献   

1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春夏季节保养阳气,秋冬季节保养阴气的养生方法。近些年,越来越受老百姓热捧的天灸,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  相似文献   

17.
立秋     
《健康管理》2012,(8):74-74
公历每年8月7日至9日为立秋节气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古谚云:"立秋之日凉风至",是说立秋之日乃凉爽气候的开始,此时炎夏已过,但余威尚存,酷暑依旧,故有"秋老虎"之谓。考立秋十五日之自然变化,天有烈日肆虐,地有水湿升腾,湿热缠绵交蒸,合生湿热邪气,立秋节气多湿热为病。又《黄帝内经》云:"湿气通于脾",故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多犯脾胃,应之饮食养生,一则宜健脾养胃,以防湿热内侵,脾胃失运;二则宜养阴清热,以防机体因署汗过,液耗阴伤。  相似文献   

18.
起居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谓之“起居有常”。也就是说生活作息应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钟学说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19.
许峰 《家庭医药》2006,(8):54-54
一提到运动,人们往往会想到长跑、打拳、舞剑。而我则足不出户,在家锻炼,举手投足亦养生。一日之中任你安排时间进行,更可以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地锻炼。久而久之,可以起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祛病健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面桃花     
利水消肿,善除癫狂 生活中,人们也常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孩子漂亮,气色好。不过,如果你认为桃花只是一个"花瓶",那还真的是委屈它了。桃花不仅耐看,还耐用。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桃花的养生功效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