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9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的认识,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全部施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瘘5例,胰瘘2例,腹腔出血l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 d.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防治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科手术是目前惟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治疗手段.自1935年Whipple成功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以来,PD一直是胰腺癌的经典术式.但胰腺癌起病隐匿,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常伴周围淋巴结转移或邻近血管侵犯,因此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手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淮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观察组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总数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均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防止癌肿转移,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胰腺癌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亦居高位,其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接近1:1[1]。根治性手术(R0切除)是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手段,但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的手术率低于20%,且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40%,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的患者达80%[2]。  相似文献   

5.
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米 《医学综述》2013,19(8):1411-1414
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但胰腺癌起病多隐匿,发现时常已伴有淋巴结转移或邻近血管侵犯,因此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国内外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改进术式以提高术后的远期疗效,在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提高根治切除率为目的的扩大切除术。该文就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理生理基础、手术范围、适应证及手术难点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可行性、安全性。方 法 采用LPD 治疗胰头或十二指肠肿瘤患者6 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短期疗效。结果 6 例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380.5±38.1)min;出血量(241.7±189.3)ml;清扫淋巴结(15.3±2.8)枚;平均肛门排气时间(3.5±1.0)d;术后住院(14.0±5.7)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其中轻度胰漏1例,肺炎1例;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LPD 安全、可行,能达到胰头或十二指肠肿瘤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90%,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胰腺癌已成为主要的肿瘤致死原因之一.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一般<20%,5年生存率<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迄今仍被认为是治疗胰头癌首选且有效的方式.随着技术不断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愈来愈多在地市级医院甚至个别县级医院开展.随着医疗条件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胰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李利梅  李建华 《广东医学》2021,42(6):738-741
目的 探究奥沙利铂联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胰腺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各43例,手术组使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治疗,联合组在手术组的基础上使用奥沙利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类抗原242(CA242)、糖蛋白抗原(CA...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适应证范围的扩大和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5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分组比较。结果:重度梗阻性黄疸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黄疸组,良性疾病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亦能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早期诊断及适应范围的扩大能提高手术切除术,术前“减黄”和正确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  相似文献   

10.
报告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胆瘘5例。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部周围癌1例,均采用改良child法。胆瘘确诊后均采用腹腔内置管引流术和置管滴药冲洗术。常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血,输高营养制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有效抗生素后均治愈。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胆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黄疸程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行PD术的患者118例,据黄疸程度分四组:无黄疸组(A 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 ≤34.20 μmol/L;轻度黄疸组(B 组):34.20 μmol/L342.00 μmol/L,将各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再据黄疸患者(n=87)术前是否减黄分为减黄组(n=36)和非减黄组(n=51),比较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B、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05%、60.97%、77.78%,高于A 组(32.26%),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减黄组与非减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11% vs 60.78%)、死亡率(0.03% vs 0.04%)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术前黄疸程度是影响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术前是否减黄要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2.
吴丽萍  杨亚梅  郝芳  董科 《四川医学》2009,30(10):1665-1667
目的分析胰腺癌冷冻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所致胃瘫综合征(PGS)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机制、诊治措施并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所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0例患者和行胰腺癌冷冻术46例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在B组患者(胰腺癌冷冻术组)中有31例(67%,31/46)患者出现了PGS,其中有29例肿瘤位于胰头和钩突部,2例肿瘤位于体尾部。在A组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有10例(4.8%,10/210)患者出现了PGS。B组的胃瘫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χ^2=145,P〈0.001)。A组PGS患者有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饮食调节、药物、心理护理、胃液引流等)而痊愈;B组PGS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痊愈。胰腺癌冷冻所致PGS同冷冻术、胰腺肿瘤的位置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同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术前胃输出道梗阻,以及胃、胆管所行的手术方式和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绝大部分PGS患者经胃液引流、加强护理措施和心理辅导、适当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都能治愈。结论胰腺癌冷冻可引起胃瘫,胰腺癌冷冻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确切机制不清。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肿瘤等疾病的效果,探讨手术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 总结该院2000年1月~2008年10月行胰十二指肠手术治疗的156例病例临床资料,探讨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经验.结果 共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6.4%,其中肺部感染3例,胰瘘5例,胰瘘合并腹腔出血1例,胃肠吻合1:7出血1例,死亡2例,短期内出现腹水5例.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的手术.患者的年龄、围手术期的处理以及手术技巧影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然是治疗胰头癌及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的首选疗法。由于其手术时间长,创伤重,死亡率较高等原因,有不少医院现在还不能开展此项手术。该病近年来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就我院1978年7月31日至1991年7月31日所施行的28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胰腺癌侵犯肠系膜上静脉(SMV/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检查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以及患者术后随访的生存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胰腺癌切除率为29.4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切除端的癌细胞浸润率为17.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及1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二年生存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能够提高胰腺癌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生存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增高趋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方法,该术式波及组织广泛,创伤大,操作复杂。近年,随着早期诊断、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的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率较前均显著下降[1]。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约23例,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可,并发症少,现将护理方法与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3例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42~67岁,平均54岁。术前均经肝胆脾胰彩超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临床诊断,其中胰头癌7例,胆总管下端癌6例,壶腹癌6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证实。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均包括胆囊、胆总管、胃窦、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和胰头部。其中13例行结肠后的胰腺空肠和胆管空肠吻合,10例行结肠前吻合。7例患者经空肠袢留置T管,11例患者置放胰管支撑管。结果:术后发生胰漏3例,经有效引流治愈。1例术后腹腔出血行急诊剖腹探查而止血。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胆漏及死亡病例。2护理2.1术前护理2.1.1调整患者全身状况:⑴积极有效的控制术前术后血压,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脑血管意外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张辉 《河北医学》2006,12(5):476-477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对影响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993年6月至2004年3月共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30~77岁,平均52.85岁。因主诉巩膜黄染,因尿黄住院者48例,上腹不适者11例。经B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胰、胆、十二指肠部位肿瘤采用捆绑式吻合术后疗效。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26例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方式。结果:无1例发生胰瘘,无临床死亡病例。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70%~80%位于胰腺头部。美国2000年发现胰腺癌28300例,死亡28200例,其发病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国内报告90%的病人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仅1%~3%。如系壶腹部周围癌(包括壶腹部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高于胰头癌,可达40%~60%。上海市1999年胰腺癌发病率为12/10万。国外胰腺癌占全身肿瘤的1%~4%,国内略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