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齐兰祥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59-2959
我科2003年2月~2006年10月实施38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我科为38例冠心病病人实施冠脉支架植入术,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20例。年龄37~68岁,男28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心通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效果。方法将98例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如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次/日,3粒/次。两组均连续用药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心电图变化亦有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心绞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陈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91-192
目的总结分析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共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患者29例;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同样为29例。实验组患者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每天为患者输入一次疏血通注射液,配比为250mL生理盐水中加入6mL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5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电图。结果实验组显效患者11例,有效患者15例,无效患者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89.17%,对照组显效患者5例,有效患者12例,无效患者1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1.34%,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P<0.05)。结论临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山西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030001)李保刘卓敏王绪太李运乾邱龄梁峰温静霞王慧仙芦丽芳李建新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和术后再狭窄问题限制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共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有106支血管115处病变,其中A型19处,B1型37处,B2型31处,C型28处,植入支架7种121只,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和抵克力得,对于部分病人酌情选用抗凝治疗。结果 121只支架全部植入成功,血管平均直径狭窄程度由术前75%-100%降低到术后-10%-10%。术后随访5-9个月复发心绞痛10例,7例经CAG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无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基础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探讨对于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承德县医院心内科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同期选择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于两组参与研究的病患及健康人同时进行检查监测,并且密切关注实验对象的基础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对比观察;对研究组予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并在治疗后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此观察基础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的HRV指标对比差异中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治疗之前的HRV与对照组比较,指标更低,P <0.05。结论对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之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1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结果: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70.0%,较其它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以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它型多见(P<0.05),C型病变化其它类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介于初发劳力型和静息型心绞痛之间。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以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多见,较其它各型高(P<0.05),结论:提示静息型心绞痛和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严重而广泛,尽早行冠脉造影,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入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组(A组,51例)和国产氯吡格雷组(B组,51例)。B组在常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国产氯吡格雷75 mg,1次/d,持续4周。在入组前以及服药每周内门诊随访,共4周,询问病史,不良反应以及行活动平板检查。结果10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4周内,B组胸痛发作每周次数减少(4.2±0.5)次,而A组减少(2.1±0.8)次,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硝酸甘油消耗量B组平均减少(6.1±0.7)片而A组平均减少(3.3±0.9)片(P〈0.05)。运动平板运动持续时间B组增加(63.6±2.3)s而A组增加(31.6±2.2)s(P〈0.05)。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国产氯吡格雷,可以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赖冉 《齐鲁药事》2012,31(9):539-542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以"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心绞痛"为关键词对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1~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利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和异质性分析;文献同质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临床疗效的效应尺度用机会比OR(Odds Risk)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血脂变化的效应尺度用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临床疗效采用有效和无效两种结果。结果临床疗效的OR合并值为6.45,95%的可信区间为4.54~9.15;TC、LDL-C、HDL-C、TG的合并WMD分别为-1.03、-0.89、0.13、-0.4,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31~-0.75、-1.15~-0.63、0.02~0.24、-0.58~-0.21。结论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TC、LDL-C、TG的浓度,升高HDL-C的浓度,改善患者血脂异常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卡维地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第三代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UAP患者130例 ,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 (n=68)和倍他乐克对照组 (n=62) ,观察用药4周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心肌耗氧量 (RPP)。结果 :(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94 11 %、80 64% (P<0 05)。 (2)治疗组RPP明显减少 ,用药前后分别为1486±233Kpa·次/分、1322±211Kpa·次/分 (P<0 05) ;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用药前后为1500±270Kpa·次/分、1499±115Kpa·次/分 (P>0 05)。(3)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P<0 05)。结论 :卡维地洛具有α1 受体阻滞作用和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 ,临床治疗UA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瑞萍  李秋荣  朱萍 《贵州医药》2001,25(7):599-600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38例新近发生的静息性心绞痛持续时间>15min的患者随机分组:A组(18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和抗心绞痛药物;B组(20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药物加静滴降纤酶(1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滴注,连续7天)。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7天内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分别为33%与10%,17%与0,11%与0,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8%与15%(P<0.01)。B组仅3例发生皮下淤斑。结论:UAP患者急性期用降纤酶治疗有效,安全又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B1.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低分子肝素、钙拮抗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间心绞痛的治疗效果(81.48%,92.59%)、心电图评定结果(51.85%,74.07%)、缺血发作次数、缺血时间以及缺血面积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更好的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有效,是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3%和94.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7.7%和77.4%(P均〈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9%和81.1%,与对照组(分别为28.3%和60.4%)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用药简便、安全性高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应用银杏叶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结果在心绞痛症状缓解和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疗效明显,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心绞痛入院后及经正规治疗心绞痛缓解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81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及经过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时的hs-CRP水平。并与同时期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2.74±0.76)ms/L;稳定型心绞痛组(4.06±0.92)ms/L;治疗前组(7.64±2.03)ms/L;治疗后组(5.41±1.39)ms/L。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hs-CRP和UAP的发生有关系,所有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更是显著升高,hs-CRP可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