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谷氨酸(Glu)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初步探讨Glu参与ARC痛觉调制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ARC内分别微量注射Glu或NMDA受体激动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以及非NMDA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定痛阈。结果ARC内微量注射Glu(3.0,5.0,10.0 nmol)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大鼠的痛阈,出现镇痛效应。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激动剂NMDA(0.1,0.5,1.0 nmol)能模拟Glu的作用,也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痛阈,出现镇痛效应。NMDA受体拮抗剂NK-801可翻转Glu和NMDA的镇痛效应,而非NMDA受体拮抗剂CNQX不能翻转这种效应。结论ARC内微量注射Glu能参与ARC对痛觉的调制,产生镇痛效应,且这种调制是由NMD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及受体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探索脊髓上水平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L)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压爪缩腿法和辐射热缩腿法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观测ARC内微量注射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APV(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PP2(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F109203X(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70min内PSL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 PSL模型大鼠术后数小时痛阈即明显降低(P〈0.05),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ARC内微量注射MK801(5nmol)、APV(1.5nmol)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痛敏现象明显减轻(P〈0.05);ARC内注射PP2(5nmol)、GF109203X(0.04nmol)后,痛阈升高幅度更大,痛敏现象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内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在痛觉过敏的脊髓上中枢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受体和NMDA受体在leptin参与神经病理性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leptin是否影响正常大鼠脊髓切片背角Ⅱ层神经元AMPA受体和NMDA受体介导的电流;大鼠鞘内注射leptin,持续14 d,在第1,3,7,14天检测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在第14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背角AMPA受体和NMDA受体的表达.【结果】 灌流液中加入leptin能增加NMDA受体介导的电流,并有剂量依赖性,100 nmol/L leptin的作用最显著,leptin对AMPA受体介导的电流无影响;大鼠鞘内注射leptin,在第14天明显降低热痛阈和机械痛阈;leptin增加了脊髓背角NMDA受体亚单位NR1的表达,但是对AMPA受体亚单位GluR1的表达无影响,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可抑制并逆转leptin诱导的痛行为及抑制leptin诱导的NR1表达增多.【结论】 Leptin可能通过影响NMDA受体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元在炎症性痛觉过敏中的激活状态,分析NMDA受体在ARC神经元活动与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用完全弗氏佐剂建立大鼠炎症性痛觉过敏模型,用辐射热-缩腿法测定痛阈,用c-fos检测神经元激活状态,用体视学无偏差测量系统计数免疫阳性细胞,用MK801观测NMDA受体的作用。结果佐剂组的痛阈均有明显下降(P〈0.05),ARC中Fos蛋白阳性细胞计数明显上调(P〈0.05);在侧脑室微量注射MK801后痛阈可恢复至正常水平,ARC中Fos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回落接近正常水平。生理盐水组在这两方面都无明显变化。结论 ARC神经元的激活对炎症性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NMDA受体介导。中枢敏感化也可发生在脊髓以上的高位痛觉调节中枢。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了经侧脑室注射GABA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GABA受体激动剂可提高大鼠痛阈,而拮抗剂降低大鼠痛阈.作用于GABA_A和GABA_B受体的药物对大鼠痛阈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提示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枢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 -1)受体在足击镇痛及条件恐惧应激刺激诱发镇痛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用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 cular injection, icv)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或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 ep tor antagonist, IL-1ra)并用热辐射甩尾测痛法检查IL-1ra对足击镇痛及条件恐惧应激刺激诱发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1) icv NS的大鼠,足击引起痛阈上升; 而icv IL-1ra 30 m in后足击不引起明显的痛阈上升, 但icv IL-1ra 90 min后足击仍出现明显的痛阈上升. ( 2 ) icv NS的大鼠,条件恐惧应激刺激也引起明显的痛阈上升,且该条件恐惧应激刺激诱发的镇痛效应能被icv IL-1ra明显衰减.(3) icv IL-1ra本身对基础痛阈无明显影响.结论:中枢IL-1受体参与足击及条件恐惧应激刺激诱发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羟自由基致痛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羟自由基(OH)参与疼痛调控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Ca2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及N_-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氨酮(Ket)预处理观察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与Ca2 、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并测定小鼠疼痛过程中脊髓、脑、血中前列腺素(PGs)的含量。结果 Ver(5mg/kg,ip)、Ket(30rag/0kg,ip;0.5mg/kg,ith)可拮抗*OH的致痛敏作用,但iev*OH后不影响PGs的含量。结论 *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高钙及NMDA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是目前免疫抑制最小的全身麻醉药之一,有研究显示小剂量氯胺酮就能产生抗中枢敏感化作用而提高患者的痛阈.氯胺酮可能通过阻断NMDA受体而减轻患者中枢敏感化,产生超前镇痛效应,减轻了应激和阿片类药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1],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酒石酸布托啡诺(简称布托啡诺)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对μ受体几乎无激动作用,对δ受体的活性很低[2].但两者单独应用并不能抑制手术术后炎性介质CPR,本研究将超前镇痛和术后镇痛结合,观察两种方法结合对术后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应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大鼠痛阈,观察了应用脑内微量注射法向脑内不同区域注射降钙素(CT)对痛阈的影响,并讨论了CT中枢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在复制出CT的中枢镇痛作用的同时还发现,当CT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兴奋缰核(Hb)神经元,引起痛阈降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CT的中枢镇痛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抗生长抑素血清(ASSS)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痛阈、电针(EA)镇痛及中枢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以AA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痛阈为指标观察鞘内注射ASSS对痛阈和EA镇痛的影响;以放免法测定AA大鼠下丘脑、脊髓中-βEP含量,观察鞘内注射ASSS及EA镇痛对其影响。结果鞘内注射ASSS可显著降低AA大鼠痛阈,并使EA镇痛效应明显降低;EA镇痛可提高下丘脑和脊髓-βEP含量,鞘内注射ASSS可使中枢-βEP水平进一步显著升高。结论内源性生长抑素在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并与增强EA镇痛作用密切相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中枢-βE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在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NMDA受体NR2B亚基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尤为密切。NR2B在疼痛的产生、中枢性痛觉敏感化形成和疼痛治疗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就NR2B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理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帕金森氏病的防治提供实验资料。方法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C57BL小黑鼠帕金森氏病模型的过程中,同时用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拮抗剂Ketamine和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in,观察其行为药理学变化。结果Ketamine+MPTP组和Bicuculin+MPTP组及MPTP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行为药理学指标都有明显改变。结论NMDA受体拮抗剂对小鼠帕金森氏病模型具有防治作用,GABA神经元的功能降低可加重帕金森氏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依那西普(etanercept)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所致大鼠炎性疼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NF-α在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n=6)。A组为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B组为腹腔注射依那西普;C组为腹腔注射NS,足底注射CFA;D组为腹腔注射依那西普,足底注射CFA;E组为鞘内注射NS;F组为鞘内注射依那西普;G组为鞘内注射NS,足底注射CFA;H组为鞘内注射依那西普,足底注射CFA。测量各时间点大鼠左足50%缩足阈值。结果腹腔注射和鞘内注射etanercept均升高CFA致痛大鼠的痛闽(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鞘内注射依那西普升高CFA致痛大鼠的痛阈,提示TNF—α在CFA所致炎性疼痛的外周致敏和中枢致敏中均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汪健  孙磊  姚尚龙 《医学综述》2008,14(15):2354-2356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之一,其兴奋性在生理及病状态下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表明NMDAR对诱发和维持疼痛状态中的中枢敏感性及疼痛记忆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许多环节上可调控NMDAR。如何选择NMDA的调控与理想疼痛治疗效果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NMDAR及其调控在麻醉镇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属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之一,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近来研究表明,中枢NMDA受体参与疼痛的发生和发展。电针是目前临床用于镇痛的常用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中枢NMDA在疼痛和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以期为阐释电针镇痛的NMDA受体干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以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疼 痛,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关键机制之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大麻素受体1可调控神经 递质的释放,改变突触可塑性,进而抑制中枢敏化,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大麻素受体1激活亦可缓解神经 病理性疼痛所致的抑郁。  相似文献   

17.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