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观察INSURE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NRDS并同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患儿5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采用INSURE策略治疗(观察组)和给予PS后常频通气治疗(对照组)每组各28例.比较治疗后两组呼吸功能、上机时间、用氧时间、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治疗后48 h观察组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机时间、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URE策略能较好地改善NRDS患儿氧合功能及通气,减少VAP的发生,缩短用氧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因呼吸衰竭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4例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吸频率(RR)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PPV组在上机后6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12h有显著下降。而IPPV组在上机12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24h仍无显著改变。上机2h SIPP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SIPPV组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PP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NSURE技术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有呼吸困难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83例,依据呼吸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INSURE组41例与机械通气组42例.INSURE组患儿生后尽快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机械通气组患儿生后予气管插管、气管内用或不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拔除气管导管直接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1h、12h动脉血气改善情况,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1)组内治疗前后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78.7±11.5) 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治疗前[(50.1±10.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8.3±8.9) mm Hg与(54.9±11.5)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37、-3.428,P均<0.05).机械通气组患儿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为(80.2±10.0) mm Hg,高于治疗前[(51.3±9.8) mm Hg],而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45.6±9.5) mm Hg与(57.1±12.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093、-4.526,P均<0.05).(2)组间氧合情况比较:INSURE组与机械通气组治疗后1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NSURE组治疗后12 h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89.4±11.5) mm H g、(44.2±5.9) mm Hg,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90.2±10.8) mm Hg、(39.1±7.3) mm Hg]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093、0.126,P均>0.05).(3)组间疾病发生情况比较:INSURE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颅内出血和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3%(3/41)、4.9%(2/41)、4.9%(2/41)和4.9%(2/41),均低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34.1%(14/42)、16.7%(7/42)、19.0%(8/42)和11.9%(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7.470、8.651、8.814和4.275,P均<0.05).INSURE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间、住NICU时间分别为5 d(3~7 d)、8 d(5~11 d)和16d(11~25 d),短于机械通气组[分别为8 d(4~12 d)、12 d(8~22 d)和21 d(12~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947、-2.013和-1.782,P均<0.05). 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应用INSURE技术进行呼吸支持,创伤小、并发症少、用氧时间短、费用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归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68例RDS患儿临床资料,平均胎龄为(32.3±3.7)周,平均体重为(1.73±0.75)g。观察比较国产PS(珂立苏,calsurf)应用前后的主要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模式以及并发症、转归等。结果 应用PS在0、1、12和72 h不同时点的比较显示:吸氧浓度(FiO2)分别为0.51±0.11、0.32±0.1、0.28±0.08 和 0.26±0.09。应用PS 1h时,RDS患儿所需FiO2明显下降,此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P < 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入氧浓度FiO2(P/F)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a/APO2比值则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S能较快地改善新生儿RDS氧合状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值、血浆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值等指标,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否可以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肺损伤的发生。方法: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评估分级(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受试者分为两组。在全麻机械通气中,A组采用传统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潮气量设置为10 ml/kg[理想体质量(PBW)];B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设置为6 ml/kg(PBW)+5 cm H_2O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手法肺复张。对患者气腹前(T_0)、气腹后2小时(T_1)、气腹后4小时(T_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呼吸频率(RR)、肺顺应性(C)进行观察;于T_0、T_1、T_2、手术后2小时(T_3)、手术后24小时(T_4)抽取血气,计算氧合指数(OI)值;分别在T_0、T_1、T_2、T_3、T_4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IL-8、血浆CC16值。结果:T_0时两组患者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T_1、T_2时点与T_0时比较,C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降均较B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OI值在T_0、T_1、T_3、T_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IL-8、CC16值在T_1、T_2、T_3、T_4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能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分别进行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NCPAP),对比呼吸支持治疗参数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各4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NCPAP组早产呼吸窘迫患儿72h内需气管插管进行更换有创通气的使用率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率分别为40.0%(16/40)、62.5%(25/40),均高于NIPPV组17.5%(7/40)、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及应用辅助呼吸机的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与NCPAP比较在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能减少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PO2、PCO2及pH值等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O2、PCO2、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患有呼吸衰竭症状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态,降低血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探讨对早产儿NRDS的理想治疗与护理方式。方法将128例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65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63例仅行机械通气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最大吸气峰压(PIP)时间、高平均气道压(MAP)时间、高吸入氧浓度(FiO2)时间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死亡与致残率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P、MAP、FiO2、上机与住院时间、死亡率与致残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各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可明显改善其呼吸机条件,有利于缩短上机与住院时间,对并发症降低与预后的改善均具显著作用,该法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肺出血患儿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肾上腺素;观察组气管内注入血凝酶、猪肺磷脂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6、12、24、48h肺出血面积、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12、24、48h与治疗前肺出血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24、48h肺出血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84.31%(43/51),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3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显著减少肺出血面积,缩短肺出血持续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生后60 min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共123例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CPAP组63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组(对照组)60例.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病死率、用氧、辅助通气使用和临床并发症情况. 结果 nCPAP组与对照组比较,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8%(3/63)与3.3%(2/60)]和病死率[7.9%(5/63)与6.6%(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0.16和0.07,P>0.05).nCPAP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27.0%,17/63)低于对照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4,OR=0.3,90% CI:0.2~0.6,P<0.05).生后28 d时,nCPAP组辅助通气的比例(17.5%,11/63)低于对照组(25.0%,15/60)(OR=0.7,90% CI:0.4~1.4);至纠正胎龄36周时,nCPAP组辅助通气比例(6.3%,4/63)仍低于对照组(8.3%,5/60)(OR=0.8,90% CI:0.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05和0.01,P均>0.05).nCPAP组气漏发生率(11.1%,7/63)低于对照组(3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6,OR=0.3,90% CI:0.2~0.7,P<0.05). 结论 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相比,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早期使用nCPAP,不能降低病死率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但可缩短辅助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漏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及联合硫酸镁 (Mg SO4 )治疗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PPH)的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模型氧合、循环功能 ,血镁浓度及肺组织病理改变。 方法 以2 0 %胎粪混悬液制备重症 MAS模型 ,健康新生猪随机分为 3组 ,即模型 HFOV治疗组 (HFOV组 ,n= 6 ) ,HFOV+Mg SO4 治疗组 (HFOV+Mg SO4 组 ,n=7) ,HFOV对照组 (对照组 ,n=5 ) ,HFOV+Mg SO4 组同时静脉持续泵入 Mg SO4 。监测生命体征、血气、血镁浓度。 结果  (1) HFOV和 HFOV+Mg SO4 治疗均使 MAS模型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氧 /肺泡血氧分压比 (a/ APO2 )增加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A- a DO2 )、肺内分流 (Qs/ Qt)降低 ,治疗 30 min与治疗前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HFOV组各时间点 Pa O2 、a/ APO2 低于对照组 ,A- a DO2 、Qs/ Qt高于对照组 (P<0 .0 5 )。HFOV+Mg SO4 组治疗 12 0 m in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尽管氧合功能改善 ,单独 HFOV对重症 MAS的 PPH无降低作用 ,联合 Mg SO4 治疗 30 min即可有效降低 PPH(P<0 .0 5 ) ,并保持疗效。(3) HFOV组较 HFOV+Mg SO4 组有明显肺出血 ,出血沿肺段、小叶分布 ,两组病理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4) HFOV+Mg SO4 组血镁浓度较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卵巢中等反应和高反应患者中,比较2 000 IU、3 000 IU低剂量hCG与5 000 IU hCG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诱导卵泡成熟及随后冷冻胚胎移植(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 166例接受IVF/ICS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CG的剂量分为3组:2 000 IU(A组,n=722),3 000 IU(B组,n=722)和5 000 IU(C组,n=722),观察比较成熟卵母细胞的比例、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累计妊娠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等。结果:3组患者获得成熟卵母细胞比例(89.92%,91.40%,90.20%)和受精率(79.80%,80.07%,80.5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hCG注射日E2水平、获成熟卵数及优质胚胎数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3组患者每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45.95%,43.97%,44.25%)、继续妊娠率(43.17%,40.91%,42.53%)、种植率(30.74%,27.78%,29.86%)及每位患者的累计妊娠率(CPR)(58.31%,53.60%,54.85%)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的OHSS发生率很低(0.00%,0.14%,0.28%)。结论:对于卵巢中等与高反应患者,2 000 IU hCG与5 000 IU hCG在诱导卵泡的成熟中发挥同样的效果,2 000 IU hCG不仅不影响妊娠结局,而且阻止了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隐匿精子症与睾丸体积、血FSH和AZF基因微缺失的相关性。方法:161例男性不育患者分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A组,n=86)、隐匿精子症(B组,n=49)、严重少精子症(c组,n=13)和其它患者(D组,n=13,包括死精子症4例,梗阻性无精子症3例,正常精子1例,其他少弱精子症5例),进行睾丸体积、血FSH水平和彳砑基因微缺失检测,AZF基因微缺失检测位点包括AZFa(sY84、sY86)、AZFb(sYl27、sYl34)、AZFcd(sY254、sY255、sYl57、sYl45和sYl52)。结果:4组睾丸体积〈12ml的比例分别为73.26%(63/86)、34.69%(17/49)、7.69%(1/13)、30.77%(4/13);4组FSH水平升高1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7.44%(58/86)、32.65%(16/49)、15.38%(2/13)和O.OO%(o/13),组间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O.001);4组4ZF基因微缺失率分别为15.12%(13/86).18.37%(9/49)、0.oo%(o/13)和0.00%(0/1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爿zn基因缺失1例,AZF(b+c+d)缺失5例,AZF(c+d)基因缺失7例,B组9例均AZFC和(或MZFd基因缺失,c组和D组均未见AZF基因缺失。结论:随着生精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血FSH水平升高和睾丸体积缩小趋势明显,而与AZF缺失几率无高度相关性;但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隐匿精子症组中AZF基因缺失几率仍然偏高,AZFa和AZFb缺失大多出现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中,而隐匿精子症组以AZFc和AZFd缺失为主。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describes a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 protocol for term and near-term infa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 and reports results of its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Neonates, with gestational age >or= 34 weeks, were managed with HFOV, if required, on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CV), a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 IO(2)) 0.5, and a mean airway pressure > 10 cm H (2)O to maintain adequate oxygenation or a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 24 cm H (2)O to maintain tidal volume between 5 and 7 mL/kg of body weight. Seventy-seven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37 +/- 2,3 weeks), received HFOV after a mean duration of CV of 7.5 +/- 9.7 hours. Arterial blood gases, oxygenation index (OI), and alveolar-arterial difference in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 AO(2) - Pa O(2)) were recorded prospectively before and during HFOV. There were a rapid and sustained decreases in mean airway pressure (MAP), F IO(2), OI, and P AO(2) - Pa O(2) during HFOV ( 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3日冻融胚胎合适的移植策略。方法:收集在本院行卵裂期(第3日)冷冻胚胎移植(FET)的3 694个周期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胚胎数将患者分为移植1枚胚胎组(A组)、2枚胚胎组(B组)和3枚胚胎组(C组)。依据患者年龄分别再分为不同的年龄组(1组35岁、2组35~39岁、3组≥40岁);另根据胚胎质量分优质胚胎组和非优质胚胎组。结果:A、B、C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03%、43.95%、40.18%,A组与B组间及A组与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1、A2、A3 3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8.34%、18.84%、8.33%,A1与A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B1、B2、B3 3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8.13%、34.50%、15.23%,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1、C2、C3 3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5.24%、36.63%、16.67%,C1与C3组间以及C2与C3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临床妊娠率在A、B、C组≥40岁亚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中移植优质胚胎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非优质胚胎者(P0.01)。结论:第3日FET周期中,应依据患者年龄和胚胎质量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移植方案。选择性单囊胚移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辅助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问题处理对策。方法:51例CSP病例,扩刮宫术(D&C)前采用明胶海绵进行UAE,术后观察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血hCG下降情况、超声检测子宫异常妊娠局部情况及费用等。结果:38例UAE后行扩刮宫术(A组),10例行UAE+D&C术前已应用药物治疗(天花粉3例,氨甲喋呤7例)(B组)。3例患者直接扩刮宫术时因大出血行子宫腔填塞术,同时施行紧急UAE(C组)。血β-hCG恢复正常值时间、术中出血量A、B组间均无差异;A组住院时间和治疗总费用远低于B组,P<0.01。结论:终止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术前采用UAE辅助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有条件的医院可选择先行UAE再刮宫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早期补救ICSI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素英  曹英  曹翔  王宁怡  滕彬  黄斌  韩金兰 《生殖与避孕》2010,30(11):742-744,778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IVF受精失败、取卵后20h行补救ICSI者19例(晚补救ICSI,A组)及加精子(IVF)4~6h后未见第二极体(Pb2)的成熟卵行补救ICSI者31例(早补救ICSI,B组),并与544例同期常规ICSI(C组)进行比较,观察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评价早补救ICSI有效性。结果:3组年龄及基础FSH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C组(71.27%vs55.69%vs81.08%,P<0.05),>2原核(PN)率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高于C组(7.73%vs7.78%vs2.73%,P<0.01),卵裂率B组显著高于A组(100%vs94.62%,P<0.05),有效胚胎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优质胚胎率B组显著高于A组,但低于C组(51.16%vs22.73%vs60.19%,P<0.01),胚胎种植率B组显著高于A组(1.75%vs17.54,P<0.05),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7.54%vs18.90%,P>0.05),3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6%,26.67%和34.57%,与C组比,A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与晚补救ICSI相比,早补救ICSI获得了更高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种植率,但多PN率高于常规ICSI,优质胚胎率仍低于常规ICS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诱发胎鼠隐睾的分子机制。方法:妊娠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DEHP实验组(A组)、玉米油(溶剂)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和B组自妊娠12.5 ̄18.5d分别持续经口每天给予DEHP(500mg/kg)或玉米油,C组不予灌药。结果:B组和C组睾丸组织中胰岛素样因子3(INSL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无差异(P>0.05);A组INSL3mRNA的表达量约为B或C组的1/3,INSL3蛋白质的表达量约为B或C组的1/4,与B或C组比其差异显著(P<0.05)。A组睾丸引带发育不良,睾丸位置异常。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DEHP下调睾丸间质细胞INSL3基因的表达,影响睾丸引带发育,可能是DEHP诱发隐睾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