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累及鼻咽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病变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肿块或对称性黏膜软组织增厚,均伴不同程度慢性鼻窦炎.大多数病例咽缝间隙清晰(n=13),仅2例有颅骨破坏.鼻咽部局限性病变5例(局部肿块3例,肿块充填鼻咽腔2例);鼻腔鼻咽腔同时受累9例,其中以鼻腔病变为主5例,向后累及鼻咽腔前部,伴鼻前庭皮肤增厚1例.结论 NHL在鼻咽部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病变常呈多部位受累对称性分布,鼻部受累者可伴有皮肤的改变.病变局限者需与鼻咽癌等肿瘤鉴别.CT可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2.
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 48例中良性病变20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CT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团块,肠壁及筋膜增厚,不均匀或环形中等度强化。恶性病变28例,其CT表现为肠腔内外软组织肿块,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增厚肠周浸润,高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病人的CT、MRI和病理资料,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例为单块肌肉受累,5例为多块相邻肌肉受累.CT平扫及MRI T1WI信号与周围正常肌肉相似,T2WI高于肌肉信号,且内部信号轻度不均匀;CT、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或信号高于正常肌肉.病变肌肉呈弥漫性增大,累及整块肌肉.结论原发骨骼肌非霍奇金淋巴瘤CT和MRI表现为肌肉弥漫性膨胀,密度或信号均匀,于CT和MRI TIWI上与肌肉呈等密度或信号,MRI 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弥漫性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4.
眼眶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仅占眼眶肿瘤的0.98%~1.86%,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易误诊。近年来CT检查已逐渐成为眼眶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眼眶原发性NHL的CT诊断报告尚较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4例眼眶原发性NHL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并探讨其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征象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鼻腔NHL的病理资料与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0例NHL中,NK/T细胞性淋巴瘤5例;B细胞淋巴瘤5例.CT表现:①病变多原发于鼻腔前部如鼻中隔前部、鼻前庭或下鼻甲,倾向于沿鼻黏膜弥漫浸润生长,病变多累及面部皮肤及邻近结构;②病灶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③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④无骨质破坏或少数骨质轻度压迫吸收;⑤放射治疗后病灶可明显好转或消退.结论 鼻腔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直接显示病变情况及周围侵犯范围,可提示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盲部结肠癌的CT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回盲部结肠癌的CT分期价值。材料与方法:22例回盲部结肠癌经组织学诊断,全部为腺癌,CT扫描常规包括肝脏。结果:CT能够显示肿瘤浸润肠壁的程度以及毗邻器官侵犯的情况。CT肿瘤分期正确为14例占63.6%,估高为3例占13.6%,估低为5例占22.7%;CT对肠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显示阳性为8例(53.3%),假阴性6例(40.8%),阴性7例(46.7%),假阳性1例(6.67%)。结论:CT对评估病灶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及合理选择手术病例均有一定作用,尤其对回盲 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鼻原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少见,大约占所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0.17%~2%。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Cell)淋巴瘤是鼻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细胞亚型,好发于亚洲人群,而欧美则相对少见。单次病理活检有时诊断困难,本文拟就鼻原发NK/T—Cell淋巴瘤的病理及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其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回盲部肿块的鉴别诊断(附回盲部恶性肿瘤11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选  武世荣 《现代康复》1998,2(2):128-129
笔总结178例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经验与方法。恶性肿瘤114例,占64%,回盲部结核34例.占19.2%。克隆病及阑尾周围炎各12例,各占6.7%。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类癌、溃疡性结肠炎和阑尾粘液囊肿可疑恶变的仍需术中病理谚断。术前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5.9%,回盲部癌诊断率为89%。本组全部诊断符合率为78.6%。  相似文献   

10.
回盲部肿瘤与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盲部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容易误诊。我院 1993年1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 9例回盲部肿瘤均误诊为阑尾炎 ,其中 8例误行阑尾切除术。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35~ 5 7岁 ,平均 46岁。1 2 临床表现 起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疼痛及压痛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均未触及右下腹肿块 ,2例伴低热。 3例既往有“阑尾炎”病史 ,1例有柏油样便史。1 3 误诊情况  1例本院门诊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 ,经抗炎治疗 1周无好转 ,再次体检时发现右下腹肿块 ;8例在外院误诊为“阑尾炎”而行阑尾切除术 ,除 1…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胸膜病变(恶性79例,良性40例)患者的CT检查资料, 评价CT对良恶性胸膜病变尤其是MPM与其他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胸膜病变侵犯纵隔内结构、膈肌及胸壁等CT征象仅见于MPM与其他恶性胸膜病变(OMPD).环绕形胸膜增厚在MPM、OMPD的发生率分别为52%、20.4%,良性胸膜病变(BPD)则无一例出现此征象.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在MPM组占92%,而OMPD和BPD分别为37%和5%,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节状胸膜增厚、胸膜增厚大于1 cm在MPM与BPD之间及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PM与OMPD之间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在MPM与OMPD之间以及MPM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胸膜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纵隔的关系,有助于MPM与OMPD及BP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软骨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CB)的CT表现,观察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CB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灶位置、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特征. 结果 28例(82.35%)患者病灶位于长骨;19例(55.88%)病灶边缘可见硬化边;21例(61.76%)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沙粒状钙化;全部21例接受增强扫描者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结论 CB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CT对C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的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10例。14例中,呈结节状胸膜增厚4例,肿块状胸膜增厚7例,环状胸膜增厚3例,胸膜增厚≥1cm者12例。合并胸腔积液、纵隔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10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能谱CT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能谱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能谱CT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15个,乳头状癌结节13个。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对不同期相的70keV图像、碘基图像、水基图像、QC(Quality Check)图像进行评分,记录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结构的边界、形态、位置,测量40~140keV(以10keV为间隔)各能量水平CT值,计算乳头状结构的能谱曲线斜率,测量碘-水图与水-碘图上乳头状结构的碘、水浓度值。结果①增强扫描图像质量评分中,碘基图像>70keV图像>QC图像>水基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均位于瘤体边像,多形态规则;乳头状癌结节内乳头结构多位于结节中心,且形态不规则并可见棘状突起;③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碘含量显著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0.001),两者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④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GSI曲线斜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甲状腺增强扫描碘基图像有助于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细节,尤其是结节内乳头状结构;能谱CT平扫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可能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CT在体碘含量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GE单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未受累正常腺体作为ROI,在专用的图像分析软件上测量其在不同单能量时平扫及增强CT值、平扫碘含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不同单能量平扫CT值、强化程度及平扫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的差异。结果 平扫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碘含量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 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平扫40 keV和140 keV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的AUC为0.92。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均存在差异,单源双能量CT技术可能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Wegener's肉芽肿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韦格纳肉芽肿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37.5岁。所有的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有:大片状浸润病灶4例,小片状浸润病灶5例,多发结节影(直径小于3cm)9例,肿块(直径大于3cm)2例,空洞11例,条状阴影4例,磨玻璃影3例,肺不张2例,支气管狭窄阻塞2例。部分病例多种病灶混合存在,并互相转化,病灶增多或减少。结论肺Wegener's肉芽肿病的表现呈多样性,以片状浸润、结节和空洞病变最常见,薄壁空洞和环形空洞具特征性。此病要与肺癌,结核、肺炎与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肺部弥漫性磨玻璃阴影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CT特征,提高对本类型肺部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及临床综合诊断121例以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CT、HRCT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各自CT特征,并寻求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的CT及HRCT征象。结果121例中,以肺固有结构异常为主的疾病主要为间质性肺炎18例和结缔组织病5例,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中、下肺的外周部,且均伴有间质增厚及纤维化征象。以肺气腔充气状态异常为主的疾病有:过敏性肺炎10例、肺出血5例、肺转移瘤3例及肺泡癌2例,磨玻璃影按照肺叶、肺段分布,且伴有或不伴有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或肿块性病变。以肺内血管外体液量增加为主的疾病有肺水肿21例及肺挫伤5例,肺水肿性磨玻璃影具有沿下垂部分布的趋势,可伴有心影增大及胸腔积液;而肺挫伤性磨玻璃影与外伤部位相关,且在外伤区肺内也具有沿下垂部分布的趋势。以血流灌注异常为主的疾病有肺栓塞11例和白塞氏综合征4例,磨玻璃影位于正常血管所属的高灌注区,而低密度区是栓塞血管所属的低灌注区,多发细小血管栓塞或多发细小动脉炎可形成马赛克样密度。两种因素或两种以上因素异常的疾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2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7例及病毒性肺炎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为通气-血流障碍所致,其磨玻璃影与低密度区形成马赛克样改变,常伴有桶状胸;而肺泡蛋白沉积症及病毒性肺炎同时具有气腔和固有肺结构异常,其磨玻璃影是间质性病变与实质性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见于多种疾病,通过对其形态、分布、伴随征象及疾病动态变化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其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和发病机制,结合临床可以缩小拟诊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性盆腔良恶性肿块的CT表现,提高CT对盆腔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盆腔肿块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块117例,恶性肿块18例。CT诊断良恶性准确度为83.0%(112/135)。盆腔肿块的边缘、脂肪密度、壁结节、腹盆腔淋巴结肿大、腹水以及强化形式对盆腔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意义较大。结论CT判定盆腔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较高,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LMF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针吸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LMFH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36例病灶均为单发,多为周围型(34例)。病灶<5cm8例,≥5cm28例,其中≥10cm5例,肿块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5例,不规则伴分叶11例;密度均匀呈实性密度9例,密度不均匀26例。增强扫描12例,其中10例均有中~高度强化,2例有轻度强化。病灶侵及胸壁13例,侵及心包及肺静脉各1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远处转移4例。7例行免疫组化检查均为Vim( ),CD68( ),CKpan(-),EMA(-),S-100(-)。结论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针吸活检后辅以免疫组化技术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 表现,以期提高认识.方法 17 例病理证实的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纳入研究,男1 例,女16 例,年龄36~79 岁,平均53 岁.螺旋CT 全腹部扫描,层厚5 mm,平扫后以3 ml/s 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90 ml,动脉期(延迟30 s)和门脉期(延迟70s)采集.2 位资深CT 诊断医生共同回顾性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现肠系膜增厚、混浊和腹水(100%),其中10 例为中大量,3 例包裹;大网膜增厚16 例(94%),其中14 例呈饼状,10 例显示增粗血管影,3 例形成大网膜肿块,明显强化;腹膜结节状及条状增厚12 例(82%);5 例形成盆腔肿块(29%),其中2 例部分囊性;伴淋巴结增大8 例(47%).同时在膈面层面范围内显示胸膜斑15 例(88%)、胸腔积液5 例以及合并恶性胸膜间皮瘤1 例.结论 石棉相关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广泛的网膜、系膜、腹膜增厚及腹水,结合胸膜斑和石棉接触史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